安塞腰鼓教案4篇
安塞腰鼓教案(1)
课文《安塞腰鼓》教案
1、知识和能力: 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自主评价,在补缺中发现,在发现中发展。
3、情感与态度: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感知西北汉子的美。
一课时
一、感悟体验、情境设缺
(播放光盘,让学生观看南丰蜜桔节上的腰鼓表演和北方腰鼓表演片段,共3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两段腰鼓表演,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腰鼓表演很美,但我们家乡人打腰鼓就是没有北方腰鼓表演那么有力量。
生2:后面那段北方的腰鼓表演,更有气势,场面更壮观。
师:同学们都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文艺晚会上都有这类节目。在黄土高原,腰鼓表演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安塞腰鼓1992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展风采后,曾令无数人魂牵梦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看看他是如何用生花妙笔描绘这惊心动魄的表演。
二、缺口边缘、整体感知
(学生听课文朗读带,脑海里想象表演画面)
师:我们刚才听了课文朗读录音,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概括评价,也可引用文中词句。(师板书这一填空题)
生1:狂野奔放!
生2:豪放!
生3:元气淋漓、惊心动魄、热情奔放!
师:他说了这么多!(生鼓掌,继续评价)
生4:火烈的、没命的!
生5:粗犷的、壮阔的!
生6:雄浑激昂的、奇伟磅礴的!
生7:排山倒海的、让人叹为观止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抓住关键词句灵活板书)
师:刚才同学们评价的非常好!
三、确立缺口、体验感知
师:根据你所做的评价,你能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你观点的句子、段落吗?读出来!
生: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些句子能体现安塞腰鼓的火烈、豪放。
安塞腰鼓教案(2)
《安塞腰鼓》教案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怎么读?
请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面前。)
例2:(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在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例3:例4:(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
借此让学生总结安塞腰鼓的雄浑壮阔,感受西北汉子的热情豪迈、感受黄土地蓬勃的生命力:全文歌颂了一种奔腾的,蓬勃的生命力,这种力量是由一群生活在黄土地上的西北汉子所产生的,他们渴望挣脱、渴望冲破、渴望撞开束缚他们周身的一切。
(以学生总结为主,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二、新授:品味文章的写作特点。
1.同学们,我们一起领略了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感受了雄壮的声响,见识了击鼓的后生,欣赏了奇丽的舞姿,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闹或烈。
1.同学们,我们一起领略了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感受了雄壮的声响,见识了击鼓的后生,欣赏了奇丽的舞姿,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闹或烈。
课文中除了写闹烈,有没有写静呢?
读一读,男生1-4,女生18-20
这样静闹静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俗话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说,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热烈,强烈、壮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静是严阵以待、蓄势待发,表演后的静是戛然而止、是平静、安静、宁静、寂静。不管是舞前的还是舞后的静,都是为了突出舞时的烈。虽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俗话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说,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热烈,强烈、壮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静是严阵以待、蓄势待发,表演后的静是戛然而止、是平静、安静、宁静、寂静。不管是舞前的还是舞后的静,都是为了突出舞时的烈。虽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2.文章除了这种对比的写作特色外,在语言上还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排比、比喻、反复)
三、拓宽欣赏,理解地域差异以及文化的多样性。
同学们,如果说产生于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那么,孕育在苏北里下河水乡的海安花鼓则是温柔秀美、欢快活泼的,而且还曾经参加了国庆50周年的庆典活动。现在我们来欣赏一段描写海安花鼓的文字。
一溜鲜嫩嫩的水乡娇娘,一溜红红的花鼓,一袭碧碧的绿裳,苏北的里下河呵,接纳了淮河,接纳了大海,接纳了长江,接纳了从上天垂下的雨帘。
碧碧的绿裳在飘,红红的花鼓在跳,柔顺的里下河女子在笑。绿裳是春色,花鼓是青春的火焰,娇嫩得可以掐出一把水的女子,是粘稠的老酒,将五千年的土地装扮得年轻,装扮得奔放。
水灵灵的影儿,在跳跃,在闪烁,在敲击。震醒了大江,震醒了大海,震醒了沉睡了五千年的土地,震醒了与大江、大海连接的里下河。多水的江海平原,多水的女儿,敲打出的花鼓声,溅出的也是水一样清澈的血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大物博,像安塞腰鼓、海安花鼓这样非常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还有许多,你还知道哪些?
板书:
演出前 安静的腰鼓 静
演出时 隆隆的腰鼓 动
演出后 寂静的腰鼓 静
安塞腰鼓教案(3)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恩阳区上八庙小学 何定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
2.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意蕴内涵,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的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难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1.腰鼓的表演片段;2.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1.掌握生字词;2.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数千年来这里的人民生活十分贫穷。但历史上横扫六国的秦朝、威服四方的汉朝、万国来朝的大唐都发源于这块贫瘠的土地。这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陕北的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来感受这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
(二)初识安塞腰鼓
1、请看视频。(书写课题)
2、这是什么样的表演?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
(粗犷、雄浑、热情、壮阔、豪放、火烈、有力)
师:陕北作家刘成章笔下的散文《安塞腰鼓》,又是怎样的呢?
(三)检查预习情况
下面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
1、读读生字词语。
2、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四)初步感知课文
1、下面我们听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大家小声跟读。边读边想象表演的画面,注意语速快慢、语气强弱、情感变化。
2、朗读是一门艺术。听了课文的朗读,是不是印象更深了,感觉更强了?是不是觉得捶鼓的人疯了,场面火爆了?
(你觉得,哪几处,朗读者语气语调处理得特别好?)
3、把你感受最深的段落读一读。请拿出你的激情,拿出高原汉子的气魄,放开声音大声朗读。
(谁愿站起来大声朗读?)
4、师:当你亲耳感受到澎湃的激情,你的感觉如何?你能用“这是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进行评价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发言,再于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再记录下学生提到的关键词。)
(五)赏析结构之美
1、我们听了录音,读了课文,请问,擂鼓前后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擂前静静地积蓄着力量,擂后寂静得像来到另一个星期。)
表演前--静
表 演--动
表演后--静
开篇平缓,结尾平静,中间都是快节奏。行文有波澜有趣味。
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先后顺序)
开篇和结尾都是静态描写,这是什么写法?首尾呼应。
有动有静,以什么为主?(以动为主,以静衬动。这是反衬的写作手法。)
感受到了文章的条理美吗?
2、在表演过程中,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表达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大家知道是哪句话吗?(“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反复了几次,请划出来。(13、17、22、24段)
“好一个安塞腰鼓!”(师)
“好一个安塞腰鼓!”(男生)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女生)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全班)
那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极度的赞美之情。)
(这是反复的修辞手法。既可以渲染气氛,造成循环往复的效果,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而且是文章的主线,还可以起到提示层次的作用,描写角度的转换也就非常自然了。)
课文中表演过程,描写角度转换几次?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的?
(小组讨论,汇报结论:场面、鼓声、后生、舞姿)
师:文章的条理是不是就更清楚了?
文章按时间顺序,一层深入一层,一气呵成,文脉清晰。这就是散文的结构之美。
(六)赏析语言之美
师:那么,从哪些方面去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呢?从它的句式、用词、修辞手法。
1、我们以第7段为例:(大屏幕显示课文第7段。)
这段共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答:排比、比喻)
请一位同学读一遍。(师点评)
可不可以再加一点情感在里面?
(1)第一句,“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并列的三个词语,可不可以交换一下顺序?(小组讨论一下,全班交流)
“发狠了”指一开始就非常用力;“忘情了”是指感情非常投入;“没命了”是指拼命在敲打、舞蹈。三个词语意思一层层加深。
(指导学生朗读:排比句,读时要连贯,由慢到快,语气不断加强。)
(2)再看第二句,“后生”说成了“石头”,是什么修辞手法?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强调了什么?(力量、粗犷)
(3)下面一句。比喻的一般顺序是什么?(“本体”像“喻体”。)我们读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倒装呢?
(小组内读一读,讨论一下,全班交流:更加强调喻体)
这就是句式带给我们的效果、表达的情感。
全班齐读一遍,读出安塞腰鼓的特点、作者的感情。重音放在喻体和本体上。
哪个比喻非常新奇?怎么把人比作“乱蛙”?“乱蛙”乱的是什么?脚步。不乱的是节奏。
(4)第四句该怎么读?又有排比。排比句读时要连贯、一气呵成,语速可越来越快,大家试一试。
2、句式上,有短句,非常有力。有长句,长短交错,很有节奏感韵律美。
(师读4-6段,学生集体朗读第7段。)
多用排比句,你的语言会更有气势;长短句交错,你的语言就会更加灵动!
我们按这些方法,全部文章都可以这样去品味语言。
3、用我们刚才的方法,读一读下面的句子。
排比、对比:第8段(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
排比:第12段(生单独一人读)
反复、排比:第16段
排比、长短交错:第18段(生:前两句。师:后两句)
高潮部分,反复、排比:第25-27段
结尾:第30段
(七)探究情感之美
1、现在再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安塞腰鼓,写下来:
(惊心动魄、奇伟磅礴、豪放、震撼)
我们对文章读透了,感受又深入了。
2、“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难道写的仅仅是鼓吗?
(还是写黄土高原,写人,写生命。)
用“好一个......!”的句式,谈谈你的理解。
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
好一个生命的舞蹈!
好一个昂扬向上的力量!
好一个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好一个阳刚之美!
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
4、作者是哪里人?就是陕北人。陕北人写陕北事。
文中用了陕北方言,如“茂腾腾”“后生”,联系到了具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如长着酸枣树的山崖、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红豆角角老南瓜,联系想到当地的民歌信天游,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考后在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在班内自由发言。)
师:对家乡热爱,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人的赞美,为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而自豪!
4、师:“课前老师的提问:黄土高原这贫瘠的土地上,却走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奥秘是什么?”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灾难和困苦锻造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的民族品格,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黄土人就有这种精神特质!)
5、这篇文章写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八十年代,黄土高原人他们有何想法和追求?(请朗读:第12段)
火烈的安塞腰鼓中,还融入什么思想和情绪?(答案在第27段。)
6、最后读:第30段。
鸡啼,是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
(8)课后思考:
学生时代的我们,身上应该具备怎样的精神和力量,才不负我们的青春,将来不负我们伟大的新时代?
安塞腰鼓
刘成章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2.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3.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4.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5.但是:
6.看!
7.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8.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9.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10.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11.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1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13.好一个安塞腰鼓!
14.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15.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16.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7.好一个安塞腰鼓!
18.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19.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捶击!
20.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21.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22.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23.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24.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25.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又纷飞的思绪!
26.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27.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28.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29.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30.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安塞腰鼓教案(4)
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品味文章意蕴内涵,发表自己的见解。
2.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3.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重点:
1.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学学分析】
课文有关生命和力量的主旨以及对舞蹈动作、声音的描写,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让学生读出气势即可。
【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所以,所有的教学环节设计都以让学生看、听、读、说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让个体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了解课文大意,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疑问,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排比这一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多媒体投影:课题、有关“安塞腰鼓”的文字介绍和几幅图片)
二、收集问题,检查预习
课前,要求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为了检验预习效果,请大家浏览课文,快速地画出表现安塞腰鼓场面特点的语句和表现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句子。此外,大家有什么疑问可提出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三、听录音,感受文中激情
有人说,安塞腰鼓能使空气燃烧。是啊,就像空气中本来包含着氧气一样,人的心中本来就蕴藏着激情,蕴藏着力量,一旦遇到火种,便会不可阻遏地燃烧起来。那么,就让《安塞腰鼓》在我们课堂上也燃烧一回吧!
(播放5~13自然段录音,以激发学生激情,然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体味句式修辞的表达作用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荡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明确:文中用了不少排比和反复,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情感,且手法多变。(因学生已查阅了有关排比的资料,此处就不必多讲。)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独句段,还有许多短句,如“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短促、激烈,有强烈的节奏感,正如急促的鼓点。
多媒体显示:
句式修辞
刚才大家举了不少排比、反复的例子。其中有一例很特别,它在文中多次间隔出现,是哪一句呢?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在引导学生回顾《黄河颂》中三个“啊!黄河!”的作用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句,体会其情感的逐步加深。
[多媒体展示:“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
启发学生使其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四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这句中的“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多媒体展示:在前一张幻灯片的“反复”之后插入文本:抒情线索。)
这就是排比、反复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五、感知文章结构
教师导语:正是由于运用了这样的句式修辞,文章的主体部分一直保持着一种快节奏。可是,当我们读文章的开头、结尾时,有没有感受到那种快节奏呢?开头、结尾有没有运用排比、反复和短句呢?~~没有。为什么呢?
启发学生,使其明确两者不同的原因在于开头、结尾写的是击鼓前后的寂静的气氛,有别于击鼓时的奔放与热烈。
多媒体展示:
结构
安静的腰鼓(静)──→火爆的腰鼓(动)──→寂静的腰鼓(静)
(击鼓前) (击鼓时) (击鼓后)
可见,文章的形式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
六、合作探究文章意蕴、内涵
“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要赞美的仅仅是安塞腰鼓的壮美么?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让我们透过这腰鼓,去探寻文章博大深远的内涵吧!请大家用“好一个”的句式,结合课文中具体的段落或语句,来谈谈你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考后在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在班内自由发言。课堂发言可以形散而神聚。在讨论发言中,应允许并鼓励学生质疑,也要鼓励其他学生就此展开讨论,进行答疑。因为这种质疑解疑的过程,实际上也正是对文章内涵逐步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
(一)教师示范,“好一个黄土高原!”或“好一个黄土文化”(课文19~22自然段)
(二)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生有可能发表的见解及收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准备,并适时点拨:
1.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难道江南真的打不得腰鼓么?任何艺术的产生都与特定的地域和历史文化渊源有关。江南的文化风格是柔美的,孕育不出这样的腰鼓。安塞腰鼓只能是原始粗犷的黄土文化的产物。
2.为什么又强调黄土高原土层的“厚”?──因为这厚厚的土层,正是生命元气的积蓄,也是黄土文化的深深积淀!赞美安塞腰鼓,实际上也是赞美黄土高原的文化底蕴!
作者在写作时为了衬托黄土高原的厚重,所以似乎有点厚此薄彼。其实,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只是风格不同,一阴柔一阳刚。正如人之性格,不能评判孰优孰劣。
所以,也可以说“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内涵之一是“好一个阳刚之美!”“好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或“好一群充满生命力的西方汉子!”(第1至第4自然段、第7自然段、第18自然段)
从这些段落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蓬勃奔放的生命力。
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怎么理解?
“红豆角老南瓜”说明吃得不好,吃得粗糙。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尽管那里是落后的,但落后是暂时的,有这种生命能量在,就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它终有一日会突破迸发!
4.“好一股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劲儿!”(第9至13自然段)要挣脱、冲破了、撞开的是什么呢?
也许一个地域的历史越悠久,旧的传统文化习俗的束 缚也就是越牢固。人们渴望变革,渴望冲破这重重阻碍、束缚,渴望打破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
5.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怎么理解?
这句话不仅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人生的道路总是失败与成功、失望与希望的交替。正如《在山的那边》中写的那样:“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常常由迷惘到清晰,清晰了又陷入了新的迷惘,多次反复后才能大彻大悟。我们不可能一下子看透一个人,也不可能一下子认清一个事物。比如今天学的这篇文章,我们能一下子就领会它的内涵么?必然也要经过反复阅读、反复思考,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堂课上完了也不一定能大彻大悟。今后我们有了更多的人生阅历、对黄土、中国社会有了更多了解时,再来读这篇文章,应该会有新的体会。也许是写出了社会发展变革的过程:人们冲破阻碍,进行了变革,可经过长时期的沿袭,曾经的新生事物又成为了传统与束缚,又需要新一轮的变革,社会就在这样的一次次改革中不断向前发展。这些联想使文章的境界拓宽了,内涵更深远了。
●“好一个物我合一的理想境界!”
●“好一个反璞归真、自然纯粹的精神状态!”(第14、15自然段)
6.“山崖”和“观众的心”怎么都会“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为什么又会“遗落了一切冗杂”?
安塞腰鼓引起了山崖的回响、观众的共鸣,艺术与自然、心灵融合为一,天地间似乎只剩下这鼓声。
艺术净化了、升华了人的心灵。一切欲望得失都被略去了、遗忘了。人还原了人之本性,找到了人生活的最佳状态──反璞归真、原始纯粹的精神状态。
●“好一个梦幻与生活的动静结合!”(25至30自然段)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人们都沉浸在其中,如痴如碎,如梦如幻。一声“渺远的鸡啼”打破了这寂静,让人回到现实,眼前又是新的一天,新的世界,充满新的希望。
多媒体展示:
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量!
好一个生命的舞蹈!
好一个充满希望的原野!
好一个冲破束缚、阻碍强烈渴望!
好一个阳刚之美!
好一个反璞归真的自然生活状态!
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
好一个……
大家对课文的意蕴内涵发表了很多见解,投影所展示的内容中如有你尚未体会到的,可以再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揣摩,最后的省略号也有待于你们今后的阅读来补充。
七、分声部演读
领会了内涵,必然能更投入地朗读。让我们尝试一下分声部朗读(一名女生读开头、结尾;“好一个安塞腰鼓!”全班齐读;其他段落男女生齐读交替穿插)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