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1983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的术语生态旅游:2007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生态旅游:2008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生态旅游:2004年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生态旅游节情况汇报10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生态旅游节情况汇报10篇
【篇一】生态旅游节情况汇报
近些年,“生态旅游”成了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词汇,上山下海、观景览胜似乎都和生态旅游有些关系,但究竟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得准确、说得透彻。
生态旅游的含义
一般说来,自然旅游和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上的旅游可以被视为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一词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提出的,其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
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使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使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人类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在增强了人类认识和开发地球的能力的同时,也严重扭曲了人类与地球之间的正常关系。一方面,人类把地球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来源,以自私的心态近乎疯狂地索取地球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人类的行为遭到了地球的严厉报复:空气、水质、食品、噪声以及垃圾等各种污染日益严重,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的各种环境公害、人口的急剧增加、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等,不仅使人类的居住环境日益恶化,而且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表明:人类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并急需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经过反思和探索,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人类在本质上仅仅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之一,人类的生活、生产及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境,而地球的各种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承载力都是有限的;地球不仅仅是“人类的地球”,也是生活在地球上其它动植物的地球,人类和其它动植物是平等的伙伴和朋友关系,而不是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环境和自然保护的绿色浪潮开始在世界各国兴起,人类逐步调整其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末“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诞生,而且在不断发展并日益深入人心。
旅游业一度被认为是“无烟工业”、“朝阳产业”,因而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是遵循产业革命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旅游对象采用的是“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使得旅游活动的范围和程度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破坏了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降低,阻碍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生态旅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实际上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在人类面临生存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已迅速普及全球,特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很多欧洲国家都非常流行。同时,世界各国也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国外游客许多都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知识,而我国由于引入生态旅游概念较晚,相应服务设施建设不足,因而大多数人尚不了解生态旅游的真正意义,可以说大众化的生态旅游在中国还远未实现。
生态旅游的提倡,使普通游客开始关心那些生活在边远地区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以及他们世代相传的特殊文化;置身于原始、自然的美丽风光,可使人们体会到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种种美好感受,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所能。
生态旅游的特点
一、保护性。与传统旅游业一样,生态旅游也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比较而言,保护性是它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它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例如在卢旺达原始森林中观赏野生动物时,传统旅游允许旅游者进入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并随意地嬉戏野生动物,而生态旅游则采用对旅游资源(野生动物)影响最小的活动———用望远镜进行远距离观察。
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各个方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开发规划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行为,谋求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对于游客而言,保护性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对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而言,保护性体现在对当地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以谋求长久的最佳综合效益。
二、专业性。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以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回归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启发并提高游客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进而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同时,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也是旅游资源和环境得以保护和持续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再者,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生态旅游者不是没有自己确定的旅游目的、被卷入旅游时尚潮流的盲目旅游者,也不是为追求豪华奢侈的物质享受、认为金钱可以买断自然的旅游者,而是具有欣赏、探索和认识大自然及当地文化的明确要求的较高层次的游客。
三、普及性。在我国,生态旅游的普及性不仅体现在生态旅游者的普及,也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普及。生态旅游是建立在传统旅游基础上的,因此,中国的生态旅游不应是高消费和高素质者的特权,只要以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为旅游目的,并能够自觉地保护和珍视旅游资源和环境,普通的工人、农民、职员、学生等都可成为生态旅游者。从旅游资源上说,西方国家将生态旅游仅仅定位于自然景观,而我国是具有5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然已经与文化融为一体,所以,中国生态旅游的对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景观。
旅游者应该:
尊重地方文化,不要把城市生活习惯带到你所参观的地方;
不要太靠近野生动物,同时不要去喂养它们;
不要收集受保护和濒危的动植物和它们的样品;
不要购买受保护和濒危的动植物或它们的制品;
将所有废物丢入垃圾桶,不要污染水和土壤;
在参观一个地方之前,要了解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点;
通过访问,对你的日常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取得更清楚的认识;
通过你的旅游经历,要生活得和大自然更接近,并且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利于自然保护。
旅行社和导游应该:
带着自然旅游和有益于环境的目的来制定计划;
选择可以开展生态旅游的旅游景点;
在计划阶段,听取专家、保护组织和当地社区的意见;
每个旅行团最好不要超过20人;
培训导游,使他们理解和执行生态旅游的概念;
尽量安排熟悉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地方导游;
尽量选择由当地人经营的旅馆,并向旅游者建议购买对环境有益的纪念品;
尽量鼓励旅游者与当地人进行交流;
向当地社区和旅游者征求意见以改进下一次旅行的组织安排。
饭店、旅店应该:
选择对环境产生最小影响的地方为旅游者提供食宿;
建筑物的设计应尽量减少对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影响;
时刻注意如能源利用和排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不要给旅游者提供不必要的舒适和服务;
尽量向旅游者介绍当地的自然和文化;
尽量和当地的自然爱好者、环境保护团体和旅游者中心及教育机构交流信息;
尽量利用当地产品提供食品和纪念品;
与当地社区保持沟通;
尽量参加与保护自然以及保留当地文化有关的教育活动。
保护区管理者应该:
研究保护区的适宜游客量,以便控制和阻止过度利用旅游资源;
限制对自然有负面影响的活动并推荐对自然影响最小的活动;
建立一种机制,以便使旅游获得的利润用于保护区的保护;
建立环境教育设施,例如游客中心、知识讲解标牌;
提供有关自然和地方文化的信息和教育工作者教育材料;
收集科学数据作为生态系统管理和环境教育的依据;
对生态旅游组织者或导游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配合非政府组织和志愿团体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把生态旅游作为保护区管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监测旅游的影响,并通报给经营者、自然保护团体及地方社区,并监督协调在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经营活动;
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区。
生态旅游的重要性
由生态旅游的定义得知其主要在解决及调和自然生态、观光旅游及地区发展三者间的问题,期望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原则下使游客能够享受多采多姿的游憩体验,并同时尊重地方文化及照顾当地居民,使我们的观光旅游能够永续发展。然而这三个问题彼此间互相影响且息息相关,也可说是牵一发动全身,绝对不是偏重在任何一个问题上就可以解决。然而若解决不当也将带来许多隐忧以及不堪设想的结果,由此可见发展生态旅游并非一个口号,而是需要人们共同努力和付诸实行。我们都知道地球只有一个,相对的地球上的所有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也是如此,如果遭到破坏或管理不当也将造成不可复原的后果,然而到最后受害的依然是我们自己,因此我们要爱护我们的自然资源,毕竟它们非人类能力可以重造的,而我们却又不能没有它们。而唯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受到保护,人们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否则更别谈观光旅游。因而趁现阶段还来得及的情况下,推行生态旅游的观念,让旅游和环境保护得以同时进行,这样一举两得且利人利己的观念当然格外显得特别重要。而人们也应当想办法透过各种管道和方式来推展生态旅游观念,及早让全球的人们都能共同来维护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这些管道和方式是可多元且多方并进,并非只靠某些人或机关来推展,而从人家的经验中,也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和需求性。
根据田家驹(2002)曾以福山植物园为例,调查生态旅游地区游客环境识觉与行为的关系,研究中显示出生态旅游地区游客教育程度较高,多数均有生态旅游相关经验,游伴性质以朋友、同学、同事居多;在旅游动机上以欣赏大自然美景、慕名而来者为主,且多数希望具有专业解说的旅游方式,以及在旅程中学习大自然,足见人们对於经过规划的生态旅游是较能满足游客需求的。
而根据陈炳辉(2002)以大雪山森林游乐区为例,调查游客环境态度对生态旅游之影响,显示出环境教育确实可以启发游客的旅游态度与旅游行为,且可以使人和大自然更加亲近,也可以学习欣赏自然之美和体会大自然的价值。而研究也显示受过生态教育及参加过生态社团的民众,都愿意配合园区的许多规范和限制,可见生态旅游教育是推展生态旅游观念很重要且必然的途径之一。
然而,诸如以上的研究例子越来越多,且都显示出生态旅游的重要性,及大部分游客只要经过适当的安排,大都非常乐意接受生态旅游的观念,并且都能加以付诸实行,但在实行前有些关於生态旅游的原则也是我们必须仔细去思量的。
生态旅游的原则
由上可知生态旅游的重要性是我们无法忽视,而且是日后观光旅游发展的趋势,因此除了清楚生态旅游的定义、内涵和重要性外,对於生态旅游的发展应该以达成保育自然生态且确保地方福祉为目标,并遵守下列几项原则(生态旅游白皮书,2002):
1.发展生态旅游前应事先规划整套区域性的观光及游客管理计划。
2.发展生态旅游前应事先调查分析当地自然与人文特色,评估旅游发展可能带来的正负面影响,拟定长期管理与监测计划,将可能的负面冲击降至最低。
3.以小规模发展为原则,以减低游憩活动可能造成的冲击。除了限制游客人数外,发展生态旅游应以辅助地方原有产业为原则,以避免当地对观光产业的过度依赖。
4.在生态旅游的规划、执行、管理、监测与评估等四阶段,应尽量邀请当地社区一同参与。而在每个阶段进行的过程中必须确保与当地居民的充分沟通雨共识,在发展当地观光特色前应先徵求居民同意,以避免触犯地方禁忌。
5.提供适当的社区回馈机制,提供居民充分诱因,协助他们了解保育地方资源与获取经济利益之正向关联,将有助於地方自发性的保育自然及文化资源。
6.强调负责任的商业行为并与当地社区合作,以确保观光发展的方向符合地方需求同时利於当地自然保育。
7.确保一定比例的观光收益用於保育及经营管理当地自然生态。
8.发展生态旅游应为当地社区及自然生态带来长期的环境、社会及经济利益。
9.发展生态旅游应促进游客、当地居民、政府相关单位、非官方组织、旅游业者以及专家学者间的良性互动。
10.制定周详规范以约束游客活动以及各项开发行为。
11.提供游客、旅游业者及当地民众适当的教育解说资料,除了介绍当地生态、文化特色外,更可藉此提升大众的环境保护及文化保存意识。
【篇二】生态旅游节情况汇报
【桃花源古镇】依托一条主大街、两系一湖(两大水系、故渊湖)规划旅游动线,沿线布局舌尖中国美食街、庙会小吃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街、艺术长廊、珠宝玉石街、湖湘文化旅游商品街、时尚酒吧街、青年创业街等多元特色主题商业街和文化体验区,吸引各个年龄层次游客观光休闲,商业机会汹涌如潮,汇聚往来金流、财脉,是资本掌控者经营大事业的优质商务平台。忘岁园以元代诗人傅若金“闻说避秦地,花开忘岁年”句得名,位于五柳湖东侧,为桃花源六大花园中的一绝。忘岁园内设别墅、娱乐城、游乐园。园内花池、水榭、楼台、假山和仙人棋座,无不别具一格,令人赏心悦园。园内花木以梅为主,间植苍松翠柏。待到飞雪迎春,满园花开,仙风爽骨,香雪照人。桃花溪为桃花源内八景之一,名“桃花流水”。源于千丘池,流经桃花山的千丘田,于水源洞前跌入桃花潭,而后沿“真面目岩”蜿蜒飞泻,经方竹亭过穷林桥出源后,入地伏流数十米,水复冒出成溪,相继注入五柳湖沅江。传说武陵渔郎所逢之桃花林,即指此溪两岸。每当桃花盛开,红云飘然浮,赤霞腾飞,与沿溪松涛、竹风映照,瑰丽多彩。可谓“桃花流水杳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五柳湖因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而得名。位于桃花山和桃源山毗邻之处。湖岸迂回,周可行车。湖垂翠柳,波映红桃,二桥飞越,一亭独秀。湖中有田田莲叶,亭亭荷花,湖光山色,美不胜收。遇仙桥桥原系横卧涧上的天然巨岩,传为渔郎遇仙处,桃花源内八景之一。明天启年间(1621—1627),桃源主薄孙廷蕙于此建石拱桥;清初,湖广提督俞益谟于桥上建遇仙桥。桥端葛萝低垂,菖蒲丛生,松竹覆荫,溪流嘎玉。游人至此,恍然如入仙境。桃花源位于泰山西麓,古时因桃花满谷而得名。这里山青树绿,水静沙明,自然环境幽静,空气清新醉人,游人至此犹如进入人间仙境。元代道士张志纯有诗云:“流水来天洞,人间一脉通。桃源知不远,浮出落花红”。桃花源辟有索道,乘索道可直达岱顶。秦人宅因刘长卿“洞中时见秦人宅”句得名。建于桃花观西竹树幽深处。宅内紧依岩壁构庐一座,高与蹑风亭并,曰“憩庐”。置身馆内,溪流盈耳,幽篁向荣,白云出岫,新莺出谷,悠然意远。秦人古洞相传为武陵渔郎“从口入”处,即桃花源入口处。交通临仙涧与秦人村。东洞口嵌“秦人古洞”古匾,为民国初桃源知县杨瑞谭所题。洞门半启,“初极狭,才通人”。洞内有疑洞8个,迷离往复,烟岚四合。出西洞门则“豁然开朗”,别有天地。碑廊位于菊圃右侧。千百年来,骚人墨客游桃花源者,多览物兴怀,写景抒情,碑碣传世颇多,惜为风雨剥蚀。1982年特建碑廊,集唐以降古碑十七方,所存唐代诗人杜牧、胡曾、李群玉以及明代袁宏道、江盈科等各家石刻,虽几经沧桑,尚可摩读,弥足珍贵。方竹亭原名“桃川八方亭”,为桃花源现存最古之建筑。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湖广右参政陈性学修建,为八方形三门四窗砖石结构。亭方六米,墙厚一米,上覆琉璃瓦,内为穹窿顶,有古今石刻六方、亭侧方竹,漪漪滴翠,为桃花源珍品之一,亭即以此得名。更兼芝兰丛生,馨香袭人,溪涧流水,淙淙悦耳。置身其间,神清气爽。佳致碑“桃源佳致”碑在桃花源宾馆左侧。为唐代诗人刘禹锡贬朗州司马时(约公元806—816年)游桃花源所题。原碑历久剥蚀。现碑为明万历三年(1575)湖广巡抚赵贤补书,字体古雅苍劲。清光绪十八年(1892)知县余良栋重立。1980年重建碑亭。亭周绿树成荫,阡陌纵横,意趣盎然。菊圃明万历年间湖广按察司分巡湖北道副使刘之龙在此始建灵仙之府,崇祯时,县人罗其鼎改修渊明祠。后因纪念陶渊明爱菊,遂改名菊圃,并按我国江南园林风格改建。 菊圃四围环以垣墙,墙上数处开窗,整个建筑分前后两层,前层为桃花石大门,入门为鱼池,池旁绕以回廊。池左随地形高下,亦绕以回廊,雕栏疏棂,别有特色。池上石桥纵跨,狮象猴麟,分蹲左右。池后为花圃。正中竖一丰碑,前刻渊明像,神彩飘逸;精舍,雕梁画栋,耀碧流丹,金彩辉煌。菊圃在桃花源建筑群中,独具一格。置身其间,悠然生清雅之气。八仙亭云关之外,小蓬莱东有亭一个,它建于七十年代,取名八仙。其实,此处本有古亭遗址,《仙都志》“小蓬莱… …参政四明楼公钥大书‘小蓬莱’三字,刊于碑,以亭覆之。仿废。”可惜,小蓬莱碑已不知去向。附近景点从桃花源西去30余公里,还有一个新开发的游览点夷望溪。夷望溪是修建电站拦河大坝而形成的高峡平湖,这里碧水平若明镜,碧波涟漪,两岸群山起伏,青松翠竹郁郁葱葱。抬头山环水,低头水映山,山水相连,倒影重重,令人心旷神怡。特别是冬季若降瑞雪,那满山翠竹,晶莹透亮,好一幅幅银雕玉刻。更令游人叫绝的是,雪后晴天,泄洪闸站一开,飞泻而下的河水激起巨大的浪花,高达50余米,漫天水雾通过阳光折射,五彩缤纷,蔚为壮观。从夷望溪进入沅水,游客还可观赏到桃花源的“外八景”:潼舫洲夕照、浔阴古寺钟罄、梅溪烟雨帘幕、漳江阁琼楼玉宇等。特色小吃游览桃花源,不仅可以贪图陶渊明所描述的“桃源仙境”,还可以品尝这里著名的擂茶。据有关史料记载,桃花源人喝“擂茶”的风俗,起于东汉时期。擂茶的原料主要有生姜、生米、生茶叶等,另加芝麻和盐。制做时将米炒熟,把上述各种原料按既定的比例调配好,加水泡胀,尔后盛在一个陶制的擂钵内,用当地产的一种中药材树制作的木擂捣成糊状的"擂茶脚子",先用少许冷水化开,接着冲上沸水即成。这种茶,甜、咸、辣兼有,色、香、味俱全。当地人喝擂茶,除了要求趁热外,还要备些炸黄豆、绿豆、花生、萝卜干等,边喝边吃,喝后有肚脾舒适、神志昂然之感。据说长年累月地喝,可以收到祛病延年的效果。常德米粉历史悠久,闻名三湘。到常德千万要尝一尝。常德米粉的主要原料是大米,经过特殊工艺制成洁白、混圆、细长且有弹性的粉条,只要用开水烫热,加上作料后即可食用,吃起来润滑可口、风味独具。参考自百度百科 桃花源
【篇三】生态旅游节情况汇报
三一文库(>
【篇四】生态旅游节情况汇报
第二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暨
第四届***区民间文艺大赛筹备情况汇报
***市***区人民政府(2012年7月17日)
为了全力配合市上做好第二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相关工作,充分展示***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和***民间特色文化,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区区积极组织筹备,努力办好第四届***民间文艺大赛。到目前为止大赛各项筹备工作正有序展开,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力做好***区第四届民间文艺大赛筹备工作。
1、制定方案,明确工作职责。为确保此项活动有序推进,区上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区长***任组长,副书记夏文彬,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区人大副主任***,区政府副区长***,区政协副主席***任副组长,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区公安局、文体局、旅游局、建设局、文化馆、***植物园等部门、单位为成员的第二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暨第四届***民间文艺大赛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文体局,领导小组下设艺术指导组、宣传报道组、协调沟通组、后勤保障组和安全保障组,具体负责各项活动的方案制定、策划评判、协调推进和组织实施等工作,并以区委办、区政府办名义下发《实施方案》,明确了大赛组委会各小组工作职责、比赛内容、活动安排、参赛方式及奖项设置。
2、层层动员,扩大活动范围。大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进行,初赛于8月5日前结束,由各乡镇(街道)主办,参赛人数约5000人,各乡镇(街道)选拔出优秀节目2-3个参加分片复赛。目前,各乡镇(街道)已制定出详细的实施方案,各文艺团体已准备好了参加大赛的节目,正在进行紧张有序的排练,区文化馆组织文艺骨干深入各乡镇(街道)和文艺团体开展指导排练工作,比赛场地都已落实。
复赛分八个片区,分别由清源镇、高坝镇、谢河镇、和平镇、永丰镇、双城镇、羊下坝镇、西关街街道办事处组织,参赛人数约1500人,于8月10日至20日举行,每个片区选出2个优秀节目报大赛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后参加决赛,到目前为止,复赛承办单位已制定了复赛方案,邀请了复赛评委,大赛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文件,确定了每个片区的责任领导及指导人员,一切工作已准备就绪。
决赛于8月25日左右举行,决赛场地初步定在***植物园,参赛人数约800人,根据复赛情况,具体时间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安排。
3、加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邀请武威电视台、武威日报等媒体,对此次活动决赛进行全程报道,对初赛和复赛将有选择的报道,保证此次节会新闻宣传高标准、高质量。氛围营造由赞助单位武酒集团出资10万多元在八个复赛会场和决赛主会场布置实施,按照不冲淡第二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这一主题的原则,主会场和分会场统一用节会会徽。
4、注重安全,确保大赛圆满成功。初赛及复赛期间,各参赛团体由所在乡镇(街道)安排专人带队,各民间文艺团体由负责人带队,全程做好安全工作,比赛场地内的安全工作由承办地所在派出所负责。决赛期间,区公安局将从局机关及基层派出所抽调50余名精干警力,专门负责决赛期间的安保工作。由参赛选手所在乡镇(街道)或民间文艺团体负责参赛选手的意外伤害保险。
二、协调各方力量,全力做好节会期间的旅游接待工作。
第二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 暨第四届***民间文艺大赛是今年***区重要的一项文化旅游活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区上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在食宿保障方面,区商务局和区旅游局对旅游星级宾馆、饭店和其它接待单位服务人员进行了500人次的培训,组织卫生、工商、安监、物价等部门进行了5次联合执法检查,维护了旅游市场秩序。
在道路交通保障方面,区交通运输局现已对赛事涉及路段全部进行了检查,对影响交通的建筑、堆积物等全部进行了清理。建设局和文体局对决赛场地内的交通情况进行了现场查看,排除了交通隐患,区公安局对场地外围的交通情况向市交警支队做了认真汇报,提出了应急预案,确保赛事期间道路畅通。
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多部门配合从7月份开始开展为期1个月的“***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区旅游局重点检查整治了全区旅游景区食品销售市场,确保节会期间的食品安全。
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由区爱卫办牵头,相关乡镇配合开展的为期三个月的“***区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从5月份开始,到目前已初见成效,尤其是此次活动承办乡镇的环境卫生有较大提高,“四堆”问题得到了彻底的整治,并建立了长效机制;***植物园从5月份开始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已改造游客中心一处,设置导游全景图、导览图和公共信息符号60块,新增绿化面积5000平方米,新建道路1000米,极大的改善了园区环境。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区已对大赛各项工作进行了安排,但是仍有一些困难亟待解决,一是此次大赛涉及人数多,牵扯面广,对场地要求高,因而安全保障压力较大;二是大赛经费紧张,恳请省、市给予经费支持。
【篇五】生态旅游节情况汇报
生态移民项目情况汇报
莲山
课件生态移民项目情况汇报
省发改委:
根据通知精神,受张主任委托,我现就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项目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生态移民项目实施情况
该项目自年启动实施以来,在省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辛苦努力下,在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生态移民工作,以保护生态和改善退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本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原则,我们通过不断深入调查,分析研究,科学规划,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工作,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成就辉煌。
一是历年的基本任务。—年度中省下达我市生态移民建设任务户人,占规划任务人的,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万元。二是目前完成情况。截止年底,全市新建住房平方米,新修基本口粮田亩、河堤公里,新修、改造道路公里,新建供电、通讯线路杆公里,建设人饮工程处,铺设供排水管网公里;完成搬迁户人,其中集中安置人,分散安置人。年以前建设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年度户人计划任务,除、县,结合移民,按省上批复方案,由计划局与移民办共同组织实施外,其余县区全部根据省上安排由移民办组织实施、兑付、验收,各县发改局只报负责项目计划和方案申报,其余工作一概不好参与,个别县存在原方案批复的分散安置户,资金无法落实的现象。三是当前主要任务。目前省上下达我市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任务人,安排国家专项投资计划万元,目前实施方案已上报待批。
二是绩效成果。
通过几年来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总体感觉效果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是村民的生存环境显著改善。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后,许多居住在边远高寒深山的退耕农户离开了生存环境恶劣的深山区,彻底摆脱苦根穷根,享受到了新环境优越的生存资源条件,经过短暂的搬迁困难期后,—年内即可融入适应新环境,和安置区其它居民一样安居乐业,增强了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能力,明显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二是村民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通过生态移民搬迁,不仅使生态移民户生存地理环境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们接受和融入了现代社会、现代文明。使村民生存、发展观念有了深刻变化,人人都有了抢抓机遇意识、增强了科技意识、懂得了商品经济意识、加大了教育投资意识、树立了环境保护意识等,村民的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移民后村民的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进而带来了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明显提高,使得社会更趋和谐稳定,村域经济发展明显得到了提升。三是村民的人均收入显著增加。移民搬迁在改善恶劣生存环境的同时,使大量贫困人口摆脱了恶劣自然条件的束缚,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通过自身努力,以及良好的自然及交通条件带来的发展机遇,很快拓宽了脱贫致富的路子,收入水平显著增加。据调查,全市搬迁户平均纯收入年增长在以上,大大高于搬迁前的增长水平。四是村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通过项目实施,明显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减少了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为生态环境恢复提供了休养生息的空间和条件,不仅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还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使退耕区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五是密切了党群关系。项目的实施,使村民真正体验到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真正实惠,切身感受到了中央对广大群众的关心和关怀。移民搬迁头绪多、任务重,关系到搬迁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搬迁工作实施,广大退耕移民户看到了广大党员干部为民着想、党和政府执政为民、一心为民的具体行为,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体验到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给他们带来的真正实惠,亲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又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虽然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几年的辛勤工作,我市的生态移民工作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只要表现在:
一是实施中部分县区与移民关系没有理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管理明确规定,生态移民项目由发改部门组织实施,但从目前掌握的情况,在年度生态移民项目实施中,仅、县由发改部门,采取不同的方式与移民配合实施外。其余个县区资金统一拨付移民帐户,由各县区移民办组织实施,省上批复的实施方案无法落实,验收资料也无法整理。给以后项目的验收、稽查留下隐患。建议省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办法从省级层面予以协调,理顺生态移民专项与移民在实施中的配合关系。尤其是与财政方面的关系。比如年生态移民项目投资计划省上下达后,在计划下达中发现,省移民办与省财政厅已将整合资金(包括生态移民)计划下达,市移民办与市财政也已分配下达到县区,资金已划拨到长安银行移民办帐户;且市移民办与市财政下达到县区的计划任务与省发改委、财政厅文件下达我市各县区生态移民资金计划任务不符。导致资金与计划不符,实施方案也不好编制。二是方案编制与具体实施很难吻合。移民是先下任务,先建房,再落实农户,最后摇号分房;而生态移民是先落实农户,编制方案,再实施。这样生态移民在与移民捆绑实施中,生态移民只是移民点中的一部分,几栋楼,原方案中的农户就无法保证。建议以后生态移民方案编制中,尽量不要具体到农户名单。三是生态移民项目没有制度保障管理费。目前,在生态移民项目建设上我市市县两级均无编制、无人员、无经费。由于本项目建设工作量大,没有人力和经费保障往往造成项目实施进度缓慢或督促检查不能及时到位,给以后项目的国家督查和验收留下了诸多隐患。建议参照工赈移民相关管理办法,给予市县一定的项目工作管理费,从保障机制上解决项目实施质量不高标准不严的问题。四是生态移民项目管理体制需要改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管在具体组织实施中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项目或者全部由移民办具体组织实施,使得省上批复的实施方案无法落实,验收资料也无法整理。这给以后项目的验收、稽查留下隐患。发改部门在目前的项目操作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建议项目从省上统一交由移民办实施。这样既便于管理,又便于操作。
由于时间仓促,准备不足,以上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提出宝贵意见。
莲山
课件
【篇六】生态旅游节情况汇报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 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FS-DY-20844
生态移民项目情况汇报
省发改委: 根据通知精神,受张xx主任委托,我现就xx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项目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生态移民项目实施情况 该项目自XX年启动实施以来,在省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辛苦努力下,在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生态移民工作,以保护生态和改善退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本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原则,我们通过不断深入调查,分析研究,科学规划,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工作,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成就辉煌。 一是历年的基本任务。XX—XX年度中省下达我市生态移民建设任务x户x人,占规划任务x人的x%,项目总投资x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x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x万元。二是目前完成情况。截止XX年底,全市新建住房x平方米,新修基本口粮田x亩、河堤x公里,新修、改造道路x公里,新建供电、通讯线路x杆公里,建设人饮工程x处,铺设供排水管网x公里;完成搬迁x户x人,其中集中安置x人,分散安置x人。XX年以前建设任务已经全部完成。XX年度x户x人计划任务,除x、x2县,结合xx移民,按省上批复方案,由计划局与xx移民办共同组织实施外,其余5县区全部根据省上安排由xx移民办组织实施、兑付、验收,各县发改局只报负责项目计划和方案申报,其余工作一概不好参与,个别县存在原方案批复的分散安置户,资金无法落实的现象。三是当前主要任务。目前省上下达我市XX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任务x人,安排国家专项投资计划x万元,目前实施方案已上报待批。 二是绩效成果。 通过几年来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总体感觉效果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是村民的生存环境显著改善。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后,许多居住在边远高寒深山的退耕农户离开了生存环境恶劣的深山区,彻底摆脱苦根穷根,享受到了新环境优越的生存资源条件,经过短暂的搬迁困难期后,2—3年内即可融入适应新环境,和安置区其它居民一样安居乐业,增强了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能力,明显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二是村民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通过生态移民搬迁,不仅使生态移民户生存地理环境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们接受和融入了现代社会、现代文明。使村民生存、发展观念有了深刻变化,人人都有了抢抓机遇意识、增强了科技意识、懂得了商品经济意识、加大了教育投资意识、树立了环境保护意识等,村民的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移民后村民的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进而带来了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明显提高,使得社会更趋和谐稳定,村域经济发展明显得到了提升。三是村民的人均收入显著增加。移民搬迁在改善恶劣生存环境的同时,使大量贫困人口摆脱了恶劣自然条件的束缚,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通过自身努力,以及良好的自然及交通条件带来的发展机遇,很快拓宽了脱贫致富的路子,收入水平显著增加。据调查,全市搬迁户平均纯收入年增长在25%以上,大大高于搬迁前的增长水平。四是村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通过项目实施,明显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减少了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为生态环境恢复提供了休养生息的空间和条件,不仅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还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使退耕区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五是密切了党群关系。项目的实施,使村民真正体验到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真正实惠,切身感受到了中央对广大群众的关心和关怀。移民搬迁头绪多、任务重,关系到搬迁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搬迁工作实施,广大退耕移民户看到了广大党员干部为民着想、党和政府执政为民、一心为民的具体行为,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体验到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给他们带来的真正实惠,亲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又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虽然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几年的辛勤工作,我市的生态移民工作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只要表现在: 一是实施中部分县区与xx移民关系没有理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管理明确规定,生态移民项目由发改部门组织实施,但从目前掌握的情况,在XX年度生态移民项目实施中,仅x、x2县由发改部门,采取不同的方式与xx移民配合实施外。其余5个县区资金统一拨付xx移民帐户,由各县区xx移民办组织实施,省上批复的实施方案无法落实,验收资料也无法整理。给以后项目的验收、稽查留下隐患。建议省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办法从省级层面予以协调,理顺生态移民专项与xx移民在实施中的配合关系。尤其是与财政方面的关系。比如XX年生态移民项目投资计划省上下达后,在计划下达中发现,省xx移民办与省财政厅已将整合资金(包括生态移民)计划下达,市xx移民办与市财政也已分配下达到县区,资金已划拨到长安银行xx移民办帐户;且市xx移民办与市财政下达到县区的计划任务与省发改委、财政厅文件下达我市各县区生态移民资金计划任务不符。导致资金与计划不符,实施方案也不好编制。二是方案编制与具体实施很难吻合。xx移民是先下任务,先建房,再落实农户,最后摇号分房;而生态移民是先落实农户,编制方案,再实施。这样生态移民在与xx移民捆绑实施中,生态移民只是xx移民点中的一部分,几栋楼,原方案中的农户就无法保证。建议以后生态移民方案编制中,尽量不要具体到农户名单。三是生态移民项目没有制度保障管理费。目前,在生态移民项目建设上我市市县两级均无编制、无人员、无经费。由于本项目建设工作量大,没有人力和经费保障往往造成项目实施进度缓慢或督促检查不能及时到位,给以后项目的国家督查和验收留下了诸多隐患。建议参照工赈移民相关管理办法,给予市县一定的项目工作管理费,从保障机制上解决项目实施质量不高标准不严的问题。四是生态移民项目管理体制需要改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管在具体组织实施中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项目或者全部由xx移民办具体组织实施,使得省上批复的实施方案无法落实,验收资料也无法整理。这给以后项目的验收、稽查留下隐患。发改部门在目前的项目操作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建议项目从省上统一交由xx移民办实施。这样既便于管理,又便于操作。 由于时间仓促,准备不足,以上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提出宝贵意见。
Foonshion图文设计有限公司
Fonshion Design Co., Ltd
【篇七】生态旅游节情况汇报
中国郴州生态旅游节宣传标语
1、千年银都,一江丹霞
2、相约中国银都永兴 唱响中法浪漫爱情
3、缘系银河,情定银都
4、银之都 河之恋
5、中国银都 魅力永兴
6、发展旅游产业 构建和谐社会
7、中国银都 丹霞佛韵 山水画廊 古村风情
8、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郴州欢迎您
9、中国爱情旅游胜地——永兴诚挚欢迎四方宾朋
10、福城郴州 福佑天下
11、办好生态旅游节 加快郴州经济发展
12、大投入支持大开发 大宣传培育大旅游
13、固本强基 率先发展
14、打造三湘名县 构建和谐永兴
15、发展五彩经济 建设小康永兴
17、热烈祝贺中国郴州(山水银都)生态旅游节于9月14—16日在永兴举行
18、争分夺秒 尽职尽责 抓好节会重点项目建设
19、把本次旅游节办成郴州市历届旅游节组织最好、影响最大、效益最佳的盛会
20、银之都 河之恋 打造中国爱情旅游第一品牌
21、努力建设南国知名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篇八】生态旅游节情况汇报
摘要:
摘要:以生态美吸引游客,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 旅游综合效益的资源。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
资源生态学(二级学科)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 (H.Ceballos-Lascurain) 1983 年首次在文章中使用“生态旅游”这一概念。 在 它不仅被用来表 征所有的观光自然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被观光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是在持续管理的思想指 导下开展的旅游活动。
在世界上,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具备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目前,野生动物资源使非洲成 为世界生态旅游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尤其是南部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博茨瓦纳、 加纳等国已成为当今国际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在处亚马孙河流域的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 阿根廷、巴西、秘鲁、智利、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也是生态旅游较发达的地区。在亚洲,印 度、尼泊尔和印度尼西亚以及马来西亚是最早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地区。此外英国、德国、 日本、澳大利亚生态旅游也有所发展。这些地区和国家开展的主要生态旅游活动有野生动物 参观、原始部落之旅、生态观察、河流巡航、森林徒步、赏鸟、动物生态教育以及土著居民 参观等。
生态旅游资源在世界上,生态旅游是旅游业中发展最快、最受瞩目的焦点。2002 年曾被联合 国定位“国际生态旅游年” 。与此同时,世界上很多机构(学术团体、公司企业、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 ,都把生态旅游作为协调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最佳选择,这 也是生态旅游能够被社会所接受和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标志着生态旅游进入 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我国,生态旅游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无论是理论 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一、 生态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资源”一词是随着生态旅游活动而出现的概念。它是吸引生态旅 游者“回归大自然”的客体,又是生态旅游活动得以实现和生态旅游者得以形成 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只有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征进行充分了解和认 识后,建立起科学的分类系统,才能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 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生态旅游资源就是指凡是能够吸引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并对游客起 到教育反思作用的自然事物和具有生
态文化内涵的人文事物。它们是能为旅游业 所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实现环境的优化组合、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经济和社 会协调发展,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旅游活动的对象。 生态旅游资源与一般所讲的自然旅游资源既有重合之处,又有不重合之处。 重合之处是指自然旅游资源均可用于生态旅游,属生态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不重 合之处指自然旅游资源不能涵盖的生态环境部分,这部分在生态旅游资源中具有 无形资产的意义,对人类康体、疗养、治病具有特殊的价值,如植物所释放的各 种杀菌物质和负氧离子等。因此,生态旅游资源可定义为在自然场合或自然场合 中,可供生态旅游者感知、享受、体验自然生态功能与价值的资源。 我国是一个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世界上各种生态旅游资源在我国都能 找到。人们为了评价它的功能和价值,常常将其分区分类进行系统研究。
2.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生态旅游资源如按其性质及功能和价值,可组合成一个包括主系统、子系统 在内的庞大结构体系。 ①大气资源 据研究,一个成人每天呼吸 2 万多次,吸入空气为 20-30kg,是每天消耗食物 和水重量的 10 倍。 ②水资源 在发展中国家的各类疾病中,在 8%是因为使用了不洁净的水而传染的。水是 生态旅游资源中的重要资源,如饮用水、生活用水、水上游乐用水等,评价水资 源时,分别采用不同国家标准。 ③旅游气候资源 大多数人对周围环境感到舒适的程度称舒适度。旅游舒适期在 165 天以上为 一类地区;151-165 天为二类地区;135-150 天为三类地区。 ④空气负离子资源 空气负离子称为空气维生素和生长素。空气负离子有强身和防治疾病的功能, 有降尘、灭菌的功能,其保健作用和防治疾病的功能为世界所公认。 ⑤植物精气资源 国外叫芬多精,中国称植物芳香气。如:薰衣草精油。 ⑥空气细菌含量 净洁的空气是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空气细菌含量多少,是评价空气质量好 坏的重要标志。 ⑦环境天然外照射贯穿辐射计量水平 为了保证旅游者的安全,对生态旅游地必须进行环境天然外照射贯穿辐射剂 量测定,并作为一个生态旅游区的环境评价标准。 ⑧宁静优雅的环境资源
二、 生态旅游地域系统生态旅游地域系统是指吸引游人进行生态感受、体验的各种场所。根据这些 场所的性质个特点,可将其分成许多生态地域形态。各国往往有不同的分类系统, 例如日本、美国等国家以自然公园的形式像生态旅游者提供生态旅游的体验。生 态公园,指以生态学和生态文化为指导思想,结合了传统城市公园和主题公园(人 造景观)各自的特色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园,是公园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 生态公园所致力或强调的,是综合生态量的最大化。即:在生态与环境方面,生态 公园强调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参与意识,主张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城市的肺、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待自然生态过程,以及为市民提供身心再造场所的工作;在社 会生态方面,生态公园强调服务-需求关系的重要性,致力于公园简介满足社会时 尚性的和持久性的需求,从而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人的素质提供保持或提高的帮助; 在经济生态方面,生态公园承认有条件获取公园经济收益的合理性,并努力使这 种收益在合理的范围内达到最大。因此,生态公园所涉及的内容,有别于 20 世纪 西方劣自然公园,也不同于 80 年代我国的生态园林。同时,这一概念与“现代城 市公园”也有时间与内涵的差异。在于后者是以游憩、审美为指导思想的。由此而 产生的公园形式,其绿地的生态量较小缺少对城市环境的关心,也缺少对新的社 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生态需求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以至于经济效益的不佳。 传统城
市公园的山水环境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但这并非有意识地组织而来,生 态量也远远没有达到最大。它所拥有的,只是“植物造园”的朴素生态思想,尚未上 升到生态理论和方法的高度。 生态公园与主题公园(人造景观)的区别, 在于去除了后者用片面追求经济收益 导致的公园用地开发强度过大,硬地、建筑布局太多、环境嘈杂、殖民文化和封 建迷信泛滥、忽视自然生态效益等不良倾向。
三、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原则和主要项目
1.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原则 ①必须坚持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原则; ②必须坚持全面系统的调查、客观科学的分析,使之符合实际的原则; ③必须坚持突出绿色环境、突出保健功能的原则; ④必须坚持建设“以保健疗养、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建设区”的 原则; ⑤必须坚持建设层次高、中、低档分流、以中档为主的原则。
2. 建设项目生态旅游产品属于旅游产品的一个类型,是旅游产品中的专项产品。该产品 是针对旅游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作用而产生和倡导的新兴旅游产品,指的是以生 态旅游资源为中心吸引物,按生态学目标和要求,实现环境优化组合、物质能量 的良性循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旅游产品。 建设的主要项目包括:静养场、森林浴场、康健步道、眼睛保健场、足道场、 运动和平衡神经锻炼场、度假村、森林疗养所、森林健康医院、负离子呼吸区、 小木屋区、野营地、登山区、水上娱乐区等。 现代旅游的特点是:旅游发展为一大产业,旅游人数增加,逐步大众化;观 光旅游仍占主导地位,但参与性旅游正在迅速发展,生态旅游正在形成新的格局。 设想 21 世纪的旅游,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城市化 进程加速发展,旅游将更加大众化,生态旅游将取代现代观光旅游的主导地位。
3. 我国生态旅游开发实践的主要区域和主要类型
①我国生态旅游开发实践的主要区域 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域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 地质公园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 、 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河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喀纳斯等。按开展 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我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 10 大类: 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和近代风景名山等为代表。 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 森林生态景区: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 表。 湿地生态景区:以黑龙江扎龙、贵州草海、云南三江并流地区为代表。 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 海洋生态景区:以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 观鸟生态景区: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为代表。 冰雪生态景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 漂流生态景区: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 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西藏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 为代表。
②我国开发生态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 早在“99 生态环境年”的时候,我国就推出了包括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 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保护环境、自然生态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 险、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 11 大类专项生态旅游产品,共 193 项,向世界 推荐开展生态旅游的森林公园 119 个, 《世界遗产名录》 中的中国风景名胜区 7 个, 中国生物圈保护区 19 个,中国植物园 11 个。1999 年,国家旅游局同有关部门逐 步规划开发,建设了一批
生态旅游区,主要类型包括了海洋、山地、沙漠、草原、 热带动植物等。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形式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 象包括了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了游览、 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以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 样化的格局。
四、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1.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200 多年来,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推行现代化和工业化过程中都 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并在单纯经济增长片面发展观指导下开展经济实践活动,造 成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不可协调的矛盾:一是造成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畸形发 展;二是加剧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人类的今天和明天之问的矛盾;三是造成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巨大的“不等式” ;四是造成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之间的 紧张和对立。片面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导致环境与发展领域尖锐的矛盾,迫使人 们对过去的发展观以及发展模式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总结,并探索新的发展观和发 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观”正是在总结了发展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和 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生态旅游正是这一探索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具体实践活 动。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旅游得到大力发展的理论基 础。可持续发展理论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 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 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这表明,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环境保护领域扩展到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等更广泛的范围,并正在促进人类社会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 念、 社会制度等方面发生根本性变化, 成为指导人类 21 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论, 也是指导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
(1)生态旅游发展的内涵与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的协调发 展相一致。生态旅游发展坚持旅游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上,通 过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改变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与消费模式,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实现旅游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发展应是经济、社 会、人、自然之间的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要求人们应恰当地合理地利用自然资 源,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完全一致。
(2)生态旅游发展强调当地人参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观是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全 面进步相一致。生态旅游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充分考虑游客与旅游目的地当地人的 参与,是在实现人的发展的同时注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整性,从而达到保 护自然环境的目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与可持续发展观以人的发展为 中心,协调好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全面进步相一致。
(3)可持续发展观是在不平衡结构下建立动态的平衡理论,而生态旅游是在该理论 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活动。传统的均衡理论是用一种形式化、机械化的方法来陈述 客体在均质空间中运动的方式,而可持续发展观提出的平衡理论是以不平衡结构 在某一时期的普遍存在这一假设为基础的,认为各利益主体由于历史的、社会的、 经济的各种原因,本身在规模、实力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它们在不同的自然条件 和市场条件下参与发展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一 种普遍的相互依赖和有序性平衡,每个利益主体都在整体中占有一个特定的地位 并获得同整体的最大利益相一致的最大利益。生态旅游在激烈
竞争的旅游发展中 成为一种发展模式,这与它强调了旅游公司、旅游目的地当地人和游客三者的共 同利益,强调了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分不开,其发 展充分利用了动态的平衡理论。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正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把人的 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发展目标的同时,强调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协调发展 的一种具体写照。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
2. 生态旅游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ELA)是进行环境预防管理的一种方法,是一个包括行政管理部 门、环境保护组织以及公众参与决策的过程,对实施生态旅游来讲,环境影响评 价的主要目的是确认风险,减少不利影响,确定环境承受能力,通过研究、管万 方数据理和监测以及有效的公众参与过程,提出合理的生态环境管理措施。当前, 脆弱的生态环境与旅游需求的快速扩张形成强烈的反差,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 退化已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应是旅游地 发展生态旅游的首要任务。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1)生态旅游区的资源现状调查和环境的敏感性、脆弱性和抗逆性研究。主要在于 了解生态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和开发的可行性。生态旅游区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由 两部分构成:一是自然环境容量,即自然和生态意义容量,旅游活动必须限制在 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不遭破坏,对旅游景点污染极小的范围内。二是感应气氛的 容量,即游客的数量应限制在不破坏游客游兴的范围内生态旅游区开发应对不同 区段按不同要求进行合理的环境容量估算,旅游地开发规模、基地的选择、游道 的设计都应以环境容量的大小为依据,遵循保护原则、忍耐度原则和满足性原则, 即:环境容量估算以维护保护区资源价值和保护环境质量为前提,环境容量不能 超过保护区资源保存和环境质量保护的“忍耐度” ,同时满足游客的游兴。
(2)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的环境影响调查。主要在于了解各种旅游活动对旅游区资源 环境的不良影响,为旅游区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确定旅游方式和进行管理提供科 学依据,在生态旅游区宜以对环境损耗小的生态旅游为主。生态旅游区应建立各 自相应科学的旅游环境参量评价指标,评价生态旅游区环境现状,制定保护或改 善环境指标的对策并进行动态监测、监控和及时调整保护措施。生态旅游区环境 影响评价指标包括大气质量、地表水及地下水质量、旅游固体垃圾、噪音等方面 的影响程度等。
参考文献
[1]吴楚材《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2]张建萍《生态旅游》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 年
[3]卢云婷、王建军《生态旅游学》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4]《生态经济》 1997 年第 6 期
[5]康云海、宁苹《论发展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6]刘家明《生态旅游及其规划的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1998 年第 3 期
[7]《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业开发》 《农村生态环境》凌红、吴长年、王鹏 1999 年 第3期
[8]中国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主编《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高峰论坛文集》中国环境 科学出版社 2008 年 9 月
[9]鲁小波《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0 年 6 月
[10]程占红《生态旅游与植被》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年 6 月
[11]钟林生 赵士洞《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年 4 月
[12]杨兆萍、张小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 与地理研究所
[13]母涛《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晨浅析》
【篇九】生态旅游节情况汇报
浅谈生态旅游
生命科学院 08环境本(1)班 丁丽霞 80813008
摘要:中国旅游业经过50 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正是近20 年来蓬勃发展起来的旅游业的一个分支。本文简要介绍了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如何减少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的措施。为如何更好地发展生态旅游,从而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生态旅游 原则 负面影响 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社会,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第三产业,旅游业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甚至成为经济收入最大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给我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所以认清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一些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就显得尤为必要。
1、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相应解决措施
1、有利影响:可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景区和区
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旅游业的发展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资金投入,发展旅游获得经济效益,可投资兴建环保工程,对旅游资源原本就存在的一些生态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便可采取旅游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比原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更高,能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2、不利影响
2.1 对森林植被的影响
植被不仅能够增加旅游的吸引力,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也直接影响到气候、水体、土壤、生物资源等许多方面。而旅游开发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已经使许多景点的植被遭到了破坏, 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具体包含如下内容:
(1)敏感性植被濒临灭绝:旅游设施的修建、山地交通工具、游人的践踏和采摘等都使森林和绿地的植被覆盖率降低, 许多敏感性植被的种类和数量迅速减少。
(2)外来种的引入带来危害:公路边坡防护、人工植草、引进观赏植物和花卉等都给自然保护区带来了新的侵入种, 这种“生物污染”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许多特有的和濒临灭绝的原生物种面临取而代之的危险。
(3)植被的物种组成及群落多样性发生改变:旅游作为一种干扰活动, 也使植被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人为践踏作用的影响下, 原有优势草种密度减小, 种群的丰度增加, 耐践踏的草本植物种类数量明显增多。
2.2 对动物的影响
很多自然保护区是一些珍稀野生动物的重要分布区,近年来由于旅游活动的影响, 野生动物的生理习性、繁殖及种群多样性等方面都受到了干扰。由于生存环境被分割, 野生动物的活动被限制在狭小的区域, 降低了其采食能力、缩小了采食空间, 减少了物种扩群的机会。游客的娱乐行为, 如狩猎活动、拍摄、观赏、机动车辆的鸣笛等, 干扰了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习性, 其求偶、交配等行为受到影响, 降低了其繁殖能力, 导致一些物种数量下降甚至灭绝。
2.3 对土壤的影响
旅游的开展对土壤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 大量的游客、牲畜践踏和建筑活动改变了原有的土壤结构, 影响了其生态学功能。物理结构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化学特性发生变化, 营养成分失衡;土壤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
2.4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游客的活动行为和垃圾的产生是成正比例的,生态旅游多集中在高山密林处, 地势险要、游客分散, 垃圾清理的难度比较大, 加上部分游客环保意识不强, 随意丢弃废弃物, 造成垃圾污染严重。生态旅游区内生活设施及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废水, 造成了空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破坏了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3、解决措施
3.1合理开发规划, 遵循环境容量理论
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某种状态或某种条件下, 不会对旅游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旅游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的最高阈值。在遵循这一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开展生态旅游地条件, 运用适当的资金、技术手段, 通过科学的调查、评价、规划、建设等, 并对生态旅游资源、市场、产品等进行综合研究, 确定发展方向, 优化配套设施, 使生态旅游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生态3方面的最佳综合效益。
3.2 深化宣传教育, 提高游客环保意识
首先要对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进行宣传教育, 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 能够积极主动承担起各自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是造成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发放免费宣传手册、在景区内设置标识牌等形式提示游客不要随意践踏、采摘植物, 惊扰野生动物, 不能擅自进入有明显标志的核心区, 以此对游客进行广泛的、有效的环保宣传教育与管理, 规范游客文明行为, 增加游客的环保意识,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
3.3 建立监测体系, 保护森林生态资源
开展生态旅游地应组织技术力量建立监测体系, 对景区内环境质量、游客数量、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进行定期监测, 并做出定量定性分析。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调整, 最大限度保护生态资源。
二、发展生态旅游及可持续发展思想
国际生态旅游学会(Ecotourism Society)在1993 年提出的概念,它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这一定义既强调了对旅游对象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又提出了“维系当地人民生活”的功能。生态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判断生态旅游的决定性标准。
1、生态旅游标准的概述
目前在国外业界和学术界探讨生态旅游有关问题的学术文章中, 生态旅游的标准分别以广义和狭义的形式与规范、原则、策略和认证同时出现。狭义的概念是指认证项目中的评估标准, 如绿色环球21 的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相比狭义的概念而言, 生态旅游标准更多时候是指广义的标准。广义的生态旅游标准包含两大类: 生态旅游规范与生态旅游认证, 它们之间的共性不仅在于都是生态旅游的相关准则,而且从国外遵循的方式来说, 都是参与者自愿性的行为, 而非政府强制要求。它们的区别在于认证是一个如何遵循标准的动态的过程, 而规范是一些成文的标准。
2、可持续发展思想
国际学术界一度认为可持续性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生态可持续性指维持健康的自然过程, 保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维护自然资源基础和环境;经济可持续性指保证稳定的增长,尤其是迅速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社会可持续性指长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保证资源和收入的公平分配。
3.如何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1 编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规划。应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建立从可行性论证-开发规划-监督管理的科学可行的开发程序,坚决反对“一哄而上”的无规划的开发。应建立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全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以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制止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
3.2 制定法规,加强科学管理
生态旅游会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是弊大还是利大,这并不取决于是否开发旅游,而是取决于是否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科学的管理。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加强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的基础在于完善的法制。因此开发生态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并加强对生态旅游区的科学管理,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杜绝一切破坏环境资源的现象。
3.3 完善逗留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都是不可忽视的开发内容。必须创造出可供游客逗留的环境,这既包括硬件设施,也包括软件方面的服务和管理, 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全方位地开发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进行综合性的开发。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可按照“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以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4 加强生态旅游研究和人才的培养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应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一大批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艾志国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011,(12)
2、杨旭 向昌国等 游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2008,(10)
3、宋春燕 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太原城市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 2010,(03)
4、蔡绍平 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林业生态技术
5、沈长智.生态旅游系统及其开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
6、匡林..旅游业与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2006(3)
7、 彭希喜等
【篇十】生态旅游节情况汇报
期末考试论文
题目:甘肃省生态区域发展研究
姓 名 韩先森
二级学院
专业班级 201X级旅游管理专业 X 班
学 号
任课教师
成绩评定
2017年 1 月
甘肃省生态区域发展研究
摘要
甘肃幅员辽阔,境内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四季温暖宜人、青山绿水的江南水乡之美色,又有千沟万壑、绵延千里的黄土高坡;既有古木参天、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又有寸草难见、茫茫无垠的戈壁沙漠,到处充斥着西部的神秘色彩;更有丝绸之路自东向西横贯全境,使古代博大辉煌的文明在区域内留下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省内少数民族较多且民族风情各具特色。只有在对生态旅游区域进行初步划分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开发对策。
甘肃生态旅游区域划分为沙漠绿洲、祁连冰雪、黄河风情、草原风光、伏羲文化、黄土风情等六种类型。开发甘肃生态旅游必须从实施精品战略、大力发展文艺产业、提升旅游形象和品位、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扩大客源市场、加强和周边省份的区域联合,共谋旅游发展等策略。
关键词:生态旅游 区域划分 开发
目 录
一、生态旅游定义 3
二、甘肃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4
(一)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认识不清 4
(二)生态旅游区的交通、住宿业等设施还不完善。 4
(三)宣传力度不够 4
(四)投入严重不足,市场促销力度小 5
(五)生态旅游的开发中缺乏创意 5
(六)旅游产品单一、老化,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多彩。 5
(七)观念陈旧,思想不解放,严重影响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5
三、甘肃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6
(一)转变观念创作性地开展工作 6
(二)促进生态旅游区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 6
(三)大力发展甘肃文艺产业,提升旅游形象和品位。 6
(四)专项和特色生态旅游开发与综合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 6
(五)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7
(六)加强和周边省份的区域联合共谋旅游大发展 7
四、 结语 7
参考文献: 8
甘肃省生态区域发展研究
一、生态旅游定义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在文章中使用“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它不仅被用来表征所有的观光自然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被观光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是在持续管理的思想知道下开展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生态旅游有助于水资源保护、生物的保护、人文形态的保护、历史与古迹的保护、原始环境的保护、游览观光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
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随着2006年9月16日中国生态旅游标准建设研讨会以及10月28日第三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等一系列研究中国生态旅游会议的召开,“生态旅游”不但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而且更显示出它在旅游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方面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却面临下降的威胁,广大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却面临着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的被动局面,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如何使旅游业的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怎样既发展旅游业,又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既开发旅游资源,又保证持续利用,诸如此类的问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和应对措施。因此,生态旅游这一内涵丰富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在中国,除了由国家林业局主办的范围相对狭窄的“中国森林生态旅游博览会”让业内过了一把作秀生态旅游的瘾,国内各旅游机构并不重视生态的开发。尤其在地方政府,许多是具备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的,是当地官员不重视推介,同时,国内外的主流旅游展会均以”高、大、全“的目标为主,谢绝生态旅游的展示。另外,各地的旅行社在组织线路上只重视热点旅游地区的开发,缺少前进性的战略性眼光,不看重生态旅游的潜在市场。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较慢,尽管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系统遭到破坏的问题相当严重,使我国目前开展生态旅游受到很大制约,但是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基础还是比较雄厚的,只要正确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矛盾,加强生态旅游理念和保护知识的宣传,最最重要的是设计一些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旅游线路,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生态旅游以至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甘肃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甘肃旅游虽然起步早但发展缓慢和全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分析其原因主要存在以
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认识不清
有关主管部门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认识不到位,对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指导与监管不够充分,这是我省未能开展真正的生态旅游的重要原因,并且不少的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对到底什么是生态旅游认识不清。我们在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和石佛沟森林公园对部分游客进行了随机调查,大部分游客不知道什么是生态旅游;部分游客回答只知道一点,但说不清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我们对公众对生态旅游的知晓程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回答“您知道什么是生态旅游吗?”这个问题时,回答知道的只占11.1%,仅知道一些的占53.2%,没有听说过的占35.7%1由于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清,导致开发的一些生态旅游项目和传统的大众旅游项目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二)生态旅游区的交通、住宿业等设施还不完善。
同全国一样甘肃大多数生态旅游区一般所处的位置远离城市,虽然资源价值高但区位条件较差偏离交通干线交通设施滞后,尤其是许多森林景点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一些景区的餐饮条件极差卫生质量难保、饭菜价格昂贵、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各类游客的要求,这些问题均制约着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宣传力度不够
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度较高、稀有性强、且独具特色,也有不少学者对如何开发甘肃省的生态旅游资源提出了多种合理的建议和设想,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程度,有些生态旅游项目也不错,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不为广大的国内外游客所知,没能有效地激发旅游者前来游赏。
(四)投入严重不足,市场促销力度小
旅游业是一个需要先期大投入的产业没有投入资源就转化不成产品,进入不了市场,接待不了游客,资源优势就变不成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甘肃的好多资源品位很高 就是因为投入不足 开发程度太低而远远落后于兄弟省区的同类产品。受资金制约严重 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不大 旅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不高。如小陇山曲溪森林公园有着极为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
(五)生态旅游的开发中缺乏创意
生态旅游的开发中缺乏创意没有地方特色,因而也就没有形成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生态旅游的拳头项目,在开发中缺少一些如探险旅游、乡村旅游、村寨旅游、野营和行车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特色项目。比如我省不少地区仍保留着传统的农业生活方式,尤其像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在婚姻、丧葬、节日、饮食、居住、服饰、礼节、以及文化活动等方面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些以大自然为背景,人与自然和谐的农家生活对居住在大都市中的居民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未得到很好的开发。
(六)旅游产品单一、老化,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多彩。
据甘肃省旅游局统计青海、宁夏的游客一半来自甘肃。也就是说甘肃人民在支撑着青海、宁夏两省旅游产业的半壁江山。另一统计甘肃居民旅游首选出省旅游。“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是外地旅游者在甘肃旅游常常发出的感慨。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目前全省旅游产品的单一和老化。甘肃旅游经济发展与发达省区差距比较大,与周边相邻省区差距也在扩大。大自然赐予了甘肃丰富、独特的旅游产品,但甘肃人把这一产品看成了洋芋蛋,没有很好地去包装。
(七)观念陈旧,思想不解放,严重影响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新兴产业。甚至有一些地方已将旅游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龙头产业,但这些工作只是刚刚起步。甘肃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尤其是旅游行业自身无论是行政管理部门还是旅游企业都存在一个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问题。
三、甘肃生态旅游发展对策(一)转变观念创作性地开展工作
有关决策部门和主管领导要转变观念,加强组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切实开展符合生态旅游要求的各种旅游项目。
(二)促进生态旅游区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
要促进生态旅游区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使之成为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者和受益者,开展生态旅游总会给旅游地社区居民的工作、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要通过教育使当地社区居民认识到,开发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可帮助当地脱贫致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使社区居民从被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转变为主动积极保护,为当地经济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大力发展甘肃文艺产业,提升旅游形象和品位。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有着高度关联、强烈互动的关系。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甘肃,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20世纪七十年代末甘肃省歌舞团曾创作出经典作品《丝路花雨》之后也曾创作出《敦煌古乐》、《敦煌组舞》、《西出阳关》、《大梦敦煌》等敦煌舞蹈作品。然而这一品牌始终没有形成产业没能带动全省文艺产业的发展。因此甘肃旅游大发展首先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进行开发,尤其是大力发展以敦煌歌舞为龙头的甘肃文化产业。使游客能够在白天游览甘肃现有的旅游景点,晚上通过欣赏旅游歌舞晚会回味追寻丝绸之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既增加了旅游产品的品位又带热了相关旅游产品,以此提高甘肃旅游资源的产品竞争力。
(四)专项和特色生态旅游开发与综合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
在设计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要把专项和特色生态旅游开发与综合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要有地方特色,能够形成拳头产品。比如推出农田游、农家游,让游客在领略田园风光之余,食农家饭、喝农家水,充分体验朴实自然的田园生活。此外,牧场旅游、探险旅游、野营和行车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都是有开发潜力的特色项目,应及时的予以开发 。
(五)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社会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向外资进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进入。
(六)加强和周边省份的区域联合共谋旅游大发展
借鉴华东“15+1”、珠江三角区“9+2”、西南“长江新三峡”等旅游联合体的成功经验。以“丝路之路”、“伏羲文化”为纽带加强与陕西、宁夏、青海、新疆、河南区域联合,整合资源、资金、人才和环境形成“集团式作战” “捆绑式销售”共谋旅游大发展。
4、结语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从开发和发展的误区中走出来,把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与立足点建立在保证当代和几代、几十代人的旅游需要上,并以这种思想观念为指导,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只有各级各部门同旅游经营者的通力合作,才能使生态旅游获得较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才能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彭睿娟.甘肃省旅游产业中的市场成长问题研究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48-51
[2]马尚英.游遍甘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何喜刚,高亚芳.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研究.【开发研究】.2006(5).-85-86,73
[4]于文杰. “良田”比人多“收成”,《兰州晚报》,2006.4.
[5]陈学林.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科学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