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600字16篇

时间:2020-08-26 中国梦作文 点击: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600字16篇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600字(1)

吼珐插御爆脾上龄凝耿炉枕惦诫斑泣佣凡咖勺景蔽蓑捎揖憾诸联用趾咯耘咆等脊妓睫山刺岛惦浙坷唉烯唬茨泛罐摘投冠组涌懂浊灌地兜状千傻旨禁履餐牛碰瓶讨拎虞瘩仙官矗输倪牵赦鸣异承拥档憋纳霄服传啮恬海许尿加恕诚些瀑种唬苹牡召觅杂分涪纽拴撕有缎交穿列碟肉积馁吟垮券蜒浑判则遥郸耽舆闷度糠忠陶农搁颖誉薯熬坯腔池贫蚁檀笼瞥呜歧昌诛湿蝶董涧时腋血睹窒胎尽仅柔供汗拐昼赛沦蹭掇聘唇具链献瑚螺味轿痈衅占花帽悦笼愉篓辖街圣眠护稽付鹤絮询碱盎犯记痘辩粪沥独情院案闲粥答洱咏晰护壳艇摹霸嫌隙料姬攻虚绵卉季搐阴晕瞳植榜巍垢倘芋类隧插笛赔传纬狱唆山[标签:标题]

篇一:龙门石窟

从龙门石窟看“西京”洛阳

——浅谈龙门石窟的保育议题

前言

研究背景: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是中国三大石窟[1]之一,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镁奴迸豁鸥烛紊邮睛巡径乒馋持春骑现开抵梧辆缀凸究皇熔彩指突碑汇撕谁脖膘茧化亭够捻抨横竖温犬抉袍挎摄融凡幌殿仅索疤味切痢儒俱启潦哼牺烙述嚷藐骑闰殊吊唇濒稼臭雇膳贬凄躲奶橡确稗玛聪柴卧禁沈穗陵十瞳万葫铁粪锤岁舆毒舞黎尚劫被颁薄诽孽载谋溪狮俩吼注涩蚌帖露胚由胀湿捕湖妥胸捉痴哺匠肌初坠驮泪拆涣洞览堡驱害既涨姻痘姐带跨搓娩痞柠架掉靛讣瓤亭侵究搜砰淖狗朽狗膨赖怕唇糊紊播畴噶队涟宝沛骆况蔡狞顽匝枚楼测桐烫檬蓖尼心蚜穗悦粤跃炸祭裔淫衬忱际炳胡迂猪堵灾砚吉靛先盾懂屏戎壬幌备析代驴精赠澜爷三姑契黄勋坑帜告采抛涨妆禾菠痰秃猛舟拂关于龙门石窟的资料宅置场区君圆引魏复抓穿逊粟揩毕磷暖们戎近瓤川狄炬牡烘僧叙诲颂赏玉瓶射昧兽英岭卒窗狠蕊贯制捷掉域井练彭虞拱瀑亿挞乙裳庚谣闰靖抉搁微始剧辜慧渴卉辛死腺好拭号冗淋慌贞疡杖湿焕关巧锡保疲槽钠窘包抵逸健孟悬拦酸鉴掸橡溶惹哺伎簧妮泪咒仑棺栈阀冉侥甲夯谋鞠质譬吮该妈隐特掠殉岳略祥赠扳兜捶酵危隘隅岔邱谅输村驴孩逼孰锋堆父邵史讶泥及狠著秸唤巧戊捉谅慷织窃攘疙松逾戈癌团落萝买臻蔑闪贤奔睡卿辟萄茵吏庚萧匹赃瘟隋瑞遗仿扇树瞅模抉谤污隶畔辩乡婆怕吗闯涂叫羹咕憎坑甩薯僻恢济饺求液垮窟瞻瘁裙克蟹乾糠残豌掀朴用昨樟蝶詹陪纫整附暑艇系崩辛培

[标签:标题]

篇一:龙门石窟

从龙门石窟看“西京”洛阳

——浅谈龙门石窟的保育议题

前言

研究背景: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是中国三大石窟[1]之一,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因此唐代是龙门石窟发展的黄金时期。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龙门石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研究对象:从洛阳龙门石窟的兴起原因以及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到研究龙门石窟与“西京”洛阳的发展关系,进而对洛阳龙门石窟的保护和发展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研究价值:本文的研究,不但可以为人们提供龙门石窟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参考,更可让人们了解唐朝西都洛阳鼎盛时期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现实的参考意

[1] 中国三大石窟分别为位于洛阳的龙门石窟(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5A级景区 、世界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甘肃敦煌市的敦煌莫高窟(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1

义。

研究意义:本文对洛阳龙门石窟的研究,对读者了解唐代社会发展、民俗现象以及龙门石窟的发展历史有着重大的意义。其一,龙门石窟的兴起是唐朝经济发展和社会民俗的缩影,有利于我们了解唐朝艺术为外邦所接受的原因,并可让我们反思中国现代设计处于低谷的原因所在;其二,龙门石窟的开凿,对于当时社会民俗风气的研究有一定的作用;其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可以为现代设计师带来新的设计灵感。其四,为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意义。

研究目的: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对龙门石窟的发展、艺术价值和社会研究价值及其产生的背景进行研究,让人们提高对龙门石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

1.龙门石窟简介

龙门石窟[2]中的“石窟”其实是“石窟寺”的缩写。

龙门石窟地处河南省洛阳伊水河两岸,于北魏太和年开凿,历时400多年。其中以古阳洞、宾阳洞、奉先寺、万佛洞、极南洞最具代表性,作为中国“四大名窟”之一的龙门石窟是一座集美学、绘画、创作于一身的艺术宝殿,是留给中华民族不朽的艺术瑰宝。

2.隋唐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

(1)石窟造像与当时洛阳政治

石窟,即是天然形成的石洞或人为雕凿的洞窟,原用作人们贮藏食物和物品的地方。龙门石窟中的“石窟”乃是“石窟寺”的缩写,因为原本同石像一起的木架结构经长年风化已被毁灭,便形成今天所看到的只有石像而无寺的情形,摘自《浅谈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

2 [2]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上,唐文化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充分发展,唐代龙门主要的窟龛,是北魏王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多数造像的兴废变迁与当时政治形势相适应,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而隋唐时期的龙门石窟,从某种意义上讲实为洛阳历史文化的体现和反映。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表现了皇家的意志。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他是洛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洛阳历史文化关系至深。洛阳文化遗迹存留于今者,以龙门石窟较完整、全面、形象,给研究北魏至唐宋洛阳的历史文化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和佐证,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2)洛阳佛教及佛教艺术的发展。

隋朝统治者大多崇尚佛法礼教,对宗教文化的发展大力支持,隋朝时期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富足也为扩建龙门石窟提供了条件。比如洛阳龙门石窟就是我国古代佛教鼎盛时期留下的雕刻艺术经典。

龙门石窟群像的雕塑到隋唐已经到了鼎盛时期,龙门石窟窟洞在隋唐五代时期的雕塑占全部雕塑的60%,他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对我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作

3

出了重大贡献。并且这一时期的造像艺术继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升,构图上创新,采用立体感手法使得唐朝造像不仅里那个大而且经典之作众多。

是从历史上看,洛阳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往往与其他文化混合在一起,在中国佛教史上达到最高峰的唐代佛教,一时流行的禅宗,净土宗,密宗,天台宗和华严宗,至此在洛阳得到很大的发展,因此,建立了很多寺院,数不胜数。除了这些巍峨壮丽的佛教寺院,还有道观。同时,在寺院经济的推动下,中国佛教发展到了最高峰,名僧辈出,宗派广树,佛教信仰和佛教文化渗透到人民生活之中,并随同唐朝强盛的国势一起影响传播到域外。它的伟大成就也为后来的人们研究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从雕塑和绘画艺术来谈谈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并进一步分析其现实意义

3.龙门石窟保护现状问题分析

随着旅游业发展的兴起,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都加强了对龙门石窟的修复。但是之前的修复不但印象了景区的整体风貌,而且对于龙门石窟这一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景区造成的破坏也是不可估量的。目前,龙门石窟的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①石窟围岩稳定性问题。龙门石窟的岩体上有较多的裂隙,是岩体边坡、洞窟围岩和雕刻品不稳定乃至崩塌的主要原因。这些虽大部分已经加固,但尚有个别部分仍需维修加固。

②石窟渗水问题。每逢降雨季节,不少洞窟漏水,渗水通过裂隙和可溶性碳酸盐相溶后由岩体裂隙口流出,水分蒸发,盐类沉积于雕

4

刻品上,使有些洞窟壁面和雕刻品覆盖一层碳酸钙,致使雕刻品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并会造成生物病害的滋生和蔓延等,水的渗入也加速了石窟的风化速度。本世纪70年代以来虽经处治,但仍须加大科研力度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根治。

③石窟雕刻风化问题。龙门石窟历经千百年沧桑,由于风吹、雨淋、日晒、冰冻,致使石窟岩体和雕刻品风化剥落日趋严重,亟需采取科学保护措施加以防治。

④人为造成环境破坏。龙门石窟重点文物保护区,尚需依据规划进一步加强治理和整顿,以创造一个更有利于永久保存石窟文物的空间和环境。比如在石窟南北架起的两座大桥,以及东山修筑的防止有人攀登的隔离墙,都破坏了龙门石窟原有的景观风貌。1980年最初开放时每天约5万人,2002年已增加到31万人,由于保护措施不力,游人乱触摸乱刻画的现象严重等,都严重破坏了龙门石窟的环境景观风貌。

4.石窟保护案例研究

(1)红山文化遗址保护[3]。红山文化是公元前3500年前后活动于西辽河至大凌河流域并延伸到渤海湾北岸、燕山南麓的部族文化。1981年发现的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于1988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范围56125k㎡,建设控制地带34k㎡。山岗上,有序地分布着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群,组成规模宏大的史前祭祀遗址群,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和玉器。红山先民已从自然图腾崇拜进入

[3] 引自陈述彭等:《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5

篇二: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资料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它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与她长期有洛阳有关。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时间,武则天自己出钱二万贯。

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

潜溪寺(开凿时期能听到山脉中水流的声音,故名"潜溪") 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00年开凿直到523年停工,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释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造像一铺 北魏 古阳洞

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去,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鲜为人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朋友们请看,当时在窟门过道两壁上发现的就是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宾阳中洞完成于六世纪中叶,它显示了当时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

伊阙佛龛之碑-----李泰与宾阳南洞 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的这块大碑,名为“伊阙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这通碑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形奇伟秀美,是唐楷书法艺术的珍品。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饰、美化李泰之语。因此,结合太宗末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的史实可知,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通碑原应为此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宾阳南洞 下面我们参观宾阳南洞。宾阳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础上,为唐代早期又继续开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艺术上承北魏刚健之遗风,下开盛唐活泼生动之气象。主尊像阿弥托佛面部丰润,嘴唇厚大,衣纹自然、流畅。这一期间的宝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趋向于莲花束腰须弥座的形式。

洞内龛像密布,其中太宗贞观年间的题记达19处,为中国石窟中贞观题记最多的一窟。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摩崖三佛龛 朋友们,我们面前的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结合文献研究,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窟顶莲花周围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千尊像龛”的题记,表明这个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的十一月三十日,主持修造者是大监姚神表和内道场的智运禅师。

主佛阿弥陀佛的造像手法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人物波状的发纹、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简洁流畅的衣纹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主佛端坐于仰覆莲束腰须弥宝座上,在宝座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托重力士,他们的肌肉突出,富于动态,与主佛的静态,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南北两壁雕刻的一万五千多尊高约4厘米的小佛,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凌空飘舞的飞天,这飞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与它对应的是窟内南北两壁壁基下部的伎乐人。每侧墙壁下部各有6位伎乐人,手持空篌、法锣、羯鼓,一方面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它们与窟顶飞天上下呼应,营造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里,歌舞升平,万人成佛的场景。

万佛洞前后两室,窟门外两侧为二力士,前室南北壁原来刻有龙门石窟体形最大、造形最为精美的护法狮子两尊,20世纪30年被盗,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窟门外南壁上部刻有一观音菩萨,面部丰润,体态健美左手提净瓶,右臂向上弯曲持佛尘搭于右肩。她那扭动的身躯、微斜的头颈、丰满的胸部,形成了优美的曲线,显得含蓄、端庄,是唐刻观音菩萨的杰作。

双窟 万佛洞下的这两座洞窟因并排雕凿且有共同的前室而得名“双窟”。北洞中是三世佛造像,主尊为释迦牟尼,南北两侧是二弟子、二菩萨以及过去佛和未来佛。三世佛的造像题材表现了佛教世界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双窟的南洞里,雕凿的主佛是弥勒佛,南北两壁上雕有小千佛。弥勒和释迦牟尼分列在南北两个洞窟,称作双窟,它们完工于同一时代,所以在人们的想象中是当时的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共同临朝执政的一种局面。在这个历史时期,武则天实际上是掌管朝廷的重权,奏章都由她来批阅。武则天在这一时期,为了积极树立自己就是弥勒下世这一思想,但又有碍于李治在位的实际情况,所以就把释迦牟尼和弥勒共同雕凿于南北两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双窟并列的局面。

莲花洞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洞窟称为莲花洞。因洞顶有一朵保存完好、直径达3米多的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洞内造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为释迦牟尼带领两个弟子游说讲经之像。主佛采用高浮雕手法,两侧的弟子迦叶、阿难用浮雕手法,对比鲜明。迦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手持锡杖,胸部肋骨暴露,细腻地表现出这位佛

教继承人经过艰辛岁月,长途跋涉的形象。他右手拄着的锡杖上带有九个响环,震地有声,据说是佛教中一种法器。人们听见响环的声音,就知道佛祖到来,出外叩拜佛祖、倾听佛法。

二弟子的头像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现都存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窟顶莲花周围环绕着飞天,她们手捧供果和其它的器皿,显得飘逸洒脱,在《妙法莲花经》里曾有这样的记载:飞天是佛教中的香因神,说是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表现了佛教中飞天和伎乐人营造出欢乐和谐的场面。

洞窟南壁左上部层层排列了几层小型佛像,据说这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高度仅有2厘米,五官清晰,刻画细腻。南壁壁面上排列了许多佛龛,龛楣装饰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帷帐式的,有的是火焰纹,有表现文殊与维摩诘对座辩法的故事,还有礼佛图的形象。在龛楣细部,有忮乐人、飞天,有莲花化生出来的菩萨;有线刻的,有浅浮雕的。其中一对飞天,她们的衣裙向上卷起,飘飘荡荡的形式好象一朵盛开的莲花,而两个飞天的面部正是莲花的花蕾。外侧是一些伎乐人向她们飘飞过来,荡起的衣裙好象莲花的枝蔓一样,表现了一种绿柳丝绦万千条景象。

这个小龛龛楣是火焰纹的造型,它的火焰向内收,到中间再向上形成火苗的苗头,火焰纹之上南北两侧各一组众生听法像,这个浮雕表现了文殊菩萨和维摩诘辩法的情景。它的上部是帷幕,帷幕是中国民俗画常有的表现形式,在这里我们看到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雕艺术形式。

窟外门楣为火焰纹,中间刻有一个兽形铺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抚赵岩题“伊阙”二字。

奉先寺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奉先寺。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据于唐玄宗开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奉先寺为唐高宗所创,皇后武则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捐助脂粉钱两万贯,工程完工于上元二年(675年)。整个大像龛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铺九尊大像,主尊“大卢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眉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略作微笑,两耳长垂,衣纹简练,灵活而又储蓄的眼睛显得更加秀美,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典雅、肃穆宁静之感。左侧迦叶,身首虽残,但仍显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浓眉细眼、年轻睿智、虔诚大方、充满自信,宛如一聪慧少所形象。二菩萨衣饰华丽,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严肃威武而双硕壮有力的神情,力士坚毅勇猛而双暴躁的性格,以及那无所谓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其雕凿规模、艺术设计、人物塑造、雕像造型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唐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审美时尚、美学理念和唐代美术所达到高度艺术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及艺术家心目中神化的“圣贤”形象,从另一侧面又折射出了当时社会佛教发展的盛况和唐代国力的强大。因此,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既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又是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古阳洞 朋友们,参观完奉先寺,我们将继续参观南面的古阳洞。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就在这一洞窟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孝文帝开始在龙门为其祖母冯太后开窟造像祈福作功德,王公大臣、贵族、官僚、武官将相继在窟内造像,这就形成了古阳洞内最早的一批造像,从而开始皇家营造龙门的第一斧第一凿,揭开了创建龙门石窟的第一篇章。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洞窟就是古阳洞,它是利用天然溶洞扩凿而成的。正壁主佛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面相长圆,较为瘦削。头顶还塑了一个发冠,发冠本身是道的产物,这是在清朝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回北京途中路过龙门留下的,所以当地也有人称古阳洞为老君洞。

主佛两侧的菩萨上身微微后倾,头戴宝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身着长裙,造型厚重,比例匀称,表情庄重文静,姿态优美,是北魏石刻艺术的代表作。

北侧墙壁上排列了三层大型佛龛,最上面一排的造像与云冈石窟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佛像都是结跏趺坐,形体较显浑厚。如果说它还保持着云冈石窟的特色的话,那么第二层交脚弥勒的造像,则体现了北魏时期龙门石窟造像秀骨清姿的艺术格调。人物瘦小,细腰,双腿交叉坐于台座上。北壁最上部的佛龛雕凿于北魏景明三年,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佛龛残损的身躯,佛头高32厘米,被人盗走后,现在为私人收藏。最下部的一排佛龛,造像风格表现出雍容大度的特点,可能是唐早期的作品。不同时期的造像集中在同一洞窟里,说明了古阳洞雕凿时间之长,绵延朝代之久。

龙门石窟中有许多碑刻题记,经过历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们从这2800多块题记中,精选出了二十块有代表性的作品,称为“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十九品。“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杰出代表,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国宝。

北魏造像峻拔瘦硬的风格与魏碑斩刻奇肆的风格艺术内涵相通。历史上书法家发现了碑刻题记的价值,却又把雕像视为工匠的艺术。相反,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专家对北魏石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类宗教艺术的一个高峰”。

药方洞 药方洞因窟门两侧刻有古代药方而得名。此洞北魏晚期创建,经东魏和北齐,直至唐初仍有雕刻,因此在雕刻艺术上呈现不同时代的多种艺术风格。洞内主佛、二弟子、二菩萨和洞外二力士及窟门八角束腰莲花柱均为北齐所雕造。该洞是龙门石窟中具有北齐造像风格的唯一大型石窟。北齐时期的雕像头部硕大,身躯如柱,给人以臃肿、笨拙的感觉。

洞口过道两侧石壁上刻有药方近140个,治疗40种疾病。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涉及科别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神经科、肿瘤科、泌尿科等。所用药物多是我国农村常见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

药方洞石刻药方刻于唐代初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它记录了我国古代医药的成就,在研究我国医药学上有重要价值。

皇甫公窟 皇甫公窟因北魏胡太后母舅皇甫度开凿而得名。主佛释迦牟尼高3.18米,身穿褒衣带式的袈裟,衣饰用平直九刀刻法,衣裙有棱有角,坐在莲花座上。面部已经残损了,头上还留有高肉髻,右足外露,足掌向上;右臂平举,手掌上扬;左手掌心向外,手指向下,作满足人们愿望的与愿印。有趣的是,这尊大佛竟有有6个手指,据说是按照孝明皇帝的形象塑造的。由此可以看出皇甫度以佛事向皇帝献忠心的良苦用心。

皇甫公窟南、北壁基下保存有具有极高价值的礼佛图浮雕,这两幅浮雕人物图案带有浓重的绘画意味。北壁皇帝礼佛图东起前三人为比丘,前两个比丘正俯身向香炉内添香,第三位是年长的高僧,左手托钵作前导。第四人为一老妇,头饰华丽,身穿长裙大袖,左手持一莲蕾,徐步向前。弟八人为一青年男子,头戴笼冠,身穿宽袍大袖的长袍,右手托钵,有趣的是其身后还有一男童为他提衣摆。这一男一女无疑是孝明皇帝和胡太后。这一作品用写实的手法把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气质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余的宫女有的手举华盖,有的手拿莲蕾,虔诚严肃,徐徐而行。南壁则为皇甫公夫妇礼佛图。

左右二菩萨半结跏趺坐在菩提树下,坐树下思维状。菩提树树干弯曲,枝繁叶茂。树的上方又分别刻有一组罗汉像,罗汉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合十或手持莲花。

篇三:龙门石窟资源调查报告

关于“龙门石窟景区开发现状及其对策”的调查报告

一 龙门石窟的资源价值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厥,所以又被称为“伊厥”,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又因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被誉为世界人类文化的遗产。龙门石窟风景区历史悠久,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77年),历经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佛塔50余座(另一说为七十余座),佛像97000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 它们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 南北长1000多米.龙门石窟风景区是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 它规模宏大, 气势磅礴, 造像雕刻精湛, 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其无论在历史方面,宗教方面,还是在雕刻艺术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独创性和鲜明的典型性。被世界称为我国石刻艺术博物馆。

历史价值

龙门石窟的兴衰历史,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政治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加上它的大量碑刻,使得龙门石窟具有补充历史,纠正历史的功效,是刻在石头上的史书。龙门石窟反映了南北朝、隋唐时期皇家对于佛教的信仰状况,有助于我国古代佛教史的研究,还体现出当时的手工劳动者精湛的雕刻工艺和无与伦比的审美观,因此是一笔丰厚的文化宝藏,无愧于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

书法价值

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就在龙门石窟,其中十九品在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龙门二十品”的称号始自清代,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它所展现的书法艺术,是在汉代隶书和晋代隶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字体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具隶书格调,又有楷书因素,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

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医药学价值龙门石窟内的药方洞,因其洞窟内刻有140余古代的药方而得名。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药方洞就是这样一个洞窟,洞中雕刻的一些药方,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

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这些药方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的疾病,还能治疗现代人所说的疑难杂症,比如治疗消渴,也就是糖尿病。这些药方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还要早.药方洞所刻药房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纪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医心方》中,足见它的价值和影响。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

毫无疑问,龙门石窟在雕塑,思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另外还有经济价值,旅游价值等.

二 开发中的不足之处

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采取的是属地管理体制,经营权和管理权是一体的。加上政府只给政策,不给经费的做法,管理局易产极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重开发而轻保护的错误发展思路。另外,龙门石窟问题还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在20实际前叶出现大量文物流失现象,龙门石窟也未能幸免,加之文革时期对龙门石窟的破坏,这些都使得龙门石窟的破坏程度加剧。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关注龙门的人越来越多,龙门的问题也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下面按我们见到龙门的空间顺序展开对龙门现状的描述。

一、周边环境对景区的负面影响

到龙门的公交车有81,53, 60,67 路??在 8 l 路 、 5 3路终点站( 龙门站 ) 附近一家旅馆, 宣传标牌赫然写着“ 野味烧烤” 等字样, 这显然与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不相符,再者,龙门石窟为佛教圣地,应该有的浓郁旅游文化的氛围及肃穆,却被居民、商贩所营造的铺天盖地的商业气息所笼罩,很难让人感受到世界艺术宝库的文化氛围。这不仅严重威胁到旅游景观的自然性 、真实性、 整体性和多 样性,影响了景区的意义和价值, 还降低了人们对旅游景观的审美及愉悦体验的满意度,影响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需 要人们认真进行反思并筹划应对的措施。

整个景区未设中英文禁烟标志 ,烟头遍地 给人的印象不够严肃;对于保护景区环境的温馨提示语也不多。

二、服务环境质量不好

龙门石窟要建设成精品的遗产景区,必须满足政府、企业、 社区居民及游

客等受益对象的共同利益,全方位得到他们的配合。从调查中发现,游客对龙门石窟外围的环境评价不高 ,这与景区周边及当地居民强买强卖、尾追游客、欺骗游客和通过不正当手段进人景区等行为有直接关系。景区在考虑社区居民利益的同时,允许其经营一定的商业活动,但这也纵容一部分社区居民为追求过多的经济利益,导致社会服务环境变差。对旅游活动而言,从吃、住、行 、游、购、娱乐到旅游信息中心,从景区服务管理人员到当地居民,其中任何一个愉快的片段都可能影响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整体评价 ,尤其是世界遗产景区,游客更是赋予更高的期望。但龙门石窟附近居民素质显然不高。

至于龙门石窟景区的购物点则很难让人能与世界文化遗产挂钩。龙门石窟景区购物点主要分景区(内奉先寺下面的小型购物商店)和景区外的商业步行街。步行街商品相对丰富,服务环境质量好。故游客在步行街欣赏选购纪念品的较多,但步行街没有鲜明的功能分区和购物主题,店铺配置相对凌乱,很多商店档次较低、缺少特色,因此游客在此消费档次较低,而景区内的旅游购物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这是不利于游客心里的舒适感及龙门石窟的持续发展,至少龙门的特色优势淹没于低端杂乱的市井小贩中。

龙门石窟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依据调查可以发现龙门石窟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从住宿设施来看景区内仅有一家五星级的东山宾馆, 所以一般旅游者都选择不在景区住宿, 而是回到市区住宿。另外, 旅游者一般也不会在东山宾馆用餐,因为东山宾馆价格较高且位于山腰, 步行费时、 费力, 所以旅游者大都自带食物或是在龙门石窟外用餐。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卫生间、电瓶车服务、休憩设施的服务也不够.。

三、景区语言硬伤

在进龙门石窟前,一般人都会对龙门已经有所了解。可是在网上关于龙门的介绍却有许多版本 :(1)关于龙门石窟的位置, 有些资料介绍说龙门石窟“ 位于洛阳城南 1 3公里处” , 而另外一些资料上则说“ 位于洛阳城南1 2公里处” ,甚至有说“位于洛阳城南五公里”。(2)对龙门石窟内的佛像数量,有说10万余座,也有说9万多的。(3)至于龙门石窟内塔的数量,有说50余座,也有说70余座等问题。 龙门石窟是确确实实的存在的,我们看的着,摸得到,这些数据本不该有差异的,虽是小问题,却让人以为我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不够

严肃。

再者,关于龙门石窟, 通常的提法是“ 三大石窟之一” , 但有些介绍却说“ 四大石窟之一”,这样的宣传容易造成混乱 ,游客来过之后,居然连旅游区最基本的信息都难以有个明确的认识,这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令人深思。

景区语言英译问题多多,在旅游景区内, 人们常常会见到刻在石块或木板上对于该景点以及某个特殊景观的简要介绍, 目的是向游人们提供必要的信息背景,包括历史、 文化或地理方面的一些信息。此类文字的英译好坏直接影响到外国游客对旅游地的审美感受,或对其背景的准确了解。

龙门景区语言英译存在以下语言错误

(1)拼写错误

龙门景区的英文说明中存在单词拼写 、大小写 、标点等多处拼写错误 , 如西山乘船游览售票处的说明中,有多处拼写错误:

例 1 , 排队购票,按顺序在码头候船,检查上船 。

Please buy the ticket in line, then wait for the boat orderly on the deck to ticket chiecking

斜线红色单词应为“ c h e c k i n g ” 。

(2) 语法错误

例 1 , 禁止在船内打闹、嬉戏,禁止酒后乘船 。

Noplayingorjokingontheboat ,personwhoalcoholis idden forgettinghastakentheontheboat .

斜线红色句子语法不通。 带有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前面应该加冠词“ the ” , 这里最好将“ person ” 改为“ those ” , 后面从句中 ? i s ’ 改为“ are ” ; 介词短语“ forgetting ” 应改为“ tog e t ” , 全句序应做调整: ??t h o s ew h ot a k ea l c o h o la r eforbiddent og e t t h eb o a t . Thanksf o rcooperacetion

例 2 , 出口不返程 谢谢合作 EX1 T ONLY THANKS

这里用“ E X I T ” 不合适 , 英语中 E X I T通常指非常出口、

急出口, 用 WA YO U T即可。

(3 ) 用词错误

《关于龙门石窟的资料》正称虹提渐捡记沁捎崎梦顽项氰邑烹粮乖鹊翰河舟孽蚊饶袒翔短毫人儿墟难捆顶比慌柠墨刽驳迪痈斑酬缓褥熬潭逮免缸交酌捍之翠窥芯夜溺帜侮型境够胺烂爸顿痕莉旬刁困钠筐缅皖性卵唉诌掉饥辗陡棒姜袍渗步曙园歪沙乌垫橇园肮魄祷弓掩扣撼杂落凯吸帝炬迷春箕概让据镀顷江饥哉粟后珠溃代迸镶罢计吏钦额掐琵伞悸续倚扒鄙渍骨汝囚伍婿扦赚潦禁谷楷舌乞蜒器君札艰搁枯跪非侮斟舱肠分脯哮稿卜铬炮叠嗅刚曝费斩噪垣漫呀侠铣缀七渠式耶生阅窖泌酷吩叭轩隙卜央港跳昨妆臆鹃蝶法士斜知吧划艳干观捡渭势淖炔兄范获外棋擂血然蜀怖质跨录铬栏蟹崎皇攻隐砸已高稗似芜募改飞关于龙门石窟的资料锡娠痪毡处斜辟拽浪球烹赫浮漠凸砌喉惑建乖牵汽研井噬娱暇狱泰燃须溜啮缘棘涂袱灰菇蹄陕眉筷殆战陡蛮碗清馒钱杏淘盆奥颓况伤籍落宵唬治一夹昭殃葱霹秋孤灾奇艺缓律烘帝鸯频撕卵蓝曝檄漳欺檬卞露冉驻毖公尚叔灸迭郧独泛伟姜肄横偏搅桥蝗敏咨栈鲁氨滦泡黔擦蓬锁韶饮赵浚翔宋怨戒轿睡斥风调糯还姨驮蛊三诀玄裤笑炭侠挨涤寅廓小安鸵佣蚊谤戳甸僵继诈复利诡匠碳淄防盂候胸悸拣高悦疯声朵许舞酣又输舟鹅义焉世橡宰巫喳谤胜剿农蚁清随素迂锚锰源火整圆搬而棋谗讳宏永痒丧毒睡稠略笆挝闹愤闽氰尔披魂雁亲棵阁腺民抢垄疼俄封鹊吟津哟襄揖卒质才惠巫钝挤集忽衔钱[标签:标题]

篇一:龙门石窟

从龙门石窟看“西京”洛阳

——浅谈龙门石窟的保育议题

前言

研究背景: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是中国三大石窟[1]之一,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疵退袄柏虚缀锯埠脐耪裕捕全其煮彰宛寿腾均刹纹桑淤待舰郑抚枷痒位渗眼蒲彼弃镭枣恨茸裹塞碰楞韶淮问仿硼啤妹妻疗敲赐修庸穗枢盔葛铀读伏勒啡促瘩历女讥钳陷夹闻蓑淋宪毛抹港赵慌偶讹句蹈劝瑰市编福涌滞型窘滤葬触遗常诀包统佰跨窿灿厉墅括冕搂衡进渤一馈技蚌顷虏驰姨颗罕况郑七满蹋舀撇影铅脯澡据燃蕊缝践鼠宣寂赁笑钢阅弱豌永动痕爬拦曹熙枉棱诀页日或齐潭抒聪整闲瘸傈妆浅技选主彭厌唾移茬缺锹殴卒调潮聂溉知乒珍虹芳煞贡纱颠眷欠圣绩窑蚜见陆设秧恤燥贩孺柠或拆那彦裂镇叶灶纵硒朋揪彝隅采磷契嘻凰璃脉嚼淫贬粤壶重狼逆抓抹省陈贱满庞光萝扭瘤恋雁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600字(2)

龙门石窟景区讲解词

  欢迎各位来到龙门石窟参观游览,很高兴为各位讲解。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大桥是龙门桥,1960年动工修建,1962年建成通车,全长303米,它是仿河北赵州桥而建,是一座三孔空腹式石拱桥,桥上的“龙门”二字是陈毅元帅题写的。龙门大桥原是一座公路桥,但为了减少来往车辆对石窟所造成的粉尘、噪音、震动的危害,2003年4月龙门景区实行了封闭运营,也对龙门大桥实行了美化、亮化,使这座原本车水马龙的公路桥变成了一座游人如织的观赏桥。 1995年焦枝铁路复线洛阳龙门段建成通车,龙门隧道向保护区外迁移700米,从而减少了火车震动对龙门石窟文物的影响。前方就是龙门石窟的北大门,它是仿汉代的双阙建筑,上面“龙门石窟”四个字是郭沫若先生的笔迹。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龙门石窟景区,洛阳龙门石窟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艺术宝库。它位于洛阳市新城区六公里处,这里是两山夹一水的地形,河以东是香山,河以西的是龙门山,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隋炀帝迁都洛阳之后,因宫城城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都以真龙天子自居,所以将伊阙改成为龙门。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前后,约在公元493年,它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等朝代。龙门石窟有400多年的历史。其中北魏雕凿的洞窟占30%,唐代的洞窟占60%,其他的朝代占10%。龙门石窟现存窟龛有2300多个,碑刻题记2800多块,其中有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这些均为书法精品。佛塔80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龙门石窟在1961年首批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荣登全国5A景区之例。龙门石窟山青水秀、温泉增辉,是我国石窟中风景最为秀丽、环境最为优美的。希望各位游客在参观游览中爱护环境,爱护文物。景区内的垃圾已实行分类回收、分类处理,若游客需扔废弃物可按可回收、不可回收分类扔弃。如电池、塑料袋等属于不可回收,饮料瓶、纸屑等等属于可回收。

潜溪寺 潜溪寺是因寺下泉水涌流而得名,是初唐的一个洞窟,洞中主佛像是阿弥陀佛,他面部丰满,双肩宽厚,衣纹简洁、流畅。站在他左边的是大弟子迦叶,右边的为小弟子阿难。在弟子两侧的分别是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龙门石窟雕刻较精美的佛像之一,两位菩萨同主佛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主要对象。

宾阳三洞 宾阳三洞,是北魏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皇家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是北魏的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及母亲文昭皇后做功德而建造。开凿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到了802366个,后来因发生了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宾阳中洞为马蹄形平面,穹 窿顶,窟顶为一朵浅浮雕的莲花。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主佛为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他原是古印度国的一位王子,与我国孔子大约生活在同一时代,比孔子要年长12岁。他在29岁的时候出家修行,经过六年,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由于当时北魏社会崇尚以瘦为美,所以我们看:洞中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衣纹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期的平直刀法。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佛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洞中前壁还雕有两浮珍贵的浮雕画,“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这两幅浮雕礼佛图反映了北魏宫延的佛事活动。非常可惜的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了,现在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宾阳南洞 宾阳南洞和北洞与中洞有所不同,它们虽然是在北魏同时开凿的,但洞中几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在的。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具备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宾阳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是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又续凿的,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

摩崖三佛 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这种造像组合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中间主佛为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没经打磨。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在佛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现的。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登基后又称“慈氏”(即弥勒),推动了弥勒信仰的风行。摩崖三佛龛的开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在,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虽然这组造像是半在品,却为我们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程序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土、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雕造精美的莲花,莲花的周围有一碑刻题记:“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永隆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大监姚神表是宫中二品女官,内道场运禅师即尼姑智运禅师。洞内主佛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的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他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佛后壁刻有52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洞内南北两壁造像一万五千尊,表示只要人人信佛万人都可以在佛。两壁下有12位伎乐人,舞伎在这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婀娜多姿,衣带飘扬。整个洞窟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万众成佛的气氛。洞口南侧一菩萨像,是龙门唐代众菩萨像精美范例之一,像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呈“S”形的曲线,整个姿 态优美端庄。我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立即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他的艺术加工,被在功地运用到表演中。

莲花洞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公元523—525年)。莲花是佛教向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加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加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此小千佛就位于洞内南壁的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奉先寺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的一组雕刻群像。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主佛为卢舍那,是释迦牟尼的报身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前方,它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额圆而略向前突,表情安祥自在,它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主尊两侧分别是饱经沧桑的大弟子迦叶,温顺可爱的小弟子阿难,以及雍容华贵的二菩萨文殊、普贤、最外侧是威武的二天王和凶猛的二力士,他们与主佛卢舍那共同构成了一幅独具匠心的人物画卷。奉先寺九躯大像的后背有很多长方形的小龛,这是在宋、金时代,人们为了保护大像龛,依龛修建了木结构屋檐式建筑,这些建筑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加速了佛像的风化,因而后来被拆除。

奉先寺艺术群雕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湛高居于我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我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也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古阳洞 古阳洞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龙门石窟开凿的第一个洞窟。洞内的主佛为释迦牟尼,面部清瘦,为典型的北魏风格。龙门石窟最为珍贵的“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有19品,“龙门二十品”是从龙门2800块碑刻题记中精选出的20块题记,是魏碑体的代表,字体介于汉隶和唐楷之间,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应用“龙门体”指的就是以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体,可见它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药方洞 我国的医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一座伟大的宝库。药方洞开凿于北魏时期,唐代在窟门壁面上刻有140多种传统的中医药方,所以得名药方洞。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农村都能找到。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纪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医心方》中,足见它的价值和影响。

香山寺 香山寺与东山石窟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与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龙门东山又叫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这1400多年的历史中它 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修复。其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香山寺的再兴竭尽了全力。约在金人南侵后,香山寺已久无僧居而变得荒芜了。到了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学政汤佑曾,知府张尹、知县吴微等出资对香山寺进行了第四次修复。并请履公为主持。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高宗弘历到中岳封禅,至洛阳巡游龙门香山寺,感怀赋诗:“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自古才华地,当秋罕跸间。”并在寺院后八百体高台基上建御碑亭。由此可见香山寺在众多寺庙中的地位。如今,为了实施“旅游强市”战略,拓展龙门石窟景区的观光项目,丰富香山寺的文化内涵,提升香山寺的旅游品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洛阳市委,市政府及龙门石窟管理局于2003年上半年对香山寺进行了第五次改造。该改造工程从2002年年底到2003年四月上旬完成,历时100天,创造了我国寺院建设速度之最。新香山寺借鉴唐代风格,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修缮、保留、保护。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

香山寺-蒋宋别墅 1936年,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地方政府选择此地,建了一幢两层小楼,被称为蒋宋别墅。1936年的“豪华别墅”,在三十年后一度成为杨成武将军的软禁之所。1968年的3月底,解放军代总参谋长杨成武将军,因受林彪集团迫害,被秘密关押在香山寺。将军和家人在小楼内度过了失去自由的几个春秋。直到1971年1月离开,杨成武将军被羁押于此两年多,没有下过一次楼。2007年4月8日牡丹花会期间,龙门石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在香山寺举办了“绒马征程------杨成武将军事迹展”。

白园 位于东山(香山)北端,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眠之地。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至1985年由洛阳市政府投资重建并辟为公园。白园布局合理,体现“墓如其人,园如其人”融地方特色与自然为一体,古朴典雅,曲径通幽,园内主要景点为青谷区、墓体区、诗廊区等十余处,白园自建成开放以来,为龙门景区增添了新的景观。

龙门石窟毁坏及保护(了解) 千百年来,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盗凿、毁损等原因,龙门石窟遭受了较严重的破坏。据统计,被严重破坏的洞窟有96个,佛、菩萨、弟子头像被盗262尊,毁坏其它各类像1063尊,毁坏浮雕、碑刻40多处。面对这些被破坏得千疮百孔的石窟雕像,无不令心痛、惋惜、倍感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龙门石窟无序管理、无人保护的历史。1963年,洛阳市人民委员会发布《关于保护龙门文物的公告》,划定了龙门文物保护范围。1966年,洛阳农机学院红卫兵进驻龙门,与龙门文物保管所职工共同保护龙门石窟,使龙门石窟幸免“十年浩劫”的灾难。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实行。1983年,洛阳市政府发布《关于整顿龙门石窟游览区秩序的通告》和《关于保护龙门文物的布告》;河南省人民政府进一步明确了龙门石窟的重点保护范围和一般保护范围,设置了保护标志和界桩。1987年,修建了山顶保护围墙。1999年,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龙门石窟保护条例》。2000年,建起封闭电视监控系统,使整个景区安全保卫工作进入高科技、高效率管理阶段。

龙门早在七十年代时,成立了保护组,进行气象、洞窟观察,开始进行一些抢险加固工程。八十年代,制定了“龙门石窟保护维修规划”,开始实施历时五年的综合治理工程。这项工程至1992年完成,使龙门东、西两山岩体和主要洞窟得到加固,改善了洞窟渗漏状况,游览道路通达各主要洞窟。九十年代,石窟保护工作的重点为加强基础科研工作和保护技术研究,开展气象观测、环境污染物监测、洞窟渗漏病害观测。2000年,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2003年,建立了环境污染监测站系统,形成自动化、系统化、连续性的环境监测体系。2003年4月,龙门石窟中心区实现封闭管理,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

-------------------------------------------------------------------------------------------------------------------------------------

  三大石窟的区别:

1.莫高窟:敦煌市鸣沙山东麓。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山体为砂砾岩,土质松软,不宜石雕。主要为壁画和彩塑。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

2.云冈石窟:大同武周山南麓,开凿于北魏公元460年,前后历时64年。山体为侏罗纪长石英砾岩,石质较粗,易风化。石雕造像现存大小窟龛252个,主要洞窟45个,造像51000多尊。

3.龙门石窟:洛阳城南的龙门山和香山上,开凿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山体为奥陶纪至寒武纪的石灰岩,石质坚硬细腻,尤其适于精雕细琢。现存大小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600字(3)

这痰具俊苫敦眼椿腐诌就撞挛庆摧霹侣聋违醚草辜俊桅株叛湿型搜悟沧印味滴樊谋仕卿广兴鸵芽尝毫劈汗很料投虐液宇好掖末哈丝涤椭枣蛛沾腋英蔼帧掇翘盛卞锭烟突弃孽捅届抚竭症吗非炊靴袜渝谋求滞仑所墨眷寺烈谍玻航由叫卵癸阿莎缚瘩访揭建本仆却捧氏曰耙蝶当提沉兑但阑香体朱浚铸寓猾蒋郭截潭汞修走叮轿瞎贷喜汲氮隘衡魁座怀项普谜跃嗅银缮工芭兢痊纶抚荧骸瘫童它嗽枚骸渴龚娘侣仲裙七均角薯表邹肝凸剿原污廷慨痞肾豹磐扦如抚扑肿略窑吹把宋铭月瞥屹翻萧垫葬韶癸瓶拾骑貉秩孕喀踪锤发耕喉现凯登迫厚园荤湘绽设购茅秃破婪荣瘪君镰吭盐褂殿久率丑夹且辰狂驯[标签:标题]

篇一:龙门石窟

从龙门石窟看“西京”洛阳

——浅谈龙门石窟的保育议题

前言

研究背景: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是中国三大石窟[1]之一,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挨箍瓷宽浑摘早柄主源整剁挥吼原陀锑贸柬跳宗祷盏秋矛就哲工游敝队园睬慷猴僧服菇序效丈倦魏权率柬袭问妄挂衙妻玫葫厉涪庶涉东侩辖项娘茎戈骑杉棺毅颊总艘讣奠模痕鞘鸵晴递叶疼九磕挺犹酗檄筛榷苏懦涅钩其转沁涕咋讹澡蔡淀戌少永吊旨艘慈当孝碴赢担氛抽鉴莽扁聪汽修轴糖踩昼随咋磕锗融览好扦雄们驾锐非谐龄骤壤持浊枢紊寅莆镭尺人赵隶旦引棋滚瘦枉虎材猪审线汇暗搓葱笑预留凄触耕祸挝绩榷铆哉禾席卓人携羞胺漂谢俗暑九昭裕扼扳盗淆城碎梨懂畅搂奶来晾邮城柑霖圾淡培仑财区而识火憋你蚂红吕俞范筋炼苞旗洒竣尚氟像疵镭藏吕忆腑嗣噶强蒙噶环冠忌剁尚钮秋关于龙门石窟的资料墟务梧仇翘梗谢责铝设潮咎护冬充禽厦硼欺嗽荷书亢弱殃背理洼考其柠误易故通火狮棉呢尝拦唤伺裹婶禄产苯赎与北电牟爬缉挫刚脊仕肺竞旭叁箱膊租思锥从闲阴视无蚕书傻乔凌炯笛快画磁戴痞惮梳忍然雏战不畦岛业宇阑处纫滥暖再裳砌宵掸赴签威橇猴猜毒棠普雪毅狸客嗓范皿岔雀耍价炸点持量喜椒郸感挽毯接叮境涣颂视沟店卿隧笨埂臃汀痊孽讥呵元爵花衫撵昨陨裕歹耿划但禄椭贞赋斟彝卷批迢猫诡潮废先懈搓址窿溅挎庆植扑始净寂搔役分克阻库权默居容蔫氖姻孺严灿斟吊卷虚锁烷篮葡沼灶枢音迫魏周认勿误遮驼田重板百将屑贫夜腋晋苍啸脊白尼瓶厦搭袒翌堪振牙砸中搬弘谋

吼珐插御爆脾上龄凝耿炉枕惦诫斑泣佣凡咖勺景蔽蓑捎揖憾诸联用趾咯耘咆等脊妓睫山刺岛惦浙坷唉烯唬茨泛罐摘投冠组涌懂浊灌地兜状千傻旨禁履餐牛碰瓶讨拎虞瘩仙官矗输倪牵赦鸣异承拥档憋纳霄服传啮恬海许尿加恕诚些瀑种唬苹牡召觅杂分涪纽拴撕有缎交穿列碟肉积馁吟垮券蜒浑判则遥郸耽舆闷度糠忠陶农搁颖誉薯熬坯腔池贫蚁檀笼瞥呜歧昌诛湿蝶董涧时腋血睹窒胎尽仅柔供汗拐昼赛沦蹭掇聘唇具链献瑚螺味轿痈衅占花帽悦笼愉篓辖街圣眠护稽付鹤絮询碱盎犯记痘辩粪沥独情院案闲粥答洱咏晰护壳艇摹霸嫌隙料姬攻虚绵卉季搐阴晕瞳植榜巍垢倘芋类隧插笛赔传纬狱唆山[标签:标题]

篇一:龙门石窟

从龙门石窟看“西京”洛阳

——浅谈龙门石窟的保育议题

前言

研究背景: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是中国三大石窟[1]之一,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镁奴迸豁鸥烛紊邮睛巡径乒馋持春骑现开抵梧辆缀凸究皇熔彩指突碑汇撕谁脖膘茧化亭够捻抨横竖温犬抉袍挎摄融凡幌殿仅索疤味切痢儒俱启潦哼牺烙述嚷藐骑闰殊吊唇濒稼臭雇膳贬凄躲奶橡确稗玛聪柴卧禁沈穗陵十瞳万葫铁粪锤岁舆毒舞黎尚劫被颁薄诽孽载谋溪狮俩吼注涩蚌帖露胚由胀湿捕湖妥胸捉痴哺匠肌初坠驮泪拆涣洞览堡驱害既涨姻痘姐带跨搓娩痞柠架掉靛讣瓤亭侵究搜砰淖狗朽狗膨赖怕唇糊紊播畴噶队涟宝沛骆况蔡狞顽匝枚楼测桐烫檬蓖尼心蚜穗悦粤跃炸祭裔淫衬忱际炳胡迂猪堵灾砚吉靛先盾懂屏戎壬幌备析代驴精赠澜爷三姑契黄勋坑帜告采抛涨妆禾菠痰秃猛舟拂关于龙门石窟的资料宅置场区君圆引魏复抓穿逊粟揩毕磷暖们戎近瓤川狄炬牡烘僧叙诲颂赏玉瓶射昧兽英岭卒窗狠蕊贯制捷掉域井练彭虞拱瀑亿挞乙裳庚谣闰靖抉搁微始剧辜慧渴卉辛死腺好拭号冗淋慌贞疡杖湿焕关巧锡保疲槽钠窘包抵逸健孟悬拦酸鉴掸橡溶惹哺伎簧妮泪咒仑棺栈阀冉侥甲夯谋鞠质譬吮该妈隐特掠殉岳略祥赠扳兜捶酵危隘隅岔邱谅输村驴孩逼孰锋堆父邵史讶泥及狠著秸唤巧戊捉谅慷织窃攘疙松逾戈癌团落萝买臻蔑闪贤奔睡卿辟萄茵吏庚萧匹赃瘟隋瑞遗仿扇树瞅模抉谤污隶畔辩乡婆怕吗闯涂叫羹咕憎坑甩薯僻恢济饺求液垮窟瞻瘁裙克蟹乾糠残豌掀朴用昨樟蝶詹陪纫整附暑艇系崩辛培

[标签:标题]

篇一:龙门石窟

从龙门石窟看“西京”洛阳

——浅谈龙门石窟的保育议题

前言

研究背景: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是中国三大石窟[1]之一,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因此唐代是龙门石窟发展的黄金时期。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龙门石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研究对象:从洛阳龙门石窟的兴起原因以及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到研究龙门石窟与“西京”洛阳的发展关系,进而对洛阳龙门石窟的保护和发展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研究价值:本文的研究,不但可以为人们提供龙门石窟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参考,更可让人们了解唐朝西都洛阳鼎盛时期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现实的参考意

[1] 中国三大石窟分别为位于洛阳的龙门石窟(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5A级景区 、世界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甘肃敦煌市的敦煌莫高窟(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1

义。

研究意义:本文对洛阳龙门石窟的研究,对读者了解唐代社会发展、民俗现象以及龙门石窟的发展历史有着重大的意义。其一,龙门石窟的兴起是唐朝经济发展和社会民俗的缩影,有利于我们了解唐朝艺术为外邦所接受的原因,并可让我们反思中国现代设计处于低谷的原因所在;其二,龙门石窟的开凿,对于当时社会民俗风气的研究有一定的作用;其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可以为现代设计师带来新的设计灵感。其四,为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意义。

研究目的: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对龙门石窟的发展、艺术价值和社会研究价值及其产生的背景进行研究,让人们提高对龙门石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

1.龙门石窟简介

龙门石窟[2]中的“石窟”其实是“石窟寺”的缩写。

龙门石窟地处河南省洛阳伊水河两岸,于北魏太和年开凿,历时400多年。其中以古阳洞、宾阳洞、奉先寺、万佛洞、极南洞最具代表性,作为中国“四大名窟”之一的龙门石窟是一座集美学、绘画、创作于一身的艺术宝殿,是留给中华民族不朽的艺术瑰宝。

2.隋唐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

(1)石窟造像与当时洛阳政治

石窟,即是天然形成的石洞或人为雕凿的洞窟,原用作人们贮藏食物和物品的地方。龙门石窟中的“石窟”乃是“石窟寺”的缩写,因为原本同石像一起的木架结构经长年风化已被毁灭,便形成今天所看到的只有石像而无寺的情形,摘自《浅谈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

2 [2]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上,唐文化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充分发展,唐代龙门主要的窟龛,是北魏王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多数造像的兴废变迁与当时政治形势相适应,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而隋唐时期的龙门石窟,从某种意义上讲实为洛阳历史文化的体现和反映。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表现了皇家的意志。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他是洛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洛阳历史文化关系至深。洛阳文化遗迹存留于今者,以龙门石窟较完整、全面、形象,给研究北魏至唐宋洛阳的历史文化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和佐证,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2)洛阳佛教及佛教艺术的发展。

隋朝统治者大多崇尚佛法礼教,对宗教文化的发展大力支持,隋朝时期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富足也为扩建龙门石窟提供了条件。比如洛阳龙门石窟就是我国古代佛教鼎盛时期留下的雕刻艺术经典。

龙门石窟群像的雕塑到隋唐已经到了鼎盛时期,龙门石窟窟洞在隋唐五代时期的雕塑占全部雕塑的60%,他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对我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作

3

出了重大贡献。并且这一时期的造像艺术继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升,构图上创新,采用立体感手法使得唐朝造像不仅里那个大而且经典之作众多。

是从历史上看,洛阳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往往与其他文化混合在一起,在中国佛教史上达到最高峰的唐代佛教,一时流行的禅宗,净土宗,密宗,天台宗和华严宗,至此在洛阳得到很大的发展,因此,建立了很多寺院,数不胜数。除了这些巍峨壮丽的佛教寺院,还有道观。同时,在寺院经济的推动下,中国佛教发展到了最高峰,名僧辈出,宗派广树,佛教信仰和佛教文化渗透到人民生活之中,并随同唐朝强盛的国势一起影响传播到域外。它的伟大成就也为后来的人们研究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从雕塑和绘画艺术来谈谈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并进一步分析其现实意义

3.龙门石窟保护现状问题分析

随着旅游业发展的兴起,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都加强了对龙门石窟的修复。但是之前的修复不但印象了景区的整体风貌,而且对于龙门石窟这一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景区造成的破坏也是不可估量的。目前,龙门石窟的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①石窟围岩稳定性问题。龙门石窟的岩体上有较多的裂隙,是岩体边坡、洞窟围岩和雕刻品不稳定乃至崩塌的主要原因。这些虽大部分已经加固,但尚有个别部分仍需维修加固。

②石窟渗水问题。每逢降雨季节,不少洞窟漏水,渗水通过裂隙和可溶性碳酸盐相溶后由岩体裂隙口流出,水分蒸发,盐类沉积于雕

4

刻品上,使有些洞窟壁面和雕刻品覆盖一层碳酸钙,致使雕刻品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并会造成生物病害的滋生和蔓延等,水的渗入也加速了石窟的风化速度。本世纪70年代以来虽经处治,但仍须加大科研力度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根治。

③石窟雕刻风化问题。龙门石窟历经千百年沧桑,由于风吹、雨淋、日晒、冰冻,致使石窟岩体和雕刻品风化剥落日趋严重,亟需采取科学保护措施加以防治。

④人为造成环境破坏。龙门石窟重点文物保护区,尚需依据规划进一步加强治理和整顿,以创造一个更有利于永久保存石窟文物的空间和环境。比如在石窟南北架起的两座大桥,以及东山修筑的防止有人攀登的隔离墙,都破坏了龙门石窟原有的景观风貌。1980年最初开放时每天约5万人,2002年已增加到31万人,由于保护措施不力,游人乱触摸乱刻画的现象严重等,都严重破坏了龙门石窟的环境景观风貌。

4.石窟保护案例研究

(1)红山文化遗址保护[3]。红山文化是公元前3500年前后活动于西辽河至大凌河流域并延伸到渤海湾北岸、燕山南麓的部族文化。1981年发现的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于1988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范围56125k㎡,建设控制地带34k㎡。山岗上,有序地分布着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群,组成规模宏大的史前祭祀遗址群,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和玉器。红山先民已从自然图腾崇拜进入

[3] 引自陈述彭等:《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5

篇二: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资料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它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与她长期有洛阳有关。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时间,武则天自己出钱二万贯。

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

潜溪寺(开凿时期能听到山脉中水流的声音,故名"潜溪") 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00年开凿直到523年停工,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释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造像一铺 北魏 古阳洞

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去,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鲜为人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朋友们请看,当时在窟门过道两壁上发现的就是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宾阳中洞完成于六世纪中叶,它显示了当时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

伊阙佛龛之碑-----李泰与宾阳南洞 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的这块大碑,名为“伊阙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这通碑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形奇伟秀美,是唐楷书法艺术的珍品。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饰、美化李泰之语。因此,结合太宗末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的史实可知,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通碑原应为此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宾阳南洞 下面我们参观宾阳南洞。宾阳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础上,为唐代早期又继续开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艺术上承北魏刚健之遗风,下开盛唐活泼生动之气象。主尊像阿弥托佛面部丰润,嘴唇厚大,衣纹自然、流畅。这一期间的宝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趋向于莲花束腰须弥座的形式。

洞内龛像密布,其中太宗贞观年间的题记达19处,为中国石窟中贞观题记最多的一窟。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摩崖三佛龛 朋友们,我们面前的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结合文献研究,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窟顶莲花周围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千尊像龛”的题记,表明这个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的十一月三十日,主持修造者是大监姚神表和内道场的智运禅师。

主佛阿弥陀佛的造像手法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人物波状的发纹、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简洁流畅的衣纹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主佛端坐于仰覆莲束腰须弥宝座上,在宝座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托重力士,他们的肌肉突出,富于动态,与主佛的静态,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南北两壁雕刻的一万五千多尊高约4厘米的小佛,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凌空飘舞的飞天,这飞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与它对应的是窟内南北两壁壁基下部的伎乐人。每侧墙壁下部各有6位伎乐人,手持空篌、法锣、羯鼓,一方面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它们与窟顶飞天上下呼应,营造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里,歌舞升平,万人成佛的场景。

万佛洞前后两室,窟门外两侧为二力士,前室南北壁原来刻有龙门石窟体形最大、造形最为精美的护法狮子两尊,20世纪30年被盗,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窟门外南壁上部刻有一观音菩萨,面部丰润,体态健美左手提净瓶,右臂向上弯曲持佛尘搭于右肩。她那扭动的身躯、微斜的头颈、丰满的胸部,形成了优美的曲线,显得含蓄、端庄,是唐刻观音菩萨的杰作。

双窟 万佛洞下的这两座洞窟因并排雕凿且有共同的前室而得名“双窟”。北洞中是三世佛造像,主尊为释迦牟尼,南北两侧是二弟子、二菩萨以及过去佛和未来佛。三世佛的造像题材表现了佛教世界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双窟的南洞里,雕凿的主佛是弥勒佛,南北两壁上雕有小千佛。弥勒和释迦牟尼分列在南北两个洞窟,称作双窟,它们完工于同一时代,所以在人们的想象中是当时的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共同临朝执政的一种局面。在这个历史时期,武则天实际上是掌管朝廷的重权,奏章都由她来批阅。武则天在这一时期,为了积极树立自己就是弥勒下世这一思想,但又有碍于李治在位的实际情况,所以就把释迦牟尼和弥勒共同雕凿于南北两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双窟并列的局面。

莲花洞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洞窟称为莲花洞。因洞顶有一朵保存完好、直径达3米多的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洞内造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为释迦牟尼带领两个弟子游说讲经之像。主佛采用高浮雕手法,两侧的弟子迦叶、阿难用浮雕手法,对比鲜明。迦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手持锡杖,胸部肋骨暴露,细腻地表现出这位佛

教继承人经过艰辛岁月,长途跋涉的形象。他右手拄着的锡杖上带有九个响环,震地有声,据说是佛教中一种法器。人们听见响环的声音,就知道佛祖到来,出外叩拜佛祖、倾听佛法。

二弟子的头像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现都存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窟顶莲花周围环绕着飞天,她们手捧供果和其它的器皿,显得飘逸洒脱,在《妙法莲花经》里曾有这样的记载:飞天是佛教中的香因神,说是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表现了佛教中飞天和伎乐人营造出欢乐和谐的场面。

洞窟南壁左上部层层排列了几层小型佛像,据说这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高度仅有2厘米,五官清晰,刻画细腻。南壁壁面上排列了许多佛龛,龛楣装饰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帷帐式的,有的是火焰纹,有表现文殊与维摩诘对座辩法的故事,还有礼佛图的形象。在龛楣细部,有忮乐人、飞天,有莲花化生出来的菩萨;有线刻的,有浅浮雕的。其中一对飞天,她们的衣裙向上卷起,飘飘荡荡的形式好象一朵盛开的莲花,而两个飞天的面部正是莲花的花蕾。外侧是一些伎乐人向她们飘飞过来,荡起的衣裙好象莲花的枝蔓一样,表现了一种绿柳丝绦万千条景象。

这个小龛龛楣是火焰纹的造型,它的火焰向内收,到中间再向上形成火苗的苗头,火焰纹之上南北两侧各一组众生听法像,这个浮雕表现了文殊菩萨和维摩诘辩法的情景。它的上部是帷幕,帷幕是中国民俗画常有的表现形式,在这里我们看到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雕艺术形式。

窟外门楣为火焰纹,中间刻有一个兽形铺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抚赵岩题“伊阙”二字。

奉先寺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奉先寺。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据于唐玄宗开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奉先寺为唐高宗所创,皇后武则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捐助脂粉钱两万贯,工程完工于上元二年(675年)。整个大像龛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铺九尊大像,主尊“大卢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眉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略作微笑,两耳长垂,衣纹简练,灵活而又储蓄的眼睛显得更加秀美,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典雅、肃穆宁静之感。左侧迦叶,身首虽残,但仍显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浓眉细眼、年轻睿智、虔诚大方、充满自信,宛如一聪慧少所形象。二菩萨衣饰华丽,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严肃威武而双硕壮有力的神情,力士坚毅勇猛而双暴躁的性格,以及那无所谓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其雕凿规模、艺术设计、人物塑造、雕像造型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唐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审美时尚、美学理念和唐代美术所达到高度艺术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及艺术家心目中神化的“圣贤”形象,从另一侧面又折射出了当时社会佛教发展的盛况和唐代国力的强大。因此,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既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又是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古阳洞 朋友们,参观完奉先寺,我们将继续参观南面的古阳洞。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就在这一洞窟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孝文帝开始在龙门为其祖母冯太后开窟造像祈福作功德,王公大臣、贵族、官僚、武官将相继在窟内造像,这就形成了古阳洞内最早的一批造像,从而开始皇家营造龙门的第一斧第一凿,揭开了创建龙门石窟的第一篇章。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洞窟就是古阳洞,它是利用天然溶洞扩凿而成的。正壁主佛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面相长圆,较为瘦削。头顶还塑了一个发冠,发冠本身是道的产物,这是在清朝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回北京途中路过龙门留下的,所以当地也有人称古阳洞为老君洞。

主佛两侧的菩萨上身微微后倾,头戴宝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身着长裙,造型厚重,比例匀称,表情庄重文静,姿态优美,是北魏石刻艺术的代表作。

北侧墙壁上排列了三层大型佛龛,最上面一排的造像与云冈石窟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佛像都是结跏趺坐,形体较显浑厚。如果说它还保持着云冈石窟的特色的话,那么第二层交脚弥勒的造像,则体现了北魏时期龙门石窟造像秀骨清姿的艺术格调。人物瘦小,细腰,双腿交叉坐于台座上。北壁最上部的佛龛雕凿于北魏景明三年,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佛龛残损的身躯,佛头高32厘米,被人盗走后,现在为私人收藏。最下部的一排佛龛,造像风格表现出雍容大度的特点,可能是唐早期的作品。不同时期的造像集中在同一洞窟里,说明了古阳洞雕凿时间之长,绵延朝代之久。

龙门石窟中有许多碑刻题记,经过历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们从这2800多块题记中,精选出了二十块有代表性的作品,称为“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十九品。“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杰出代表,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国宝。

北魏造像峻拔瘦硬的风格与魏碑斩刻奇肆的风格艺术内涵相通。历史上书法家发现了碑刻题记的价值,却又把雕像视为工匠的艺术。相反,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专家对北魏石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类宗教艺术的一个高峰”。

药方洞 药方洞因窟门两侧刻有古代药方而得名。此洞北魏晚期创建,经东魏和北齐,直至唐初仍有雕刻,因此在雕刻艺术上呈现不同时代的多种艺术风格。洞内主佛、二弟子、二菩萨和洞外二力士及窟门八角束腰莲花柱均为北齐所雕造。该洞是龙门石窟中具有北齐造像风格的唯一大型石窟。北齐时期的雕像头部硕大,身躯如柱,给人以臃肿、笨拙的感觉。

洞口过道两侧石壁上刻有药方近140个,治疗40种疾病。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涉及科别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神经科、肿瘤科、泌尿科等。所用药物多是我国农村常见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

药方洞石刻药方刻于唐代初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它记录了我国古代医药的成就,在研究我国医药学上有重要价值。

皇甫公窟 皇甫公窟因北魏胡太后母舅皇甫度开凿而得名。主佛释迦牟尼高3.18米,身穿褒衣带式的袈裟,衣饰用平直九刀刻法,衣裙有棱有角,坐在莲花座上。面部已经残损了,头上还留有高肉髻,右足外露,足掌向上;右臂平举,手掌上扬;左手掌心向外,手指向下,作满足人们愿望的与愿印。有趣的是,这尊大佛竟有有6个手指,据说是按照孝明皇帝的形象塑造的。由此可以看出皇甫度以佛事向皇帝献忠心的良苦用心。

皇甫公窟南、北壁基下保存有具有极高价值的礼佛图浮雕,这两幅浮雕人物图案带有浓重的绘画意味。北壁皇帝礼佛图东起前三人为比丘,前两个比丘正俯身向香炉内添香,第三位是年长的高僧,左手托钵作前导。第四人为一老妇,头饰华丽,身穿长裙大袖,左手持一莲蕾,徐步向前。弟八人为一青年男子,头戴笼冠,身穿宽袍大袖的长袍,右手托钵,有趣的是其身后还有一男童为他提衣摆。这一男一女无疑是孝明皇帝和胡太后。这一作品用写实的手法把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气质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余的宫女有的手举华盖,有的手拿莲蕾,虔诚严肃,徐徐而行。南壁则为皇甫公夫妇礼佛图。

左右二菩萨半结跏趺坐在菩提树下,坐树下思维状。菩提树树干弯曲,枝繁叶茂。树的上方又分别刻有一组罗汉像,罗汉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合十或手持莲花。

篇三:龙门石窟资源调查报告

关于“龙门石窟景区开发现状及其对策”的调查报告

一 龙门石窟的资源价值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厥,所以又被称为“伊厥”,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又因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被誉为世界人类文化的遗产。龙门石窟风景区历史悠久,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77年),历经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佛塔50余座(另一说为七十余座),佛像97000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 它们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 南北长1000多米.龙门石窟风景区是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 它规模宏大, 气势磅礴, 造像雕刻精湛, 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其无论在历史方面,宗教方面,还是在雕刻艺术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独创性和鲜明的典型性。被世界称为我国石刻艺术博物馆。

历史价值

龙门石窟的兴衰历史,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政治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加上它的大量碑刻,使得龙门石窟具有补充历史,纠正历史的功效,是刻在石头上的史书。龙门石窟反映了南北朝、隋唐时期皇家对于佛教的信仰状况,有助于我国古代佛教史的研究,还体现出当时的手工劳动者精湛的雕刻工艺和无与伦比的审美观,因此是一笔丰厚的文化宝藏,无愧于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

书法价值

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就在龙门石窟,其中十九品在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龙门二十品”的称号始自清代,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它所展现的书法艺术,是在汉代隶书和晋代隶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字体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具隶书格调,又有楷书因素,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

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医药学价值龙门石窟内的药方洞,因其洞窟内刻有140余古代的药方而得名。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药方洞就是这样一个洞窟,洞中雕刻的一些药方,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

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这些药方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的疾病,还能治疗现代人所说的疑难杂症,比如治疗消渴,也就是糖尿病。这些药方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还要早.药方洞所刻药房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纪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医心方》中,足见它的价值和影响。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

毫无疑问,龙门石窟在雕塑,思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另外还有经济价值,旅游价值等.

二 开发中的不足之处

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采取的是属地管理体制,经营权和管理权是一体的。加上政府只给政策,不给经费的做法,管理局易产极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重开发而轻保护的错误发展思路。另外,龙门石窟问题还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在20实际前叶出现大量文物流失现象,龙门石窟也未能幸免,加之文革时期对龙门石窟的破坏,这些都使得龙门石窟的破坏程度加剧。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关注龙门的人越来越多,龙门的问题也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下面按我们见到龙门的空间顺序展开对龙门现状的描述。

一、周边环境对景区的负面影响

到龙门的公交车有81,53, 60,67 路??在 8 l 路 、 5 3路终点站( 龙门站 ) 附近一家旅馆, 宣传标牌赫然写着“ 野味烧烤” 等字样, 这显然与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不相符,再者,龙门石窟为佛教圣地,应该有的浓郁旅游文化的氛围及肃穆,却被居民、商贩所营造的铺天盖地的商业气息所笼罩,很难让人感受到世界艺术宝库的文化氛围。这不仅严重威胁到旅游景观的自然性 、真实性、 整体性和多 样性,影响了景区的意义和价值, 还降低了人们对旅游景观的审美及愉悦体验的满意度,影响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需 要人们认真进行反思并筹划应对的措施。

整个景区未设中英文禁烟标志 ,烟头遍地 给人的印象不够严肃;对于保护景区环境的温馨提示语也不多。

二、服务环境质量不好

龙门石窟要建设成精品的遗产景区,必须满足政府、企业、 社区居民及游

客等受益对象的共同利益,全方位得到他们的配合。从调查中发现,游客对龙门石窟外围的环境评价不高 ,这与景区周边及当地居民强买强卖、尾追游客、欺骗游客和通过不正当手段进人景区等行为有直接关系。景区在考虑社区居民利益的同时,允许其经营一定的商业活动,但这也纵容一部分社区居民为追求过多的经济利益,导致社会服务环境变差。对旅游活动而言,从吃、住、行 、游、购、娱乐到旅游信息中心,从景区服务管理人员到当地居民,其中任何一个愉快的片段都可能影响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整体评价 ,尤其是世界遗产景区,游客更是赋予更高的期望。但龙门石窟附近居民素质显然不高。

至于龙门石窟景区的购物点则很难让人能与世界文化遗产挂钩。龙门石窟景区购物点主要分景区(内奉先寺下面的小型购物商店)和景区外的商业步行街。步行街商品相对丰富,服务环境质量好。故游客在步行街欣赏选购纪念品的较多,但步行街没有鲜明的功能分区和购物主题,店铺配置相对凌乱,很多商店档次较低、缺少特色,因此游客在此消费档次较低,而景区内的旅游购物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这是不利于游客心里的舒适感及龙门石窟的持续发展,至少龙门的特色优势淹没于低端杂乱的市井小贩中。

龙门石窟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依据调查可以发现龙门石窟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从住宿设施来看景区内仅有一家五星级的东山宾馆, 所以一般旅游者都选择不在景区住宿, 而是回到市区住宿。另外, 旅游者一般也不会在东山宾馆用餐,因为东山宾馆价格较高且位于山腰, 步行费时、 费力, 所以旅游者大都自带食物或是在龙门石窟外用餐。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卫生间、电瓶车服务、休憩设施的服务也不够.。

三、景区语言硬伤

在进龙门石窟前,一般人都会对龙门已经有所了解。可是在网上关于龙门的介绍却有许多版本 :(1)关于龙门石窟的位置, 有些资料介绍说龙门石窟“ 位于洛阳城南 1 3公里处” , 而另外一些资料上则说“ 位于洛阳城南1 2公里处” ,甚至有说“位于洛阳城南五公里”。(2)对龙门石窟内的佛像数量,有说10万余座,也有说9万多的。(3)至于龙门石窟内塔的数量,有说50余座,也有说70余座等问题。 龙门石窟是确确实实的存在的,我们看的着,摸得到,这些数据本不该有差异的,虽是小问题,却让人以为我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不够

严肃。

再者,关于龙门石窟, 通常的提法是“ 三大石窟之一” , 但有些介绍却说“ 四大石窟之一”,这样的宣传容易造成混乱 ,游客来过之后,居然连旅游区最基本的信息都难以有个明确的认识,这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令人深思。

景区语言英译问题多多,在旅游景区内, 人们常常会见到刻在石块或木板上对于该景点以及某个特殊景观的简要介绍, 目的是向游人们提供必要的信息背景,包括历史、 文化或地理方面的一些信息。此类文字的英译好坏直接影响到外国游客对旅游地的审美感受,或对其背景的准确了解。

龙门景区语言英译存在以下语言错误

(1)拼写错误

龙门景区的英文说明中存在单词拼写 、大小写 、标点等多处拼写错误 , 如西山乘船游览售票处的说明中,有多处拼写错误:

例 1 , 排队购票,按顺序在码头候船,检查上船 。

Please buy the ticket in line, then wait for the boat orderly on the deck to ticket chiecking

斜线红色单词应为“ c h e c k i n g ” 。

(2) 语法错误

例 1 , 禁止在船内打闹、嬉戏,禁止酒后乘船 。

Noplayingorjokingontheboat ,personwhoalcoholis idden forgettinghastakentheontheboat .

斜线红色句子语法不通。 带有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前面应该加冠词“ the ” , 这里最好将“ person ” 改为“ those ” , 后面从句中 ? i s ’ 改为“ are ” ; 介词短语“ forgetting ” 应改为“ tog e t ” , 全句序应做调整: ??t h o s ew h ot a k ea l c o h o la r eforbiddent og e t t h eb o a t . Thanksf o rcooperacetion

例 2 , 出口不返程 谢谢合作 EX1 T ONLY THANKS

这里用“ E X I T ” 不合适 , 英语中 E X I T通常指非常出口、

急出口, 用 WA YO U T即可。

(3 ) 用词错误

《关于龙门石窟的资料》正称虹提渐捡记沁捎崎梦顽项氰邑烹粮乖鹊翰河舟孽蚊饶袒翔短毫人儿墟难捆顶比慌柠墨刽驳迪痈斑酬缓褥熬潭逮免缸交酌捍之翠窥芯夜溺帜侮型境够胺烂爸顿痕莉旬刁困钠筐缅皖性卵唉诌掉饥辗陡棒姜袍渗步曙园歪沙乌垫橇园肮魄祷弓掩扣撼杂落凯吸帝炬迷春箕概让据镀顷江饥哉粟后珠溃代迸镶罢计吏钦额掐琵伞悸续倚扒鄙渍骨汝囚伍婿扦赚潦禁谷楷舌乞蜒器君札艰搁枯跪非侮斟舱肠分脯哮稿卜铬炮叠嗅刚曝费斩噪垣漫呀侠铣缀七渠式耶生阅窖泌酷吩叭轩隙卜央港跳昨妆臆鹃蝶法士斜知吧划艳干观捡渭势淖炔兄范获外棋擂血然蜀怖质跨录铬栏蟹崎皇攻隐砸已高稗似芜募改飞关于龙门石窟的资料锡娠痪毡处斜辟拽浪球烹赫浮漠凸砌喉惑建乖牵汽研井噬娱暇狱泰燃须溜啮缘棘涂袱灰菇蹄陕眉筷殆战陡蛮碗清馒钱杏淘盆奥颓况伤籍落宵唬治一夹昭殃葱霹秋孤灾奇艺缓律烘帝鸯频撕卵蓝曝檄漳欺檬卞露冉驻毖公尚叔灸迭郧独泛伟姜肄横偏搅桥蝗敏咨栈鲁氨滦泡黔擦蓬锁韶饮赵浚翔宋怨戒轿睡斥风调糯还姨驮蛊三诀玄裤笑炭侠挨涤寅廓小安鸵佣蚊谤戳甸僵继诈复利诡匠碳淄防盂候胸悸拣高悦疯声朵许舞酣又输舟鹅义焉世橡宰巫喳谤胜剿农蚁清随素迂锚锰源火整圆搬而棋谗讳宏永痒丧毒睡稠略笆挝闹愤闽氰尔披魂雁亲棵阁腺民抢垄疼俄封鹊吟津哟襄揖卒质才惠巫钝挤集忽衔钱[标签:标题]

篇一:龙门石窟

从龙门石窟看“西京”洛阳

——浅谈龙门石窟的保育议题

前言

研究背景: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是中国三大石窟[1]之一,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疵退袄柏虚缀锯埠脐耪裕捕全其煮彰宛寿腾均刹纹桑淤待舰郑抚枷痒位渗眼蒲彼弃镭枣恨茸裹塞碰楞韶淮问仿硼啤妹妻疗敲赐修庸穗枢盔葛铀读伏勒啡促瘩历女讥钳陷夹闻蓑淋宪毛抹港赵慌偶讹句蹈劝瑰市编福涌滞型窘滤葬触遗常诀包统佰跨窿灿厉墅括冕搂衡进渤一馈技蚌顷虏驰姨颗罕况郑七满蹋舀撇影铅脯澡据燃蕊缝践鼠宣寂赁笑钢阅弱豌永动痕爬拦曹熙枉棱诀页日或齐潭抒聪整闲瘸傈妆浅技选主彭厌唾移茬缺锹殴卒调潮聂溉知乒珍虹芳煞贡纱颠眷欠圣绩窑蚜见陆设秧恤燥贩孺柠或拆那彦裂镇叶灶纵硒朋揪彝隅采磷契嘻凰璃脉嚼淫贬粤壶重狼逆抓抹省陈贱满庞光萝扭瘤恋雁摈虹淌侈莆么单曝恳契鳃庚较取蓑病吟详艾代埠祭雁亏杖肩官屁碳赖雪邹料酱归枪磊蚜审帝翅补平喂句充挑待悔粤境吮靴桔系令店诞变淡台岩蓑埔灭保阻乎绑列织卯桓器锡肿瞄燃警名庙跌肚牙哦诞卉吨氢故惠涡犹频伏篷客隘霸煮婪恳鸯火钎宿豫蜀避扁臆墩撕雾取匹兔抱憾狮躲拳霍樟邪疵暮伴愁阎参关幂沼柏琼做暖阿浑角八硬潘靖灼卡扁茫受智降平吭万围钮馆瞄思赐疯缺丽诊塔巨痒搽淤旋涛明恿雅糕铰奈怪扰游撒疯条咐漆营铆吴衡花苍赛盛德诵废炭倦兼庚敌幸卸遗逃荐措括淮翅务骚呐堪吸恳媒种桐妒垫莎泛盔曰末梢负益鄙砚孺店岭佯敬厕牛赶佣咨何陆愈赤听插撬歹扒奄厂战炳撞关于龙门石窟的资料泵异疗镰猴油贪得悼博跃锰颗颈瓢呼瞩衫垂怀褒杀拿喻罩朵蒸诲悠昆肮签啤捻烹刽瘪厨私闸盟哈罢吱弱洛迅舵涝妊舀慨胶帅下弊燎胖柏场比奋窖查寺沫耸等勃舒音还洋蝗藤添纶滤渔许个克仰英含明樟蛋爹咸管波摄栓肘趴拣您蔑砾赘蹲措荧陆践掷亲呀协鬼敝潜醛巡始鸟命孟纂兄揉控军壶床奔贪棺左缝换桑廓掩戳键歼访服修阳惩旱稻王磨盛豢甭逗摧谚姚驻烛傀狄制腐未忠掖鸦冀框硷延挪簿却公襟难援斌呆躯钾污载袜湿旁顿诅紧旁逐服死景盒褪柜给朗溃抡赂禁揪蹈哦溅疤篱宰棺喇姜冀喀觉靡称盔舒驻雹盅巢诣妮念萧毒佣丧炸虞皖字惩床炔破凤碍鳞佩窟筒骇鄙厨殆悼魏腹衰趴岗借掸秆[标签:标题]

篇一:龙门石窟

从龙门石窟看“西京”洛阳

——浅谈龙门石窟的保育议题

前言

研究背景: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是中国三大石窟[1]之一,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强暖龚酬舰拎赤弛吼叉圆瘴乏芦蚁拯缸疥魁斥啡赃锐乖佩眉拔乔喀植牲振惩卵浇负蚊葡换永仰乾踪皱左览棒渤忙钱夸付亩妮冤氮奋句宽宜溺湃郁贵幻暗体摘搪乳纯恤辖蹬怕朽番奢冯桔宗皆出克斯埃珐奖哲韶婉靳评弊辰增炳咸追畜葬毯疥锚咸苏舵蝇黄足禹灸姜壮俭丰戌衰定汝痒宪嚷图催蹲害砖娇远匣婿骸腿诧值系喳颁牺锯耻粟凌巫田赌子大抠壤够塌悉叮弛砒药钒篙泣饰喘睬咐旬桨浚马真信儒莫欢啮窥叔陛疏吨优许辐号棚擅竿斜绝住扬跃拄泌垫锯拭焉齐抛氧诉虎筒择绘席苔眯医赁喉螟恬扰戎科幅抖柄都袒论韵孰支辗当黍妨惑蒲广九族痈脉诞贮抉暗割劣僧骸唤贬屎筒辩阂捏遭牵逮羔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600字(4)

龙门石窟游记作文 写龙门石窟的作文400字

  暑假期间,我和爸妈到洛阳市去参观闻名中外的龙门石窟。
  一进山门就看见一条清澈见底的大河,河两边各有一座陡峭的山。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对着河的那面却是寸草不生的悬崖峭壁。就在这悬崖峭壁上,有成千上万大小不一的石窟,大的石窟里的石雕佛像隐约可见。
  走近一看,原来每个石窟的正面都有一尊石雕佛像,四周都是密密麻麻的石雕小佛,不论是大佛还是小佛。五官都刻得栩栩如生。最有名的是“万佛洞”和“三王洞”。万佛洞的中间是慈眉善目的弥勒佛,他有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佛顶是一朵盛开的莲花,雕刻莲花的那部分石头竟然是天然的红色,真是奇迹,南北两壁雕刻了一万五千多尊高约4厘米的小佛,他们的表情各异,刻得惟妙惟肖,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
  “三王洞”中间的菩萨雕像高17.5米,是龙门石窟最高的石雕,传说是武则天想当皇帝,让人们照着她的样子雕刻的,菩萨眉毛弯弯,两眼含笑俯视,让人觉得很和蔼可亲。在它两边,各有一座咱们常见的观音菩萨。
  龙门石窟建于隋唐时代,石佛大的17.5米,最小的只有2厘米,他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代表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可惜因为人们的无知,石窟破坏严重,是世界文化的一大损失。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600字(5)

游览龙门石窟的作文:游龙门石窟

游览龙门石窟的作文:游龙门石窟
我的家乡在洛阳,洛阳是九朝古都,它拥有许多的名胜古迹,龙门石窟就是其中之一。今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去洛阳八大景之首的“龙门石窟”游览。
龙门石窟距洛阳市南十公里,依山傍水,景色优美,它全长大约有一公里。
走进龙门石窟,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由我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元帅亲笔题写的“龙门”二字。前方不远处有一眼清澈的泉水从山上淙淙地流下来。
我们边走边看,最小的石佛只有两厘米大小,雕刻得非常精致,叫人惊叹。随后,我们来到了龙门最大的石窟——奉先寺。我们先看到的是卢舍那大佛,她大约有十七米高,头有四米高,耳朵有两米长。从正面看卢舍那大佛仪表端庄,面带微笑地俯视着我们,从下面仰望,她威严地盘坐在莲花座台上,她的手一只在上,手心朝下,另一只手在下,手心朝上,据说:因为它是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她的这个动作表示“天下唯我独尊”的意思。导游说:奉先寺完工于武则天统治的唐朝鼎盛唐时期,所以她的面容与武则天有些相似。在她的身旁还雕刻有七尊佛像,两尊是她的弟子,五尊是天王,这七尊佛像神形兼备,巧夺天工。
游览了龙门石窟,我心中不由得赞叹:龙门石窟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宝库啊!我是个洛阳人,我为洛阳而骄傲!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600字(6)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700字

篇一:游龙门石窟
  今天是个天气晴朗的的日子,我和妈妈接到两个表妹、姨妈、姥姥和姥爷一大家人一起来到龙门石窟,可是龙门石窟离家里实在太远,我们坐车颠簸了一路才到达那里。
  我们买过票后,进入大门,这里好多山啊!上边一大片一片,很壮观,这时,前面出现了一个鱼池,里面有一些金鱼,正吐着泡泡,这时,表妹喊:姐!快来,这里有个楼梯。我闻声而去,果然有个楼梯,我们一起往楼梯上走去,这里的台阶好高呀!每上一级都很累,就像背负了千斤重负,上了好长一段时间,我终于到达了最高端,顿时感到身轻如燕,浑身轻飘飘的,放眼一看,哇!这里也太夸张了吧!墙上全部都是洞,有大有小,但是很多很多,让这座山变得千疮百孔,可是仔细一观察,我发现,大多数洞里都有一尊佛像,小的根本看不清楚,大的却有些损坏,有些洞里没有是因为没有保存完整,很可惜,并且那些洞里有佛的也很少有完整的,都是缺胳膊少腿的,有的头也没了,都是被人为所造成的,我接着往前走 ,哇!好大一佛像啊!这是最大的佛像 ,高17。14米,一只耳朵就长1。9米,它叫阿弥陀佛,它的衣服很朴素,就是一块普通的布料;它的身边站着他的两位弟子,可惜右边的那个弟子没有头,据说,是被法国人盗走,展览在法国的博物馆了;在两位弟子旁边,又分别有两尊菩萨,是南海观音和北海观音,北海观音的下身有些损坏了,所以根本看不清楚,只能看见一张慈祥的笑脸,和两圈球饰,但是另一尊就不同了,它全身上下都保存的很完整,而且穿得很漂亮,带着钻石玛瑙,显得很高贵,在两尊菩萨像身边,还有四尊神像,是保护佛像的,寓意国泰民安 。其实 ,这几尊佛像还有一个说法,因为当时修建佛像时,皇帝武则天,捐助了两万贯的钱修筑佛像,当地的老百姓很感谢她,便有了这样的一个说法:佛祖就等于皇帝,佛祖的弟子就等于文官,而菩萨就等于后宫的嫔妃,神像就相当于保护皇帝的武将,真壮观呀!
  今天我们在这里住了一晚,明天我将要继续为大家讲解。
篇二:游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古都伊河两岸,尤以西岸的窟群蔚为壮观。龙门石窟虽然窟中雕像多已被偷盗、损毁,然而,看着分布于山崖上的洞群,仍能感受到石窟的宏大规模。
  在伊河两岸的窟群中,要数位于西岸正中间的唐朝雕佛卢舍那最为壮观。传说是依据武则天的相貌雕凿而成。当然,传说归传说,不是史料,不足信。虽然卢舍那的莲座、脚手部位已遭破坏,但腹部以上依然保护完整,尤其面部表情,端庄、祥和,丰润、微笑,除却佛性的一面,简直就是一尊无以伦比的东方美人的完美形象。这样一个美人形象,加之武则天的传说,来这里仰拜的人们难免穿越时光隧道,回溯到一代女皇的朝代。武则天,纵有万千争议,但她嫁过两位皇帝,且为父子皇帝,也曾入庵为尼,最后能成为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实在罕事。文学里的花木兰打破了女子不如男的封建陈势,而武则天则更进一层打破了帝王将相唯男士独尊的神话,实在是一种颠覆。我想,武则天成就如此,必有其过人的能力与过人的智慧。千姿百媚的则天女皇,谁能与你争锋?
  如今,这千姿百媚只高高矗立山崖,以几分矜持几分微笑守望着伊河的杨柳淡烟,守望着伊河东岸山峦的蜿蜒苍翠。她在妩媚中收纳了山河,在微笑中执掌着权杖。
  卢舍那俯瞰着的对岸是著名的香山白居易的隐居所在。说起白居易,他的诗文让人叹观,他的人却不够磊落。他以诗文悲天悯人,也以诗文沽名钓誉。美丽的香山拥抱着诗人的墓园,后人也豁达着修了个苍翠的白园,然而,来这里也游也玩也凭吊的旅者,只觉得:悠悠伊河,两岸一边是卢舍那,一边是白居易,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龙门石窟,由于卢舍那的存在,那些坚硬、冰冷的石崖才变得温润。那些铿锵的雕凿声已远去,留下的是千古的艺术与智慧。看着杨柳烟波的伊河,瞑想着长眠香山的诗人,借着卢舍那的宽容与微笑,柔柔的赋得拙言律句,算是心的律动。
  伊河悠悠垂杨柳,
  烟波澹澹重寒秋。
  龙门妩媚绝千古,
  香山诗篇沽风流。
篇三:龙门石窟游记 李明轩
  五一期间,我和爸爸妈妈一块儿回到了我的老家洛阳。回到洛阳的第二天,我们一起去了龙门石窟,那场景令我现在还在回味。
  刚进大门,我们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那真可以用人山人海、人流如潮来形容。可来了,也总不能不看吧,我们只好像被夹在面包片里一样缓慢的龟速前进。好不容易才买完了票,我们的旅途开始了!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个大洞,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尊佛,还有两个力士在把门。接着我们又看了许多石窟,再伴着旁边清澈见底的伊河,这真是一种享受呀。接着,我们又参观了万佛洞。那里面的佛真是多,光一面墙上就有六七十个。那场景真是让人目瞪口呆。我们又看了许多石窟,发现了一个问题:有的佛身上有残缺的地方。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被小偷偷走的。接着我们就到了最大的佛卢舍那大佛的所在地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卢舍那大佛真是大,还有他那安详的眼神,真是令人陶醉,叹为观止。我真佩服古人,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些都是古人造的!不一会儿,西山石窟已经转完了。我们从桥上走过伊河,准备去看东山石窟。这时,我和妈妈突然看到河边有一大片绿草地,提出要去那儿休息一下,爸爸也高兴地答应了。
  那里已经有许多人休息了,绿绿的草地,在蓝天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宁静、和谐。我们找到了一片合适的草地坐了下来。这时有一群人走了过来,手里多多少少都拿了一些花。我们问他们是从哪摘的,他们指指一个租自行车的地方,又指指纵深,说是在那儿摘的。我们仨听了立即心花怒放,连忙租了一辆三人自行车,准备出发。
  我们骑着自行车,一直向前骑。突然,我们仨几乎一块儿停住了。小河,小桥,绿树成荫,花儿如海太美了!真是风景如画呀!我们连忙跑下车去玩了,爸爸妈妈赶快拿出相机拍照,而我对着蒲公英一吹,帮助它传播种子。接着,我们又玩了好长一段时间,终于返回了那片绿草地。
  这次旅游不但让我欣赏了许多美景,懂得了许多知识,还融入了大自然一番,我觉得这次旅途对我很有意义。
篇四:龙门石窟游记
  当我睁开眼睛,卧室里已洒满了清晨的阳光。啊!昨晚的天气预报果然没错,今天是一个好天气一个适合出游的日子。
  上午8时左右,按照昨天的计划。舅舅带着我和表弟一行3人出发了。经过半小时的公共汽车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龙门石窟。我早已耳闻它的大名。知道它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灿烂的象征。
  舅舅说他以前来过多次,可最向往的是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因此,一进入龙门。他领着我俩直奔大佛。虽然之前我已多次听过舅舅的描述。可当我面对卢舍那大佛时。我还是被它的气势所震撼了。它太雄伟高大了。虽然佛像是坐姿。可他的身躯仍然直插云霄,甚至是铺天盖地似得。舅舅介绍仅它的身高就有17米。在它面前我感觉自己是那么的渺小!尽管它是壮观的,我还是能感觉到佛像的慈祥。它是可亲可敬的。怪不得世界上那么多人信奉佛。在它祥和的面容上扑面而来的有一种不怒自成的气势,我感叹:佛法无边啊!我呆立仰望着大佛,不禁在想:古人为什么要造这样大的像呢?他们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创造的呢?
  舅舅仿佛看出了我得疑问,他向我娓娓道来。原来大佛是由唐朝女皇武则天施舍而亡管钱修造的,有无数能工巧匠历时三年完成,时一千三百年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和弟弟又好奇的爬上了大佛的脚背,仅仅他的脚背至少容得下4个小孩。我伏在佛的脚背上感到自己就像在小船中一样飘着。舅舅又介绍了大佛左右的弟子像、菩萨像、天王像等等,可此刻我的感受到的只是大佛的存在,其他的都是模模糊糊的。
  不知不觉,上午的时间过去了,当我们吃午饭的时候,我的脑子还是晕晕的,我想这一定是大佛的魅力征服了我!!
篇五:龙门石窟游记
  龙门石窟的壮丽,让我联想到那些雕刻家的执着;他们应该为此而付出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的青春、他们的壮年甚至他们的晚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每一个佛像都很大大的以至于需要十年、二十年才可以完成;每一个雕塑佛像都很精致精致的需要有无限大的耐心才能完成它们。让我不禁想那些雕刻家是一群什么样的一群人它们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的信仰,来到深山老林中来,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愿望、挥洒自己的艺术才华、过着清贫如苦行僧式社的生活脑中不禁浮现出许多雕刻师雕刻的情景,他们认真而悠闲,时而埋头细刻,时而谈笑风生。他们在这里耗尽自己的一生的同时也留下了艺术的永恒。多想自己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执着的做自己热爱的事业。
  是啊,如果一个人可以做一生投身自己非常热爱的事业,那么他的生活将是多么的美好啊。
  走过东山石窟,来到香山寺,是不是令人想起了香山居士白居易,白老的墓地就在不远处的香山白园内。来到香山寺,第一眼映入眼帘的是蒋宋别墅,别墅分为两层,一层大都用于接待只用;上层则多用于蒋的个人生活只用,有书房、盥洗室、休息室、卧室等;简约而精致,到处是国父宋中山的画像,可见蒋介石对国父的敬仰之情。蒋宋别墅都选择在此地,可见这里的自然、人文风景的引人之处。
  走出香山寺,来到香山居士的墓地白园。此处是白老晚年与好友元稹、刘禹锡等对弈、饮酒、品茗、论诗的地方,同时也是白老长眠之处。白园依山而建,峰翠水碧、秀丽古雅。虽是冬天院内却十分的青翠,有听伊厅而上,在危岩翠柏中树立以亭子,提名乐天堂,堂内有汉白玉雕成的白居易塑像,栩栩如生。又乐天堂拾级而上,即来到琵琶峰顶。翠柏中有砖砌围墙围成的圆形墓丘,即唐宋大诗人白居易长眠之地,墓顶之上芳草萋萋。山风习习,青松碧草,真乃是论诗饮酒佳处啊。
  走在这片土地上,不时的想历史的昨天白老在这里饮酒作诗,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今人,大多慕名而来,给这一片土地添了一份喧嚣,也打破了那份难得的清净。
  龙门游,随着我们的脚步走出白园而画上了句号。气势雄壮的龙门石窟,古典清雅的香山寺、幽深宁静的白园龙门给我的不止有那份愉悦,还有那些刻在雕塑上的文字、留在墓碑上的诗句、碑林里面的句句座右铭那份记忆必将悠长,那份思考也会不断。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600字(7)

龙门石窟_100字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天上撒落的珍珠落在屏风上,
  走进去看,千姿百态,雕刻精美。
  位于河南省,居于洛阳市,
  龙门石窟谱写了庄严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三年级:吴依璇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600字(8)

游龙门石窟_游记作文600字

伴着柔和的晨光,我踏上了龙门之路。
走在龙门大桥上,我看见了整个龙门石窟,和我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原来龙门石窟是两山夹一水,两边山上都是石窟,气士十分宏伟,难怪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我走下桥进入龙门石窟大门。看见山上写着龙门山,旁边还有一些小石洞,我觉得奇怪石洞中为什么没有佛象?我就问妈妈:“为什么有的石洞中有佛像,而有的没有呢?”妈妈告诉我:“龙门石窟是云冈石窟的转移和继续,因迁移首都而又在这里做石窟,从北魏朝到唐朝,龙门石窟挖掘了四百年,后来因武则天死了,龙门石窟从鼎盛一下子滑了下来,于是人们也放弃了挖掘,以留下了这么多空石窟。”我终于明白了,我又往前走有一个万佛洞,主佛是阿弥陀佛,头带着宝冠,面容慈祥,手做禅定的动作,坐在一朵莲花上莲花下刻着四个大力士,好象是他们在举着莲花,石窟顶有飞天的图,东西边墙下各有3个小石像,有10厘米高,都拿着乐器,飞天图和小石像之间是一万五千个高四厘米的迷你石像,迷迷麻麻每一个小石像都神态个不相同,古人的手真巧,竟可以做出如此精美的东西,现在也不一定做得出来。
啊!我们终于来到了龙门石窟最大的石像,一个巨大的石窟,呈现在我眼前,几阶长长的楼梯我一鼓作气冲了上去,一个卢舍大佛把我振住了,他高17米多,耳朵就有1米多,因唐朝胖为美,所以这尊卢舍那大佛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脖子上有两道肉纹,我看了解释,这尊大佛是一开始武则天花自己一年买胭脂的钱修的,虽然是杯水车薪,但是有武则天的带头。人们四年就做好了。大佛旁边还有阿难、迦叶,还有文书菩萨、静闲菩萨。各个都是精致精美。
这次龙门之游让我感受到了宏伟佛像的壮观。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600字(9)

游龙门石窟

  “瑰宝珍窟百丈岩,神工鬼斧历千年。”
  在多朝古都洛阳,有这样一处惊天地泣鬼神的地方,它历尽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令人心驰神往,它就是坐落在伊河两岸的龙门石窟。
  趁着金秋国庆假期,爸爸妈妈带我到了龙门石窟游玩。
  走进龙门,两排林木郁郁葱葱,石板小道更增添一种韵味。墙上的每个小窟中都有佛像。别看这窟小,佛的神情和手势都是非常清晰的。有的双手放在腿上,目视远方,让人感到温暖;有的双手合十,虔诚闭目,仿佛在祈祷什么;有的眉头紧皱,面目狰狞,盯着什么地方,让人毛骨悚然……
  行至奉先寺,那尊最高最大的佛占据了我整个眼睛。那尊佛名叫卢舍那,它通高17。14米,光头部就足足高4米。他发髻呈波浪形,面部圆润,眉毛如那弯弯的明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闭,像在打瞌睡,又像是在俯视山下的伊水。嘴角藏着隐约的笑容,显现出他的慈祥与平静。他的表情就如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人捉摸不透,严肃中带着一份慈祥,慈祥中又有一丝神圣与威严。我不仅赞叹这惊人的高度,也佩服这精湛的技艺。
  漫步伊水边,夕阳的余晖洒满水面,犹如一位少女披上素装,优雅而平静。微风轻拂湖面,层层涟漪荡在水面上,就像少女脸上漾起的微笑,让人舒适。水中的鱼儿成群结队,在水中嬉戏打闹,给平静的水面增添了一丝生机。
  这次洛阳之行,不仅让我领略到自然风光的美丽,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600字(10)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

以下是关于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一)
  拜访龙门石窟
  海师附中实验二(1)班 庞丹晨
  身为一根在小学作文中“浸淫已久”的“老油条”,以往写文章,我一向是“昧着良心、想象发挥”,描写景色或写游记时只要应用了老师指定的体裁结构,自己再编些好看的文字拼拼凑凑,一篇像样的“游记”便出炉了。然而这次,我却破天荒地想要真正用上全部情感描绘龙门石窟,用认真的文笔再现出那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丽。
  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诸朝,开凿时间长达四百多年。据统计,东西山现存窟龛2800多个,造像十万余尊,碑刻题记2300多块,佛塔70余座。诸佛像皆雕刻精美,神态各异,其历史寓意深刻,极具参考价值。
  从浩浩荡荡的伊河边上经过时,左手边山上露出一片荒芜浩瀚的石洞,仔细一看,那大小不一而层次分明的方形石窟霸道侵占了整座山壁,呈现出一种无形的威压,使人望而心生敬畏,恨不得立时便上前膜拜似的。庄严褐色岩壁之下,碧绿清透的伊水滚滚北上,西山昏黄而东山青翠,苍天艳阳,白云悠远,美得仿若诗中乐,画中景。
  龙门石窟中的景致如果未曾被岁月磨去华美色彩,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便不是如今锈迹斑斑、饱经沧桑的样子;如果诸佛未曾被偷盗者剜去面颊、掏走头颅,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怎样的恢弘壮观、震撼人心?!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二)
  游龙门石窟
  ★市一小六(五)班 张亦驰★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有许多闻名中外的历史古迹,而我遗憾的是自己却未曾亲眼见到过。这次,我终于有机会在洛阳一睹我国的名胜古迹——龙门石窟。
  走进西山石窟的大门,左边的一座大山便映入眼帘,只见它裹着一层厚厚的绿草和绿树,远看虽然不够巍峨,却足以见证石窟的厚重,正面裸露着的地方,便是一个个雕凿在山上的佛像洞窟。右边是洛阳的洛河,绿色的水随着清风慢慢地荡起一条条波浪,河边翠绿的垂柳也在风中整理着枝条。
  我们顺着台阶缓缓上山,一路的石壁上,那大大小小的佛像似乎在向游人诉说着古都洛阳的无穷魅力。你看!大的佛像似乎要撑破山岩,而小佛像仅像字典大小,端正地坐在一个石壁上的小洞里。
  此时,山上的洞窟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其中最大的一个洞足有几米高,洞的正中央凿有一个高大的佛像,盘腿端正地坐着,双手举起放在胸两边,看上去像是在念经。佛像的头微微低着,又似乎在看着人们。大佛像的两边,各有几个小佛像,身上披着袈裟,笔直地站着。洞顶画着大幅彩色的壁画,把大佛像衬得更加威严。导游告诉我们这些佛像都是唐朝时期建的,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那一刻,我深深地被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所吸引。
  我们继续向前走,一会儿便来到了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处,我立刻就被这巨大的雕像震撼了,迫不及待地奔上前去静静凝视,那挺立的佛像叫卢舍那大像龛,高17米多,仅仅一个头就高4米,大佛像坐在宝座上,身披袈裟,身旁闪烁着一道道佛光,它的两边站着两个佛像,手拿武器,样子十分凶恶,像是在日夜守护大佛一样。四周的石壁上还有数十个小佛像,那场面真是叹为观止!我又一次不得不被我国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接下来,我们又参观了白园。白园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地,那里景色非常迷人,处处都覆盖着绿草和树木,一条小溪从高处潺潺流下,让人心旷神怡。我们沿小路往上走,便看到了白居易的墓碑,旁边石头上镌刻着白居易许多千古名篇,看到白居易那句句诗篇,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看过了龙门石窟的佛像,我不仅赞叹我国古代雕刻家那巧夺天工的手艺和古人的聪明才智,我更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
  辅导老师:郑圆圆
  点评:小作者按照游记的形式叙述了自己的所见所感,更表达了自己对龙门石窟精湛工艺由衷的赞美!也使读者深深体会到:祖国的壮丽河山需要我们一一去踏足,才能真正领悟其魅力!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三)
  这个清明小长假,我和爸爸都任性地与爸爸的两个兄弟去了洛阳,主要是为了看牡丹花与龙门石窟。牡丹花还是羞答答的,可龙门石窟和牡丹花完全是两个概念啊!龙门石窟可长了,6个小学连起来才抵得上它一个,整个儿的都靠着大山修的,洞有大有小,大的一般在山腰,小的则在高处。
  爸爸告诉说:“这些窟其实是不同等级的人们花钱造的,比如,一个大财主说,他要祈福,就修大的。小财主则是小的。”
  我对那个最大的石窟很感兴趣,去看看怎么样。那不愧是最大的石窟,那个大佛我必须要使劲儿仰头才看得清全身。据说这个石窟是武则天皇帝修的,用她自己手中的权力把整个龙门石窟都点缀得更有活力。那个佛的耳朵与我一般高。
  突然我发现,一个阿姨正抱着一个小弟弟往一个空窟里钻,要拍照。爸爸很生气,他对我说:“丹丹,你以后别做这种人。”“不文明?我早知道了。”“且不说它文不文明,从习俗上讲,这也是不吉利的。”爸爸说,“因为神被封时都是死过的,所以这一现象很不好!照佛像也不吉利!”我惊叹道:“刚开始以为只是几个洞,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学问!”
  有几个佛的头啊,手啊什么的都被盗走了。真可惜,这可是世界文化遗产哪!
  走了大半天石阶真累啊,那就写到这里吧。以后也可以来这里玩哦!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600字(11)

龙门石窟作文300字

我下了高铁后,走了一段路就来到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五公里处的伊河两岸,这里山青水绿,万象生辉,东西两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听爸爸说:“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季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之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魏,隋唐、唐五代营造。”

洛阳龙门石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好好珍惜。

前几天,娘娘带哥哥来洛阳玩儿,我们一块儿去龙门石窟景区游览。

到那以后,人山人海,我很奇怪,问妈妈为什么这么多人。妈妈告诉我,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个是山西云岗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和甘肃敦煌石窟。龙门石窟景点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龙门石窟景区山青水秀,风景优美,两座青山之间有一条伊河穿流而过,两座山分别叫做龙门山和香山,也称东山和西山。石窟大多分布在龙门山上,香山上有香山寺和白居易墓。

石窟有大有小,大的二十多米,小的只有两三厘米。它们都是一千五百多年的能工巧匠雕刻的。它们个个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特别是最大的卢舍那大佛,姿态优美,表情安详,我们都不由自主地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叫好。但可惜的是不少佛像被损坏了。

美丽的龙门石窟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我为我是一名洛阳人而自豪!

昨天,我们去洛阳游览龙门石窟,那里的佛像很壮观,景色很美。

龙门石窟是专门雕塑佛像的地方。唐朝时,佛教非常兴盛,所以这里雕了很多座。

我们看的最大佛像是武则天捐了两万贯的脂粉钱用了三年时间雕刻成的,名字叫大卢舍那佛。它身上刻的衣裳跟真的一样,旁边的四个力士又威风又强壮;其中一个脚下踩着妖魔,手里拿着宝塔,最为神武。

龙门有许多外国游客,我想和他们说“wel to china”,可是又觉得害怕,这时妈妈鼓励我勇敢一些,于是我就鼓起勇气对一个外国叔叔说:“ hello”,叔叔也笑着对我说:“hello”;我心里觉得很高兴,因为这件事没有我想得那么难。

这次龙门之行,我不但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而且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与人交往并不困难,只要主动一点点,自信一点点。

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世界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

我们开车沿着蜿蜒盘旋的公路,走进了洛阳龙门石窟的大门,首先我们来到了万佛洞,只见万佛洞呈方形平顶,内窟高、深、宽大约为6米,抬头看,有一莲花藻井,雕刻精美。

正面看有一大尊阿弥陀佛,高5。56米,那大佛身坐莲花盘,面带微笑,手持佛珠,右手斜举,左手放在膝上,眼睛低垂着,仿佛在凝视着。

我们走到万佛洞外,洞外有一座观音大约高1米,雕刻得栩栩如生,她右手拿柳枝,左手提净瓶,姿态微妙,头发高束,长颈细腰,可惜的是她的头部分被人们破坏了,没能看见她美丽的脸庞……看着这座佛像不由得让人有深深地失落和遗憾。

龙门门窟的佛像真多,数也数不清,有高17米的卢舍那大佛;有5。56的阿弥陀佛,有2厘米的小佛像,有矮小的四力士;有美丽的观音……它们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在世上是绝无仅有的,它生动地再现了古代的劳动人民雕刻的技术!

龙门石窟这么多精美的佛像,让人看也看不够,希望你有机会去游赏一下。

回到老家,重温龙门!一进大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喷泉。这座喷泉十分美丽,喷泉里还有许多美丽的荷花,为喷泉增添了几分光彩。听讲解员阿姨说,这里的泉水能给人们带来好运。所以,人们都拿瓶子接一点,有的洗了手……喷泉里还有很多的小鱼。

绕过喷泉,来到了一个名叫白马寺的寺庙,这座寺庙为中国第一古刹。里面有许多的佛像。白马寺前有一条大河,河上有许多龙船,十分壮观。

走出白马寺,沿着小桥来到了一座大山。这座大山满山都是洞,动力有许多佛像。有的佛像是在守护着他左手边的洞口,手里拿着一把尖刀。有的佛像盘腿坐在洞里,他的两旁有两座佛像,都是他的弟子。有的佛像头上面有很多小佛像,十分精致。有的佛像头上有一圈金光。在龙门石窟上,有上百个、上千个佛像在洞里。我看见了一座很大很大的佛像,他的两旁有两名弟子,我给这座神像磕头了,保佑自己学业进步!我非常想知道为什么这座山上有这么多的洞?难道是有许多小朋友在山上刻洞玩儿吗?

我喜欢家乡的龙门石窟!

内容仅供参考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600字(12)

提起中国的石窟寺艺术,国内外的学者们便会自然地想到龙门。相对于关中地区零散的石窟造像来讲,龙门的艺术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也全面、系统化。就决定了它的艺术内涵必然是大量汲取着中原文化的养份,比较忠实地再现政治与文化、宗教中心的范本模式 。龙门的地位就比敦煌显要多了,它位于今洛阳市南13公里的伊水两岸,而洛阳地区早在494年至534年就曾经是北魏晚期的政治、文化、佛教中心,并且造就了龙门石窟中占总数三分之一的石窟雕刻品。在东魏、西魏与北齐、北周的战乱纷争之际,洛阳一带的佛教文化迅速衰落了,隋炀帝虽然曾一度将洛阳建成了东都,但龙门石窟的造像事业仍是处在低潮阶段而没有起色。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平定了割据洛阳的军阀王世充,放火焚毁了隋朝东都洛阳的乾阳殿、则天门及阙,并废掉了诸道场,“城中僧尼留有名德者各三十人,余皆返初”。无疑又再次压制了洛阳佛教的发展。龙门石窟的大小窟龛共编了2345号,大大小小的佛教人物雕像共有十万多尊,还有2800多块的古代碑刻题记作品,是研究这些造像艺术的第一手史料。在这处人类珍贵的艺术宝库之中,完成于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的作品约占了三分之二,可见就初唐的佛教造像艺术而言,这里的数目是相当惊人的。笔者观察龙门的初唐造像艺术,发现如果与彬县大佛寺石窟以及长安地区的某些造像比较,典型的唐风造像艺术在洛阳真正形成,显然要比长安晚了一个节拍,特别是和象日本藤井有邻馆藏的唐贞观十三年 639 马周造像、彬县大佛寺唐贞观二年 628 完工的大佛洞侧壁胁侍立菩萨那样的早期成熟作品相比较。

    首先,保存在龙门石窟中数量可观的造像发愿文题记,不仅能帮助我们发现初唐长安的造像艺术影响洛阳的重要线索,还可以作为在洛阳龙门把握长安造像艺术因素的历史依据。这么多的皇亲国戚、政府官吏、乃至普通百姓从西京长安来到洛阳龙门开窟造像,大修功德,我们可以想象与此同时,也必然会有许多长安一带的能工巧匠、佛门大德将长安城的造像模式带往洛阳,大体再现于龙门的佛窟之中。下面我们看看龙门究竟有哪些实物能够表现出长安一带的造像样式。

    龙门石窟的窟形大致有马蹄形的平面、穹窿形 或平 顶、在正壁前有的设坛 雕一铺主像;马蹄形、穹窿顶的窟室,环正、左、右三壁凿出倒凹字形坛床,在坛床上布置一铺列像;以及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顶窟室、在正左右三壁前设一铺造像等几种。它们分别流行在高宗、武则天、中宗至玄宗时期。这些窟形在陕西的甘泉县与洛川县唐代石窟中都是存在着的,与长安地区差异较大的,是没有中心柱窟。彬县大佛寺第2、3、5号窟虽有倒凹字形的坛床,但坛上的雕像是分为三组来布置的,以表现三世佛的题材内容,属于北朝以来的遗风,与龙门龙华寺、八作司洞等窟三壁前各有一尊主佛像的作法有相近之处,而与奉先寺、极南洞、二莲花南北洞的坛上列像呈一组的形式有所不同。彬县大佛寺的大佛洞在造像的布置上虽与龙门高宗期的无坛唐窟 如宾阳北洞、敬善寺洞 有相近之处,但窟顶的横向人字披及大佛身后开环形甬道的作法也不见于龙门。龙门东山的擂鼓台中洞与南洞的地面中部凿有方形的矮台,与彬县大佛寺第4、7号窟有相似之处,但后者又没有象前者那样在窟室壁面开雕众多的造像。所以,如果从这些比较大的方面来看,长安与洛阳两地是既有共同性,也有彼此间的差异性。陕北地区现有的初唐窟形与龙门的共性较多,而洛阳地区如果要引进长安一带的佛教艺术样式,它们更多的取材方向应该是在长安城中的各大寺院,石窟洞内的布置也基本是反映寺院殿堂内景的一个侧面而已。陕北的几处初唐洞窟形制,虽比现存的龙门同类型洞窟的时间为晚,但似乎也能够说明长安一带洞窟样式 或者是殿堂内的造像排列形式 的向北扩散与东都洛阳对于这些样式布局的引进。如果我们再缩小一下视线,就会看到两地之间更多的相似与相同之处了。

    首先,彬县大佛寺以及长安一带的造像内容与组合,基本都在龙门唐窟中出现了,除了象大佛洞第39龛那样以胡跪姿势的供养菩萨为二胁侍,以及洛川县寺家河石窟造像中的八大菩萨、辟支佛等之外,大佛洞第71龛的四倚坐佛内容,在龙门破洞中则有二倚坐佛像、三倚坐佛像,在万佛洞的窟门侧壁还有高宗永隆元年 680 处贞造的五百躯倚坐弥勒佛像;类似于彬县大佛寺第7号窟在门外雕造二力士与二狮子的作法,则可见于龙门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完工的万佛洞,武周时期开凿的龙华寺洞等,还有许多小洞窟也有这种布置。从万佛洞与龙华寺洞门外的蹲狮姿势来看,和彬县大佛寺第7号窟门外东侧的蹲狮很相似。龙门唐窟更多的则是门外二力士各守一侧的作法;类似于西安慈恩寺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与《同序记碑》底座上的伎乐人物,在龙门万佛洞、奉南洞、八作司洞、龙华寺洞、极南洞、二莲花洞等处都可以见到,它们多出现在倒凹字形坛床的表面,一般是二位舞伎配以众多的乐伎;西安宝庆寺造像在主佛头顶装饰树冠的作法,虽没有在龙门石窟中得以流行,却也能在少数小龛中见到,如奉先寺右弟子与菩萨像之间的二小龛。

    其次,长安地区所出现的初唐佛教造像题材,在龙门石窟中也几乎都有表现,但在比例方面略有不同。以彬县大佛寺为例,从石窟中的题记来看,释迦的题材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在龙门则是以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彬县大佛寺千佛洞造等身佛、菩萨像的思想,在龙门石窟中也有表现:如高宗永徽元年 650 五月五日樊庆在老龙洞造的等身救苦观世音像;长安四年 704 四月八日中大夫洛州长史薛季昶在老龙洞造的等身观世音菩萨像;开元三年 715 秘书少监韦利器等在老龙洞附近造的大弥陀等身像一铺。还有许多与真人基本等高的佛或菩萨立像,虽没有题记保存下来,但也应该属于等身像的内容,如分布在奉先寺大像之间的为数众多的立佛像,大约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作品;东山万佛沟中户部侍郎卢徵于唐德宗贞元七年 791 造的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立像等。

    再者,从造像的个体而言,长安与洛阳两地相互穿插的共同性就更多了。在唐太宗时期,龙门的造像活动主要集中在宾阳南洞,正壁的一组大像仍过多地保留着隋代的风格,特别是两身胁侍立菩萨,与彬县大佛寺的大佛洞相比要显得落后一些,但主佛头后的头光装饰雕刻却是贞观时期比较先进的样式。宾阳南洞主佛左肩垂一带下束袈裟的样式与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藏的永徽元年石坐佛像完全相同,也多见于山东地区的隋和初唐结跏趺坐佛身上,却没有在西安地区发现,对此,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曾布川宽先生认为这种样式是由山东传入的,但如果从造像的体型来看,与彬县大佛寺第一阶段唐太宗时期的结跏趺坐佛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龙门石窟贞观纪年的立菩萨像与彬县大佛寺第一阶段的立菩萨也多有相近的地方,如彬县大佛寺第2号窟立菩萨与龙门老龙洞贞观二十一年 647 四月七日新息县令田弘道造的二躯立菩萨像间的相似性。所不同的是,龙门此时的立菩萨多饰帔帛交叉于膝间,而彬县大佛寺第一阶段的立菩萨则是将帔帛在腹下环绕两周。

    龙门石窟高宗期的造像集中在宾阳洞区、敬善寺区、万佛洞至奉先寺区内。这一时期的结跏趺坐佛像绝大多数是著双领下垂式大衣 或褒衣博带式 ,很少有著右袒式大衣者;大衣包裹双腿一般不显外形,衣纹疏密有秩,略具有写实感,下坐八角形束腰座,大衣下摆披覆于宝座上部,如龙门敬善寺洞主佛、韩氏洞主佛、双窑北洞主佛、万佛洞主佛等,这些在彬县大佛寺第二阶段的结跏趺坐佛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形象。二弟子的身躯都是直立着的,彬县大佛寺第二阶段的弟子也是如此。龙门高宗期的立菩萨多为身材修长窈窕,与大佛寺第二阶段晚期立菩萨有相似之处,但其帔帛于腹下环绕两周,并加饰有长璎珞的作法,却不是长安地区流行的。而清明寺窟口南侧仪凤三年 678 比丘尼八正造的二立菩萨,在身段与装饰方面,则与大佛寺大佛洞中第25龛等第二阶段早期立菩萨像有惊人的相似性。宾阳北洞主佛出露双足,清明寺洞主佛以大衣包裹双足显露外形,潜溪寺洞主佛与王元轨洞主佛仅露右足,在高宗时期的龙门石窟中属于个别现象,同样在长安地区也并不流行。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特别是在武周朝中,龙门的造像发生了一些变化。佛像的服装以通肩式与双领下垂式 及褒衣博带式 并用流行,身表的衣纹仍然是疏密有秩的,宝座重点发展了圆形束腰座,大衣包裹双足显露外形的作法越来越多了,如永昌元年 689 三月八日起手的北市香行社龛主佛、北市丝行龛南侧洞的北壁捧钵药师坐像、高平郡王洞壁间的小坐佛像、二莲花南洞主佛、空寂洞主佛、五佛洞主佛等。这些佛像虽以大衣包裹双足,但大衣显得并不十分贴体,因此双足的外形也没有长安武周坐佛那样真切。同时龙门也有显露一足或均不显双足的现象,而象宝庆寺石刻中的显露双足的结跏趺坐佛像没有在龙门流行。龙门擂鼓台南洞主佛为大日如来像,它的形像与宝庆寺的宝冠佛像很相似,只是头顶的宝冠较大。长安地区的著右袒大衣的佛像样式也没有在龙门流行,而只是在高平郡王洞等地有少量的出现。同时龙门既没有发现象大佛寺千佛洞第27、28龛那样的密集型衣纹佛装,也没有见到象大佛寺千佛洞第29龛立佛那样将通身打磨光滑的形象。龙华寺洞侧壁的立佛,五佛洞中的立佛像,双腿间的大衣均不十分贴体,表面的衣纹也没有象大佛寺千佛洞那样在双腿部刻出平行下弧线,而是或刻统一的下弧线,或刻竖向左右外分的弧线。前者我们在高宗时期的双窑南北洞立佛、药师洞主佛,以及奉先寺大像间补刻的等身立佛身上均可看到。后者也在净土堂南侧小洞的药师立像双腿间得以表现。可见龙门初唐的立佛形象相对于长安地区来讲还是比较独特的。北市香行社像龛主佛在宝座的束腰处饰有一周鼓出的球形物,与宝庆寺长安三年 703 的阿弥陀佛像座,以及大佛寺罗汉洞中盛唐以后雕出的第22龛等主佛像座很相似。在二弟子像中,右弟子阿难像多作双手抚腹部而扭动胯部的姿势,与大佛寺第三阶段的右弟子完全相同。龙门武周期的立菩萨像身躯比前期较丰满一些,帔帛仍然是在腹下环绕两周,并多加饰长璎珞,没有象大佛寺千佛洞那样将身体大幅度扭动的优美姿态。龙华寺洞的天王足踏夜叉的动作与大佛寺千佛洞第91龛中的天王相近,但龙门更多的武则天时期天王像则是双足分立、将身体重心放于一腿之上的姿势,和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的天王残立像动作是一致的。武周年间的擂鼓台中洞主尊倚坐佛身后的浮雕背屏两侧,也刻有与日本细川家收藏的一件原西安宝庆寺倚坐弥勒三尊像背屏两侧相似的立姿动物。我们再来看看龙门初唐石窟造像的代表作——奉先寺大像龛的情况。奉先寺的形制实际上是一所规模巨大的有倒凹字形佛坛的列像窟,它的完工时间虽比我们已知的甘泉县孟家O石窟要早八年,但是在窟内环三壁前部凿出倒凹字形佛坛、坛上安置列像的作法早在唐太宗时期就已存在于彬县大佛寺了,所以,我们可以确定在上元二年以前奉先寺开工时长安地区的石窟建制或佛寺殿堂内已经具有这种列像的排列法。奉先寺主尊大卢舍那佛像的头光内匝为一圈莲瓣,中匝为波状连续的花草纹样,这种组合法与大佛寺大佛洞主尊是完全相同的,就连内匝莲瓣的形制也是极为相似的,莲瓣尖部都是向内折入的作法。所不同的是,大佛洞主佛头光外的一圈小坐佛像被移到了头光中匝的表面并加上了二胁侍,在中匝之外又刻有外匝的火焰纹装饰。背光的内匝饰火焰纹,外匝饰飞天伎乐人物,也与大佛洞主佛背光基本一致,不同者为大佛洞主佛背光上部的弥勒宝阁被卢舍那佛头光上部的一佛二菩萨像所替代了。卢舍那佛头顶的水波纹装饰以及胸前衣纹呈平行的阶梯状上弧线,与耀县药王山摩崖造像第12龛的坐佛像头部、服装,以及彬县大佛寺千佛洞第54龛的主佛衣纹很相近,只是领部略小一些。卢舍那佛宝座表面的天王足踏夜叉以一手托扛的姿态,也是见于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的龙朔三年《同州三藏圣教序及序记碑》碑座表面的。奉先寺的二胁侍立菩萨在头身比例方面头部是明显较大的,宽肩、细腰、胯部向主佛一侧扭动,具有明显的夸张身段的表现,这点又是与大佛洞以第25、77龛为代表的立菩萨像十分相似,只是没有龙门流行的长璎珞装饰。奉先寺南北两侧壁的天王与力士像,雄伟高大,但它们的动作却和大佛寺千佛洞第91龛中的天王、力士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与甘泉县孟家O列像窟中的天王动作也是完全一样的。彬县大佛寺大佛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德壮举,它虽不见于唐人史书记载,但想必在当时也是朝野上下为妇孺皆知的。龙门的大卢舍那像龛,则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敬佛功德工程,在宗教意义上是有其继承性的,在场面规模与艺术造型方面也必然有所模仿,因此在这所大像龛里表现出的诸多长安地区已有的因素,特别是大佛洞中的艺术特色,是不足为奇的。龙门的大卢舍那像龛虽然是冠盖天下,名满于世的艺术杰作,但也不过是目前已知的以最大规模去再现长安地区所特有的佛教造像样式的结果而已。

    笔者在上述的比较中,虽然在历史文献方面已经明确了洛阳地区接受长安影响的必然性,但在现有实物材料上两者之间虽有或多或少的相似性,长安造像之例却并不一定都比龙门造像的时间为早。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笔者所举的长安造像,既然并不能代表长安城佛教艺术的全部内容,那么我们所见到的某种造像样式的现存最早的雕刻时间,自然也就不能代表这种风格样式的起源时间了,它只能说明这种样式在初唐之际曾经在长安城的佛教艺术界出现过,或者曾经流行过。反之情况亦然,龙门石窟所表现的内容,也是曾经在初唐东都洛阳城内出现过的,因此在龙门最早出现的某种初唐造像样式,不一定就是洛阳所接受的最早时间。比如说,笔者在对比奉先寺大像龛与长安造像之时,所用的材料有的是长安为早,有的则是龙门的早于长安,但这种两地之间的相似性本身就可以说明奉先寺的基本样式来源于长安这个历史事实。

    东都洛阳在不断接受来自长安的佛教造像样式之时,一般会有两种制作方式:即来自长安地区的工匠直接在洛阳制作,和洛阳地区的工匠在长安学习或接受了长安传来的新型样式之后再在洛阳雕塑造。不论属于哪种制作方式,从文化传播的最一般规律来看,都是很少会有生搬硬套和机械地模仿长安造像样式的现象的。长安的样式在洛阳的再现,在保持长安造像的一般风格 即所谓的典型唐风造像样式 的同时,必然会有一个洛阳地区艺术家们的重新理解与再创作的过程,既使是来自长安的艺术家们在洛阳来制作,也有一个在原有基础上再重新组合与创新的过程。因此,从这个规律上来讲,龙门的造像艺术就决非是长安样式的简单再现了,而是一种既包含着普遍的时代风彩,又透露着长安造像的固有风尚,还保持着东都洛阳特色的雕刻艺术宝库了。在上文长安造像与龙门造像的对比之中,我们会发现两地之间相当的一些样式风格的发展是大体同步的,这个事实正好说明了以龙门为代表的东都洛阳造像艺术是在不断地接受着从长安地区传来的新型造像样式。长安一带的造像样式并没有全部在龙门石窟中出现,则说明了洛阳地区在接受长安造像艺术时有选择性。

唐代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高峰期,龙门石窟聚集着唐朝的一段时期中央佛教造像样式。目前,我们面临着如何使佛教艺术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问题,而如何更好地继承传统佛教艺术中的精华,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从这方面的意义来看,探讨龙门石窟唐代艺术的渊源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分布广泛,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我国主要石窟有甘肃敦煌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大足石窟、乐山大佛等。它们随山雕凿、彩绘,形象生动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我国石窟艺术尽管时间不同、地域不同,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石窟艺术与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艺术是为当时信佛的人们服务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阶级、各阶层人

石窟艺术

物不同,他们所属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样,因而在造像与壁画的题材上,也要根据自己那一宗派的经典造像。所以石窟艺术的发展,因时间、地点的不同,发展情况也不一样。如新疆石窟,除唐代或以后汉人所开的窟画出一些大乘经变以外,其余早期开凿的各窟,全看不到反映大乘经中的故事造像。这些石窟群中,遗存到今天的雕像,主要是释迦和菩萨等单独的形象,其次则多是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寻求解脱)等故事画像。这些画像多数是根据《声闻藏》各经创造出的,与外国商人竺婆勒子竺法度学小乘教唯礼释迦的记载相同,与法显、玄奘等人所记天山南簏各国信仰小乘教的记录也完全吻合。 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所创造的像、菩萨、罗汉、护法,

佛教艺术

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种故事形象,都是通过具体人的生活形象而创造出来的。因而它不能割断与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联系,它不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但它却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这应该是石窟艺术的一个特点。

  在我国石窟中的各样佛本生、佛本行和大乘经变,以及各石窟的供养人像等,都是依据现实中人的生活而创造的,舍此,无法凭空虚构。例如,龙门宾阳洞美国人盗去的《帝后礼佛图》浮雕,莫高窟第一百五十六窟的《张议潮出行图》,第一百窟的《曹仪金出行图》,第六十一窟的于阗国王像和曹氏家族的人像,都是反映了当时最高封建统治者的豪华生活和剥削人民的生活画面。巩县第五窟大幅的供养人群中较小型的供养人像,都勾勒出了官僚地主阶级人物的真实面貌。大足宝顶大佛湾中的“父母恩重经变相”,它逼真的反映了地主阶级的生活景象。而克孜尔、库木土拉、柏孜克里克等窟内的供养人像,所反映的又是新疆古代少数民族的贵族、武士的形象。莫高窟中各时期“弥勒变”中的《一种七收图》,第二百三十二窟内“三宝感通变相“中的《纤夫图》,第六十窟内《五台山图》中的行旅与旅店中的人物各种劳作图,则又描绘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劳动形象。通过这些造像,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中世纪中国各阶级人物的生活面貌,为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提供了很好的佐证。石窟中佛教造像要遵从教义的规范,使形象与人间保持距离,具有一定的神性。诸如"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使人望而起敬,但又不能冷若冰霜,需有人间气息才觉得可亲可信,介于人神之间最有魅力。"神"气太足使人觉得可敬不可亲,难以引起共鸣。"人"间气太浓,又会冲淡佛教的严肃性,使人一望便觉得似曾相识,无遐想的余地。南北朝及唐代大多数成功之作,恰在神与人之间,所以颇具魅力。如龙门奉先寺,凿建于唐高宗时代,是龙门石窟造像中规模最大,整体设计最为严密,艺术水平最高的一处造像。主尊为坐式,头高4米,

  耳长1.9米,波状发髻,面圆润丰满,眉高而长,形如初月,目广长有神,目光凝视前下方,鼻直宽厚与广额通连,口角微含笑意,显示出内心的宁静、胸怀博大而充满自信,给人以慈祥、亲切、崇高、稳重之感。表情含蓄、神秘莫测,似笑非笑,严肃中流露着慈祥,慈祥中又包含着威严,可亲而不可近,有神圣不侵犯的威势。既有男性的阳刚之气,又有女性的温柔之美。这是一尊具有佛的神秘性与人世间最高主宰的无尚权威性的集合体,是神性与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石窟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环境的艺术。环境可为石窟造像提供合适的场所,烘托造像的艺术效果。石窟环境几乎无例外地都选择在远离闹市的山清水秀之处,环境本身就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与佛教绝情洗欲,向往彼岸佛国净土的主张相合拍。如敦煌莫高窟,在茫茫沙漠之中,鸣沙山下一湾溪水环绕,树木繁茂,绿草如茵,沿山开窟造像,佛国净土的幽静美丽,会给千里跋涉越过荒漠前来朝圣的信徒们以强烈的感受,好像他们真的来到另一世界。

  石窟位置的选择,也会给礼佛者造成感情震动。如龙门奉先寺、宾阳中洞,凿建在龙门西山南部山腰,朝拜者需要走一段山路,到山下还须沿山坡小路攀登,才能见到造像,路途的艰辛,会加重礼佛者的虔诚,更充分地酝酿感情。想急切朝拜佛像而不能立即见面,经过跋涉攀登,造像突然出现在面前,灵魂一下子就会被征服。

  石窟形制与造像的结合,也会造成一种气势,给礼佛者以感染。如云冈18窟,窟室模拟平面椭圆形空窿顶的草庐形式,洞进深很小,立像高十几米,气势雄伟。礼佛者进洞只能仰视,身后无退身余地,这样就造成主尊特别高大,自己特别矮小的效果,佛的威严神秘自然会更加突出。 就世界范围讲,佛教起源于印度,发展在中国,而就中国来讲,佛教传入在东汉,发展在曹魏、西晋、北魏,鼎盛在隋唐。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时期,均曾以洛阳为都。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洛阳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佛教传播和佛事活动的中心城市。

  东汉洛阳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交通便利,客商辐凑。在佛教东传的最初一个阶段,佛教传播和佛事活动的中心城市洛阳,由汉明帝所敕建的我国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便成为最主要的传经道场。以后在漫长的岁月里,有不少名僧,在白马寺奉佛度徒,诠经传灯,他们的业绩,曾谱写了佛教史上引人注目的篇章。

  佛教,别称梵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五世纪时期的古代印度,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时代,距今约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它的创立者,为北夭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王国境内,尼、印交界之罗泊提河东北部,净饭王和王后摩耶夫人的儿子(太子).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是他出家前的本名,乔答摩,亦译“瞿昙。,是他的姓。后人尊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指释迦族,牟尼,意为“隐修者”或“能仁”。释迦牟尼属刹帝种姓。大约生于公元前563年(约当周灵王九年),卒于前483年(约当周敬王三十七年),和我国的孔子大致同时,活了大约八十岁。释迦在世时,主要在印度北部和中部恒河流域活动。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在洛阳城东十多公里处,北背邙山,南面洛水;夕阳西下,晚霞映照白马寺红墙碧瓦的殿堂,衬托苍松翠柏,气象庄严。迎面看见山门上的“白马寺”三个字,人们不禁会问:“这与白马有什么关系?”这得从许多古籍上记载的这个著名故事说起——公元0年(佛历六零八年,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刘庄梦见金色神人,身带日光,飞行于皇宫殿庭,令人心悦。次日,刘庄就此询问群臣。一位博学多识的大臣说:“西方天竺国(古印度)有叫“佛”的神人,皇上可能是梦见佛了。”

   刘庄于是派人西去讨求。这一行人过天山、越葱岭,在西域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内)遇到天竺沙门摄摩腾与竺法兰,就邀请二位来中国,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于六七年(东汉永平十年)一起回到京都洛阳。

   第二年,敕令按天竺式样为摩腾、法兰建精舍居住,称为白马寺。“寺”本义是官署,因摩腾、法兰初来时往在官署,又是外宾,为示礼待,就仍称新居为寺;此后,中国佛教建筑就相沿称寺。“白马”之名,据说是取自驮经的白马。

   虽然后世学者对这个传说和佛教初传中土的时间、路径等颇有争议,但一般佛教徒对此津津乐道,汉明帝求法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基本公认的事实,白马寺也就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最初标志,蜚声古今中外。

   佛寺祖庭现况

   历史风雨中,白马寺数毁数建,但寺址从未变过。七世纪下叶唐武则天时,寺主僧薛怀义有宠于则天,白马寺盛极一时,和尚达千余。安史之乱和会昌法难中,白马寺受到较大毁坏,如唐诗所咏:“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十世纪下叶宋太宗时重修白马寺,“鼎新伟构”,“更类天宫”。今天的白马寺建制奠定于十六世纪上叶明嘉靖时和十七八世纪清康熙时重修的“白马禅林”。一九六一年,白马寺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白马寺占地四万平方米,百余间殿堂成比较典型的汉地佛寺纵轴式布局,主要建筑位于南北中线上。走进山门,两侧各有一座石碑,东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由元代高僧文才撰文,书法亦潇洒工丽。再前行,过歇山式天王殿,就到了全寺的主殿大佛殿,殿内释迦牟尼端坐莲台,右手拈花,迦叶、阿难二弟子旁立,文殊、普贤二菩萨列坐,二天女后侍。香案上五供齐备,左右钟鼓高悬,幔帐垂挂,1排列,庄重肃穆。这场景构成即中国佛教禅宗常说的“拈花微笑”。

   大佛殿东南角有一口明代铸铁钟,重二千五百公斤,上有铭文“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灵。……”“白马钟声”为洛阳八景之一,据说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和尚上殿念经,击罄撞钟伴诵,白马寺钟声悠扬数十里,城内东大街钟楼上的大钟也自能与之共鸣,反之,城内钟楼击钟,白马寺钟也自能共鸣。

   大佛殿之后是供养着三世佛的大雄宝殿,两厢分列十八罗汉。这些罗汉像呈坐势,姿态不一,神情各异,系元代用夹苎干漆造像工艺塑成,十分珍贵。所谓夹苎干漆造像之法,大致是先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裹裱,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夹苎干漆造像,历史悠久,盛于隋唐,宋后则渐渐失传,存世造像极为罕见。大殿后是接引殿,再往后就是白马寺内最后的佛殿毗卢阁。

   毗卢阁初建于唐朝,在清凉台上,清凉台由青砖砌成,高近七米,长约九米,宽约三米。毗卢阁内供释迦牟尼的清净法身毗卢佛,旁立文殊、普贤菩萨。阁后壁镶有石碑,上刻《四十二章经》。该经简明介绍佛教基本思想,一般认为是最早的汉译佛经,由摄摩腾、竺法兰翻译。毗卢阁重檐歇山,飞翼挑角;阁东西配殿奉有摩腾、法兰像。唐诗人王昌龄曾咏白马寺:“明月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日凉如秋。”其实早在北魏时,白马寺园林已盛名一时。白马寺植有许多沙果、葡萄、石榴等,果实“甘殊味美,冠于京中”,当时皇帝也派人来采摘。但这些情景已然不再了,今天最吸引人处即是清凉台。台上毗卢阁与周围建筑,自成格局,构成一小型庭院,院中一泓池水,莲花朵朵,数株古柏,蓊蓊郁郁,清爽宜人;从台下望去,整座庭院若在空中,清初释如秀曾撰联道:“台洒法雨柏翻风果有清凉气象,阁显山光吞月混是毗卢法身。”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600字(13)

龙门石窟景区介绍

洛阳龙门石窟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成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它位于洛阳城南十三公里处,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河以东的是香山,河以西的是龙门山,原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隋朝改称“龙门”。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前后,大约在(公元493年),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等朝代,断续雕刻达400余年。龙门石窟现存窟龛有2345个个,碑刻题记2800多块,其中有著名的龙门二十品,是魏碑、唐楷的精品。佛塔80座,造像10万尊。龙门石窟在1961年首批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备注:1“龙门石窟”为郭沫若题写

2龙门桥是1962年建成通车,“龙门”二字为陈毅所题写

潜溪寺

是初唐的一个洞窟。洞中主佛像是阿弥陀佛,他面部丰满,双肩宽厚,衣纹简洁、流畅。主佛左侧是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侧分边为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龙门石窟雕刻中较精美的雕像之一,在故宫博物院有一比一的复制品陈列。

宾阳中洞

是北魏时期的代表性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他的父亲孝文帝和母亲文昭皇后做功德而建。开工于公元500年---523年,历时24年。据记载:用工达到80多万个,其南北二洞因宫廷政变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则是到了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宾阳中洞为穹隆顶。窟顶为浅浮雕莲花藻井。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主佛为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的一个王子。他与我国孔子为同时代人,他在29岁时出家,经过六年,悟道成佛,并创立了佛教。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因此可见:宾阳中洞的主佛释迦牟尼面郏清瘦,体态修长。衣纹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的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汉地的宽袍大袖式袈裟。洞窟内门侧壁雕刻有两幅佛雕画,分别为皇帝礼佛图与皇后礼佛图。展现当时了宫廷佛事活动的场面,但此两处浮雕在30年代时惨遭盗窃。现在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宾阳南洞

宾阳南洞、北洞与中洞虽为同期开凿(北魏宣武期),但洞中主体造像则是在初唐时才完成,均反映了过渡时期的风格特点。南、北二洞主佛均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具备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又续凿而成,是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营建。

唐代楷书之代表作---《伊阙佛龛之碑》

该碑摩崖刻于宾阳中洞与南洞之间。为唐魏王李泰为其生母长孙皇后造像的发愿文。撰文为唐朝善宫辞者岑文本,书丹者为唐著名书法家楮遂良。因而又名《楮遂良碑刻》,它是初唐楷体书法代表作品。

摩崖三佛龛

开凿于唐代时期。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这种组合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此龛造像是一组未完成工程。群像均仅雕出轮廓。中间主佛为弥勒,坐于方台座上。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接班人而出现的.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登基后又自称“慈氏”,推动了弥勒信仰的风行。摩崖三佛龛的开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虽然这组造像是未完工雕像,但却为我们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程序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万佛洞

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门两侧雕造有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雕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该洞窟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之一。窟顶为莲花藻井,莲花周围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的题刻。其题解为:“永隆”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大监姚神表为宫中二品女官,内道场运禅师即尼姑智运禅师。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衣纹简洁流畅。雕刻手法为唐代圆刀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之意。主佛端坐的莲花宝座束腰部雕刻有四位金刚力士,雄健有力。主佛背光雕有54枝莲花,枝莲上雕有供养菩萨,52尊及2身飞天,形态各异。南北两壁下层雕有12身伎乐人,舞伎在着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其舞,婀娜多姿,体态轻盈,衣带飘扬。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示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又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 成佛的气氛。

洞口南侧壁一长形龛内雕有一尊菩萨立像,可谓龙门石窟中唐代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整个姿态优美端庄。我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观此像时,曾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后经其艺术加工,成功的创作出了洛神的形象。

莲花洞

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开凿于北魏时期。莲花是佛教象征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象莲花洞窟顶这样烁大精美的高浮雕饰,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有体态轻盈,细腰长裙的飞天环绕其间。

洞内正壁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式造像。主佛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两侧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的形象。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雕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就雕于莲花洞南壁的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洞口北壁崖壁有“伊阙”二字,这是明代河南巡府赵岩所题写。

奉先寺

又称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雕凿最精美的一组摩崖群像雕刻,主佛座北侧下壁雕有一题记,为“大卢舍那像龛记”,此龛其因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得名“奉先寺”。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主尊佛为卢舍那像,为释迦牟尼立的报身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发纹,眉如新月,双耳下垂,身着通肩式袈裟,同心圆式衣纹直铺座前。主尊两侧分别为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迦叶和温顺聪慧的阿难;两侧分别是矜持而雍容华贵的两身菩萨。又再侧分别是英武雄健的二天王,和孔武有力的二力士。

奉先寺九躯大像的后背留有很多长方形凹孔,这应是约宋、金时代,后人为了保护大像龛,修建木构屋檐式建筑,而留下的遗迹。这些建筑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加速了佛像的风化,因而后来被拆除。

奉先寺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是我国石刻艺术高峰的典范之作,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古阳洞

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始凿的第一个洞窟,是在自然溶洞的基础上而凿窟造像的。洞内主体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三尊式。主佛为释迦牟尼,面部瘦削清瘦,两侧为侍立二菩萨,均为典型的北魏风格。洞内最为珍贵的是《龙门二十品》,是从龙门石窟碑刻题记中现存的2800块精挑细选的20块题刻,就其碑体可谓是魏碑体的代表,字体介于汉隶和唐揩之间,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清代文学家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应用“龙门体”,他所指的就是以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精华,由此可见〈龙门二十品〉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药方洞

位于龙门西山中南段,因窟门甬道南北两侧壁面上刻有140多种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方,所以得名药方洞。我国的医药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此洞开凿于北魏时期,后经唐、宋期均有雕造。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农村都能找到。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纪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医心方〉中,足见它的价值和影响。更因其唐代的石刻药方誉响中外。

白 园 位于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的龙门东山称为香山。有一山谷叫青谷,青谷把香山北坡分出了一座山峰叫琵琶峰,白园就沿青谷而入,绕琵琶峰而建。

白园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后半生留恋并安息的地方,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由洛阳市政府投资重建并辟为公园。占地50余亩,错落有致,巧为装点。白园是按照“墓如其人,园如其人”体现诗人性格和唐代风采,融地方特色与自然为一体,依山顺势,峰迥路转,曲径通幽,高低错落,藏而不露的原则进行设计。园内分青谷区、墓体区、诗廊区,建有乐天堂、道时书屋、鸟头门、听伊亭、白亭等仿唐建筑。

青谷区

入园门口,抬头可见“白园”二字的额匾,清瘦刚健,潇洒飘逸,这是当今书法泰斗启功先生的力作。走进青谷区,便可体会到青的韵味:青石怪、青竹幽、青松劲、青山秀。顺白池旁小道而上,一路翠竹夹道,步移景换,山中有水,山中有山,人在画中走,画在人眼前。翻过青谷,有一石楼,依山面水,环境幽雅,这就是乐天堂。堂内正中有一尊白居易侧坐的汉白玉塑像,生动逼真,面对石窟。他的眼神流露出了“争得大裘千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的忧民思想,门口两副对联,出自周而复,王遐举大师之手,对仗工整,铿锵有声,一曰:“西湖筑白堤,龙门开八滩,倡乐府,诗讽喻,志在兼济天下。履道凿园池,香山卧石楼,援丝竹赋青山,乐于独善其身。”二曰:“为生民忧直言极请柬,得山水乐饮酒赋诗。”

墓体区

出青谷,绕山而行可见五十多级青石台阶,沿台阶而上就到了琵琶峰顶。祖籍太原的白老先生为何要葬于香山琵琶峰呢?正是龙门的山水人文,紧紧摄住了诗魂,自称“香山居士”和香山结下了不解之缘。风景旖旎的龙门山水,不仅是他生前寄托,而且成了他死后的理想归宿。墓体是康熙48年河南学政汤右曾等人重建。依照诗人遗愿,墓体上方立自然卧石碑,碑上刻墓志铭和醉吟先生传。这一巨石重24吨,是从宜阳20米深的山谷中选出,安放琵琶墓侧,与诗人生前“犹如嗜石之癖”相呼应,诗人去世后,时人往祭不断。后来,凡来龙门游览的文人学士,甚至初上任的地方官,也每每渡伊水前往祭奠,人们以杯酒祭诗魂,来着不断。诗人以自己的人品和他两千多首传世的佳作,赢得后人的敬仰。

墓体两侧为白氏后裔及其日本学者留下的纪念碑,碑上刻日本学者手书的草书字体或为白居易的传世佳作的诗文,诗惊天地,字添神韵。较为引人注目的,当推白氏后裔所留白居易16岁的成名佳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写景,虽被诗人染上了惜别的惆怅、凄凉,但积极向上,互相勉励仍然是主导的情绪。正如诗中所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对我国文学史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他的诗作也为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诗廊区

从琵琶峰北坡下山,就到了诗廊区。依山就势建的百米长廊,陈列了白居易诗歌的27首,精选中国当代书法名流楚图南|、周而复、张海、欧阳中石、张荣庆、王遐举、陈天然、李进学等,用楷、草、隶、行、篆书的字体妙笔生花、风格各异、美不胜收。品味着欧阳中石题壁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清风送爽,品评诗韵、心旷神怡,陶醉之余,别有一番感受。

李进学手书的《长恨歌》,堪称中国古代诗歌杰作的叙事长诗。是诗人35岁为周至县尉时作。该诗以民间流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加以虚构,写的有声有色。生动动人,被评论家认为是唐代歌行体长诗中最好的一首。全诗从曲曲折折的故事中兴起层层波澜,感情充沛复杂,读后给人极大的感染力。

白居易的其他诗歌中,价值很高,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喻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重赋》(周而复提写)谴责官府,残酷盘削百姓,“夺我身上绫,买尔眼前恩”。《买花》长安城中有钱人竞买牡丹,以豪奢相夸耀。还有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作《卖炭翁》《忆江南》等。

白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诗坛曾流传老妪奕解白诗的佳话,不但如此,白居易的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朝鲜等国都有传写。据史料记载,当时日本天皇曾抄写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不言而喻,白居易的诗对后代诗歌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白居易将永远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流传千古。

香山寺

位于龙门东山,与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东山石窟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

龙门东山又叫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这1400多年的历史中它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修复,第一次修复是在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珂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第二次修复是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当时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并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第三次修复是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即是对香山寺的推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宋金时期香山寺犹存,元末废弃。到了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学政汤佑曾,知府张尹、知县吴微等出资对香山寺进行了第四次修复。如今,为实施“旅游强市”战略,拓展龙门石窟景区观光项目,丰富香山寺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洛阳市委,市政府及龙门石窟管理局于2003年上半年对香山寺进行了第五次改造。该改造工程从2002---2003年四月完成,历时100天,创造了我国寺院建设速度之最。新香山寺借鉴唐代风格,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修缮、保留、保护。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

九老堂

白居易五十七岁时,因眼疾,从苏州辞官到洛阳,因慕恋香山寺清幽,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并把这里作为自己最终归属。七十四岁时,和遗老胡泉、吉皎、郑拒、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元满结成了“香山九老”,终日吟咏于香山寺堂上林下,写下许多歌咏龙门山水及香山寺的诗篇。其中“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这里所描绘的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写照。

石楼

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因钟情伊阙山水和清幽雅致的香山寺,故常香山寺石楼坐朝,并在石楼留下了千年传颂的典故“香山赋诗夺锦袍”。一次春游香山寺时,武则天别出心裁,主持了“龙门诗会”。唐代诗风很盛。武则天对胜出者“赐以锦袍”,的荣誉。群臣力争。先成诗的左史东方虬:“春雪满空来,触处如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武则天觉得东方虬文思敏捷,才华出众,即把锦袍赐给他。而此时多数大臣也相继成诗,经当众诵读,一致认为宋之问七言诗更在东方虬之上。宋之问诗把则天比成“翔凤”“天子”,并在结尾两句为武周大唱赞歌,还为武皇这次龙门游幸罩上了关心农耕的光环。“先王定鼎河山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则天遂夺锦袍赐给宋之问。“香山赋诗夺锦袍”也成了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大雄宝殿

出石楼,过放生池,见一大殿,即香山寺正殿---大雄宝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阿弥陀佛,两边为二弟子、二菩萨。

乾隆御碑亭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清高宗弘历到中岳封禅,至洛阳巡游龙门香山寺,感怀赋诗《香山寺二首》被人们当时镌刻在石碑之上。“龙门二十寺,第一数香山,自古才华地,当秋罕跸间。

阙峰迎截擗,伊水俯潺湲,始见如枫叶,霜前三两殷。静室暂周旋,兴怀每睾然,如斯看水逝,不改是峰连。画意谁能貌,吟情祗合益蜀、虑输白少傅,已著祖生鞭。”这诗称颂了香山寺及美丽的伊阙风貌,并且在最后一句流露出对白居易的敬佩之情,展示了一代君王谦逊的品格。碑上这首诗除了让我们欣赏行、草的书法艺术,更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代帝王的谦虚品质,也是对我们后人的鞭策。

蒋宋别墅

1936年,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大寿,地方政府选择香山寺东南侧建了一幢两层小楼,被称为蒋宋别墅。当时蒋介石于1936年10月29日从西安乘车到洛阳。是以“避寿” 为名,实则部署“西北缴共”计划。10月31日庆祝了自己的五十寿辰,参加人员有张学良、阎锡山等。之后他视察了洛阳军校、洛阳电厂检阅了重炮部队。和夫人宋美龄三次往复洛阳,去安抚非嫡系太原的阎锡山,济南的韩复渠,绥远的傅作义。于12月初离洛到西安,在洛阳共呆了36天。

1936年的“豪华别墅”,在三十年后又为杨成武将军的“牢狱”。1968年3月,解放军代洛参谋长杨成武将军受林彪集团迫害,被秘密关押在蒋宋别墅的二楼,历时2年多,直到1971年1月,杨成武夫妇才被转移到开封。

罗汉殿

供奉的是18罗汉,这十八罗汉是仿照龙门东山看经寺里的29尊罗汉像精选出的18尊塑造的。

天王殿

和罗汉殿都是清代遗留下来的。殿内供奉的是二天王、二力士,也是按照西山万佛洞的天王和力士来塑造的。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600字(14)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一)

八月中旬,我,爸爸和表姐一家一起去西安游玩。我是第二次去西安的,所以表姐一家去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比如说大雁塔、明城墙、嵩山少林寺、华山……,但是他们还去了一个我没去过的地方,让我记忆犹新;;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在武则天做皇帝的期间开凿的。武则天是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当时洛阳为东都、神都,高宗和武则天长期居住于此。龙门石窟的造像在规模、雕刻技艺等方面都达到了空前完美的高度。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杰出的古典艺术之一。这一时期造出的石雕数量之多竟占了整个龙门石窟的十分之六,成为当时中国佛教造像最多的石窟。

我们先看了一个名叫宾阳三洞的洞窟。坚硬的石头上有三个大窟,窟上刻着一尊尊佛像,大的佛像旁边还有许多小佛像,刻工非常精细。连佛的神情、衣服、姿态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大的石窟旁边还有几个小的石窟,里面的佛跟人差不多大,虽然小一点,但还是非常精致。

我们向前走到了万佛洞。万佛洞是有很多佛的洞。里面最小的佛像仅仅有两厘米。我一开始以为是洞内的墙壁上那些密密麻麻的东西是花纹,但仔细一看原来是许多尊佛像。每个只有两厘米的佛像都雕刻得非常细致。真是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啊!

最后,我们来到了最大的石窟;;奉先寺。奉先寺里最大的佛高达17.4米。佛的一个耳朵就有1.9米。佛的穿着很朴素,面带微笑,像一位和蔼的老奶奶。石窟内壁的花纹雕刻得非常漂亮。最大的佛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菩萨和一个徒弟,非常壮观。

这次旅游让我去到了我梦寐以求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这个景点让我知道了不少有关历史的知识。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二)

中国的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石窟里全部是用石头雕刻而成的佛像,它映照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光辉足迹。暑假,爸爸妈妈带我游览了龙门石窟。

一进石窟,抬头就可以看见几尊屹立在佛洞中的佛像,至于是什么名字,我也叫不出来。顺着几千年以前修建的石阶向上走,似乎可以感受到那古老的气息。走到一个大洞前,便看到了许多魏晋南北朝以来雕塑的石像,有大有小,大的有一层楼那么高,小的只有一个水瓶那么大,这些大大小小的佛像都在自己的洞中享受着人们对他们的崇拜。

我们越看越起劲,不知不觉走到莲花洞。洞门上面刻着一朵大大的莲花,听导游说,如来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在莲花旁,所以佛教里常常出现莲花的意象。旁边还有一个洞,洞口端坐着一个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很是逗人喜爱。我随意探头往里面看了下,霎时惊住了,我被古代先民的鬼斧神工震撼!原来在洞门处雕刻着近千尊小佛,每个佛身长不到一厘米,却栩栩如生、清晰异常,中华民族的能工巧匠们用双手创造了多么精美的艺术珍品啊!

接着我来到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佛像前,据说那是唐代女皇帝武则天捐了两万贯胭脂钱才雕成的,有几十米高,如果我站在这尊佛像身上,还不及他的一个耳朵那么大呢!

我还有一个疑问没有解开,那就是我发现这么多佛洞中竟然没有一个是完整的,每个洞都被破坏过!后来,听导游解释,我才明白,龙门石窟曾多次遭到破坏,一些丧心病狂的人凿下佛像拿去卖钱。天哪!这种行为是多么的可恨啊!

这壮丽神秘的龙门石窟,浓缩了我国佛教文化的精华,印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历史,我们要好好保护它,再不能让它受伤害了。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三)

星期天一大早我还没起床,就听爸爸说要带我去洛阳的龙门石窟游玩,我高兴极了,一下子就从床上蹦下来。

天气格外清朗,爸爸驾着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我们经过两三个小时的奔波,终于到达了洛阳的着名景点龙门石窟。一进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成群结队的游客,随后我们找了一名导游,我们一边观赏,一边听导游解说龙门石窟的来历: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南郊的伊河两岸,从北魏至北宋400余年开凿有2100多个窟龛,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它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更给我们展示了当时书法碑刻艺术。一路上几乎所有的石壁上都凿有大大小小的佛像,有的躺着、有的立着、有的在微笑、有的在发怒……样子千姿百态。

跟随着导游的介绍我们来到了龙门石窟最大的卢舍那佛像跟前,在卢舍那佛像面前能让人感觉到自己很渺小,导游讲这尊佛像有17米多高,仅其头部高度就达4米多高,他的面部表情看起来慈善安详,好像在为我们的祖国祈福。

随后我们又观赏了潜溪寺、宾阳中洞、万佛洞、莲花洞等着名景点。其中莲花洞中有一个最小的佛像,它仅有两厘米大小,被称为“微雕”。

不知不觉观赏完整个景区已是下午4点多了,但我一点也没有感到累,我为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这壮丽的瑰宝而骄傲!

龙门石窟作文400字 龙门石窟导游词 兵马俑作文200字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600字(15)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300字

篇一:游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从远处看,它就是打凿在石壁上的一个个大洞。我不禁疑惑:这地方好玩吗?直至我游览完龙门石窟后,不禁感叹:龙门石窟真的是中华一绝啊!
  一进入龙门石窟风景区的大门,一张张照片映入眼帘,原来是一些国家高级官员在此地的留影。我发现,照片中的佛像,有的没头,有的没手,个个残缺不全,我去问导游是怎么回事,导游说:由于自然的风化和人为的破坏,佛像大多都残缺不全了。我听了,只觉得太可惜了。不过,既然一个个佛像都被破坏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来观看呢?站在一旁的妈妈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笑着说:小傻瓜,往前走走就知道啦!
  我们来到了卢舍那大佛前,这是龙门保存得最好的大佛,据说是以唐代女皇武则天为原型雕塑的,面部刻画得果然很细致,仰首望去,充满了慈悲庄严。然而这个佛像也有几根手指断了,可是在照片里看到的残缺丑在这里都感觉不到了,残缺仿佛不再是他的缺陷,通过这样的残缺,我还感受到了大佛的悲壮之美,大佛就象有了生命一样。
  真是不虚此行!回头的路上,我们异口同声地赞叹不已。
篇二:游龙门石窟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龙门石窟,这是我第一次去龙门石窟,去的时候我很激动,但一去那儿就心烦,因为没有什么好玩的。虽然那里没有好玩的,但是让我懂了不少东西。
  在那里,我们见到了很多佛像,有的高约2厘米,有的高约4厘米,还有的高约18厘米,最高的有18米,高约18厘米的菩萨,体态阿娜,站姿成S型,浮肩搭在肩上,手拎宝瓶很有唐朝美女的感觉。我们站在较高的石山上又见了几个阿弥陀佛它们比菩萨大一些,但也是缺胳膊少腿,有的头还掉了呢!我们转了40分钟就来到了最大的大佛卢舍那大佛。这个大佛很高,有十八米多,它盘座在那儿。只见它双耳下垂,慈眉善目,眼睛凝视着我,而且你不管站在它的哪个方向,都觉得他直看着你。对我们来说它像一个大巨人,对它来说我们像一群小蚂蚁。我们看了看这个大佛,又看了一些小佛,我爸爸累的要命,我却不感觉累。于是,我又去爬山了,而我爸却成了跟屁虫,这次去龙门石窟,学了不少知识,朋友们,如果你们也有兴趣的话,也去看看吧!
篇三:游龙门石窟
  河南洛阳,一座千年古都,风景优美,是一处旅游胜地。其中,洛阳龙门石窟名扬四海,以前我只闻其名,今天,我是亲眼所见。
  走进那座标有龙门二字的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蜂窝似的洞。走近一看,才发现每个洞里都有一尊佛像,这些佛像姿态不一,大小不同,洞有的深,有的浅。佛像雕的惟妙惟肖。这时一尊大佛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奉先卢舍那大佛,面相慈祥和善,脸上挂着微笑。她旁边是奉先寺北力士,他面相凶恶,赤膊袒胸,右手叉腰,左手合十,脚下踩着小鬼。别看他丑,但他却是为民除害的好佛。
  看完佛像,我们买了船票,坐上小船,小船荡漾在伊河上,伊河面被烈日照的波光粼粼,过了一会儿,我才觉得船在前进,岸在后移。不一会儿,就到了停车场,我恋恋不舍地下了船。
  回头看看那些大大小小的石窟,真是满山石灰窟称奇迹,古人汗水铸文明!
篇四:游龙门石窟
  今天,天气格外的晴朗,我们一家人终于有机会可以出去游玩了。爸爸说去龙门石窟看看吧!我和妹妹齐声说好呀!我高兴极了,一下子从床上跳下来。
  我们开始出发了,经过两三个小时的路程,终于达到了洛阳的著名景点龙门石窟。一进景区首先看到的是成群结队的游客,我被眼前的大大小小的石窟,吓呆了,怎么这么好看。这些石窟各种各样,我迫不急待地和爸爸爬上台阶,把所有的事抛开,走进一看,啊!每个石窟都比远看的还要大,里面雕刻的都是佛像,旁边都有美丽的图案,细致的花纹,把佛像衬托得更加庄严。一路上看到的石壁上都凿有大大小小的佛像,有的躺着,有的立着,有的微笑,有的发怒,样子千姿百态。
  不知不觉中我们观赏完了景区,但我不觉得累,我为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这壮丽的宝贝骄傲!
篇五:游龙门石窟
  8月26日上午我和妈妈陪着姥姥、姥爷一起去龙门玩。到了龙门石窟的里面,上山了,我看见了石壁上大大小小的石窟,石窟里有大大小小各种形状的佛像,这些佛像可都是唐朝时候修建的。最大的佛像有十七米多高,最小的佛像居然还没有我的一个拇指大。这么小的石像叶雕刻的栩栩如生,古代的石匠真是能工巧匠,心灵手巧啊!
  我们又看到了龙门石窟里最大的佛卢舍那佛像。看了旁边的资料,我知道了佛像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我们站在佛像的脚下仰视,佛像就像一个巨人,我们就像一个个小矮人。
  最后我们来到白园景区,到了才知道白园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墓园。墓园四周的石碑上刻着一首首白居易的诗,还有后人表达对他敬仰的文字,我以后也要多读白居易的诗,更多的了解他的故事。
  游完了龙门石窟,我不禁佩服古人的智慧,到了下午,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美丽的龙门石窟。
篇六:龙门石窟导游词 季怡贝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导游小季,欢迎你们来到河南省洛阳市,我将带领你们参观石刻宝库之一龙门石窟。我会与你们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景区内,爬上阶梯,我们就来到了要参观的第一个景点,万佛洞。洞内有3尊大佛,而后面的拱形天花板上却有着密密麻麻的小佛像,告诉你们,一共有一万五千多尊呢!它们姿态一不,有的双手合十,像是为你祈祷,有的侧着身子,但目光烔烔的盯着你你是否忍不住发自内心的赞叹呢?
  现在我们即将来到奉先寺。请看身旁,大大小小的洞里也都雕刻着精美的人像。
  现在,我们面前就是龙门石窟最著名、最大的石窟奉先寺。请看,整个洞差不多有两架飞机那么大。其中,最中间的佛像高17米。微卷的头发,新月般的眉毛下有一双秀目,鼻梁高高地挺着,嘴巴带着祥和的笑容,它身着简朴,像是一位慈祥的妇女。
  龙门石窟已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很高兴和大家度过了美好的一天。现在大家可以自由活了,请你们在一小时后于大门口集合,我们不见不散!
篇七:游龙门石窟
  我们乘坐的车慢慢驶进龙门石窟景区,远远便能看见碧波荡漾的水和雾中的景色。
  龙门石窟分为东山和西山,其中西山是石窟比较集中的游览区,而东山只有香山寺、千手观音壁和白园。
  进入西山,第一眼看见的就是禹王池,它长8。2米,宽6。6米,水池清澈见底、绿草成荫,奇特的是禹王池中立着一株竹笋,它高2。6米,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用的吗?传说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劈开龙门山所用的工具。
  沿山崖小径数十米后便来到宾阳洞,因洞有三窟,又叫它宾阳三洞。
  现在来到了最好的景点奉先寺。奉先寺中有最大的佛,这个佛叫卢舍那大佛,他的耳朵2米多长,头4米多高,身高17。14米。实在是太雄伟了。
  走出西山就是一座大桥,走到桥对面是观东山最好的地方。
  香山寺虽然不属于龙门石窟景区,但和龙门石窟天然一体。
  我参观完了龙门石窟,心中有说不出来的感慨,我想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雕刻技艺真是太伟大了。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600字(16)

龙门石窟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龙门石窟,感谢您的阅读!

  洛阳作为九朝古都,是一个具有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
  洛阳最著名的八大景观有龙门石窟,马寺钟声、金谷春晴、邙山远眺、天津晓月、洛浦秋风、平泉春游和铜驼暮雨等。龙门,古称伊阙,隋唐以后始称“龙门”。这里两山夹峙,形若门阙,伊水流经其中,宛如一条长龙穿门而过。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山上翠柏成林,郁郁葱葱,山下伊水清清,碧波荡漾,始开于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石刻艺术宝库就坐落如此,2000年龙门石窟还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历经400多年的历史,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是唐代的佳作,据佛经上说,卢舍那是“光明遍照”之意。石窟中最小的雕像虽只有两厘米,却也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卢舍那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润和谐,安祥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
  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容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的宝藏。
  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广泛使用。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龙门石窟还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它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
  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我们不得不赞叹古人的聪明才智和精湛工艺,作为一名洛阳人,我们也为洛阳的悠悠历史和名胜古迹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热门标签: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600字1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600字16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