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汉语词语交流:Perfume(电音香水)演唱的歌曲,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史纪念馆参观感悟及心得交流发言9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党史纪念馆参观感悟及心得交流发言9篇
【篇一】党史纪念馆参观感悟及心得交流发言
平津战役纪念馆参观感想
4月7日,在政治理论教研室德与法课老师的组织与领导下,我队全体学员参观了位于天津市红桥区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作为一名军校大学生,在接受了这次爱国之一教育后,感受颇深。
吃过午饭还未来得及休息,我们就怀着迫切的心情向平津战役纪念馆出发。刚下车就看到了大门两边的巨大浮雕。在阴霾的天空的衬托下,这些反映平津战役经过的浮雕显得更加庄严肃穆。抬头望去,纪念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尖刀”屹然伫立在广场中央,直指云霄,透着抵挡不住的大气;聂荣臻元帅亲自题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七个金色的大字,更是为纪念馆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在参观期间,我们怀着崇敬肃穆的心情,跟随者讲解员的脚步,缓步于各个展厅。平津战役纪念馆是1994年为了纪念平津战役而建造的,已成为天津市主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陈列十分丰富,分为战役决策、战役实施、人民支前、伟大胜利、英烈业绩等6个展厅,通过大量的文物、照片和各种现代化展示手段,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平津战役的全过程。听着讲解员的生动讲解,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亲身与硝烟滚滚,炮火连天的战场。我看到解放军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奋力向前冲,看到最可爱的人民积极踊跃地为前线运送物资,看到血染的红旗依然在最前方飘扬;我听到隆隆的炮声震天动地,听到不屈的战士们的愤怒叫喊,听到胜利的号角清晰嘹亮……从1948年11月29 日到1949年1月31日历时64天,中国人民解放军以3.9万人伤亡为代价,消灭即改编国民革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52.1万人,控制了北平、天津及华北大片地区,将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从胜利推向了更大的胜利!讲解员的解说早已结束,而我依然沉浸在那壮烈的战争场面中。回校的路上,我还意犹未尽,思绪万千。
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全中国的解放,我们的革命先驱以不畏牺牲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毅力,奋力拼搏,顽强作战,每一寸土地都留有他们的足迹,每一片山河都洒下他们的鲜血。而如今,新中国已傲然挺立在世界东方,人民生活幸福安逸,我们伟大的祖国取得辉煌成就,其代价何止是一场平津战役,又何止是3.9万人的伤亡。那是我们无数的革命先烈,是他们,用鲜血染红了新中国的国旗,是他们,用生命筑起了新中国的长城!
现如今,我们的祖国早已和平,华夏儿女幸福安康,沉睡了多年的东方巨龙正在蓬勃生长。然而面对国内外各种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国军人保卫国家安全的重任从未停歇。作为军校大学生,我们担负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上的责任更是沉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挑起保卫如此来之不易的国家安全的重任呢?
短暂而深刻的参观使我清晰地认识到,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用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点滴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热爱所学专业,做多元化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才是一名军人努力与奋斗的正确目标和方向,更是一名当代大学生将满腔热血报效给党,报效给国家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向前!
【篇二】党史纪念馆参观感悟及心得交流发言
通过这次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的活动,我们有很多的感悟。
首先,参观纪念馆、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地方是我们学习中国历史最直观最深刻的方式,这次参观林则徐纪念馆,学习到了比课本更详细的中国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历史现状以及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看到那一幅幅中国人民被鸦片毒害的照片,上至官吏,下至士兵百姓,无不在吸食鸦片中慢性自杀,感受到了鸦片给社会带来的种种恶性后果,中国大量白银外流,经济发展缓慢,国民消沉堕落,社会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等等。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林则徐不怕困难,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上书皇帝,虎门销烟,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也通过陈列在林则徐纪念馆的物品中得到了升华
其次,林则徐的爱国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唤起我们内心的爱国意识,学习历史就是以史为鉴,并从中发现并传承其伟大的精神。参观林则徐纪念馆,从中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这次活动,也是很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我们在参观的时候,对当时的祖国百般无奈、对祖国被列强欺凌而感到愤慨、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而欢呼,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那是因为我们有颗强烈的赤热的爱国之心。回顾历史,每当民族危机的时刻,爱国主义精神就会召唤人们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救亡图存。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仅仅爱国还是不够的,还要爱人民。林则徐的确是一位心系苍生安危的好官。不是吗?无论是从他的眼神中,还是眉梢下,都泛着忧民的情思。在他为国为民、奔波劳碌的一生中,他也曾感到艰难,不是体力,而是精神,而是身心。当他被调离到新疆的时候,为解决人们饮水问题,多次奔波劳碌实地考察,最后发明了坎儿井,至今仍在沿用。
最后,参观林则徐纪念馆,感触很深的是禁毒展示厅,那里面展示的是现在社会吸毒者吸食的毒品,这些毒品的危害性远远高于鸦片。禁毒厅里那一幅幅真实的例子,真实的照片,直观的展示了毒品对我们生活的危害,毒品直接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犯罪,也会毒害自己的身体,据国外有关部门统计,吸毒者多数短命,一般寿命不超过四十岁。吸毒不仅对人体与身心有一定的危害作用,还带给社会与家庭不少的伤痛。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毒者,家便不成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并且对社会生产力有巨大的破坏性,还扰乱社会治安,带给人们巨大的威胁,毒品活动造成环境恶化,并逐年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毒品带给人类的只会是毁灭。旧中国,我们曾受鸦片的泛滥,而被称为“东亚病夫”,使民穷财尽、国势险危。吸毒于国、于民、于己有百害而无一利!毒品摧毁的不但是人的肉体,也是人的意志。“远离毒品,关爱未来”,对每一个人而言,这决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无论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有些路,永远不能走;有的错,永远都不能犯!
我们载着满满的收获离开了林则徐纪念馆,收获的绝对不仅仅是上述的东西,还有团队精神,还有浓厚的友谊!
【篇三】党史纪念馆参观感悟及心得交流发言
918纪念馆参观感想
沈阳市实验学校四年六班 刘一鸣
2009年8月15日,我有幸参观了沈阳九一八纪念馆。918念馆位于沈阳柳条湖立交桥西北,博物馆主体本身就是一座历史纪念建筑物,它以残历碑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60年前的8月15日,是一个令所有中国人欢欣鼓舞、倍感自豪的日子,因为,正是在这一天,日本宣布了无条件投降。这是近代10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在这场与日本侵略者展开的殊死搏斗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巨大的民族觉醒,体现出了空前的民族团结,他们万众一心,前仆后继,终于彻底打败了侵略者。
刚踏进纪念馆,眼前是无尽的死寂与黑暗,远远的,一簇鲜红的篝火在跳动。我小心翼翼地走向那堆篝火,心情似乎立即被带到了69年前。东北抗联战士在白桦林中的场景很美,夜空,白桦林,抗联战士,确有身临其境之感。
展馆里有很多蜡象,第一次看到栩栩如生的蜡象人物,有点惊讶,形象生动地把当时情况展现出来。记得最清楚的是赵一曼,她被关在铁窗后面,风吹动着她的头发,她目光坚定地望着窗外,看着她写给幼儿的遗言,我深深地被感动了。赵一曼是为国牺牲的,她以自己的行动教育幼儿,希望他尽快长大,报效祖国,多么伟大的母亲啊!
我觉得作对一名新时期的儿童,要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弘扬爱国精神,铭记历史,才能面向未来。对中国人民来说,记住那段悲壮的历史,弘扬那种伟大精神,就是要更加珍惜今天。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更艰巨,情况更复杂,但是,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要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都要一心一意地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不动摇。
【篇四】党史纪念馆参观感悟及心得交流发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红色之旅——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
学 院 材料与冶金学院
班 级 冶金1206
任课教师 曹洪涛
姓 名 李志刚
学 号 20122021
2014年 10 月 8 日
红色之旅——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
1. 社会实践选题的目的及意义1.1社会实践选题的目地
学习革命先烈不怕牺牲、奋勇卫国的精神,实地瞻仰革命先烈英勇风姿,就地考察辽沈战役地历史意义。
1.2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能够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更好的认识到党的革命力量。
2.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2.1社会实践的具体安排
8月5号从学校坐火车到锦州,在火车站住一晚。8月6号到辽沈战役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2.2社会实践的内容
辽沈战役纪念馆简介
辽沈战役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1978年10月叶剑英题写馆名。新馆于1988年10月31日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新馆坐落在锦州火车站东侧铁路桥的北面。开馆14年后,2002年底闭馆开始改陈改造,2004年11月2日改陈改造工程胜利竣工并重新开馆。
辽沈战役纪念馆馆区占地18万平方米,园区内松柏挺秀,绿草如茵,环境幽雅而肃穆。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将门、塔、馆主体建筑联成一体,使游人产生逆岁月而上的感觉和纪念性历史情境。其间的纪念馆、纪念塔、烈士名录碑、雕像碑、书法碑、大型组雕、胜利之门及纪念性装饰物,构成一组完整的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建筑群体,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加引人入胜。
辽沈战役纪念馆主体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馆内设有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陈列内容全面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的历史,突出展示了辽沈战役的胜利进程,揭示了战役胜利的诸多因素及伟大意义。其中《攻克锦州》全景画馆为国内首创,被称之为“中国第一馆”。全景画馆采用绘画、雕塑、灯光、音响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宏大战争场景,是中国博物馆和美术史上的开山之作。
辽沈战役纪念馆是历史的丰碑,是人民的怀念。馆藏丰富的文物和史料,成为辽沈战役研究和展示中心。革命纪念性建筑与现代园林融为一体,成为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军事文化旅游的胜地。
军碑朱瑞将军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1948年在辽沈战役攻打义县战斗中牺牲,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最高将领。
朱瑞将军雕像建于1991年11月2日,座落在辽沈战役纪念塔西侧60米处,占地面积95平方米。由鲁迅美术学院贺中令教授设计。通体由花岗岩建造,长8.4米、高3.6米、宽2.1米。炮车式的纪念碑正面镶嵌着2.4米高的朱瑞将军高浮雕头像。头像下方镌刻着伍修权同志题写的“朱瑞将军”四个金字。碑体背面铭刻着朱瑞将军生平简介。 三层踏步的石台阶基座,将炮车碑托起,雄伟地象征着将军指挥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压倒敌人的气势。将军头像背景大面积窟窿凿痕,内涵将军殉职的意蕴。
梁士英墓、张士毅墓在辽沈战役纪念塔东侧60米处有两座相并列的陵墓,在西侧的是梁士英墓、在东侧的是张士毅墓。梁士英、张士毅是在辽沈战役中牺牲的两位著名烈士。两位烈士墓的建筑形式完全相同,为花岗岩结构,长3.2米、宽2.4米、高0.7米。北立墓碑,记述烈士生平及贡献。墓地呈扇形,周围环以苍松。梁士英墓为衣冠冢,张士毅墓为尸骨墓。
胜利之门胜利之门是由三个单体建筑组成,占地东西长77米,南北宽42米,前面两个单体建筑,东面高11米,西面高9米,北面单体建筑最高16米,三个单体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前面两个单体建筑都有一个斜度,从远处看是一个英文字母“ V ”,是胜利的象征,同时又像张开的手臂,敞开胸襟迎接来自国内外的游客 。由两个建筑主体单块形成的门,透视出辽沈战役纪念馆深远壮观的背景 。胜利之门是一组城市雕塑,是一组展厅,是一组意义深远的门,它可以和“凯旋门”相提并论 。
内容
2014年8月6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一次参观了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个由青铜雕制的战士塑像,一手向前挥,一手拿着枪,这座战士纪念塔高达6米高,塔下104个台阶代表着辽沈战役大决战时52个日日夜夜。走进大厅内,我看到了1948年10月14日总攻的场面,参加辽沈战役的将军和战士一样作战,在冬季零下40度作战。决战中人民解放军两天歼灭国民党10万大军。东北人民积极支援前线,送亲人参军。一位老妈妈李玉今,送走四位亲人参军,四位亲人都在战场上牺牲了,老妈妈又送走两个儿子参军,先后送走6个亲人,真是一位伟大母亲。在英烈馆一位解说员还给我们讲述了5位将军牺牲的情况,他们是朱瑞、杨子荣、梁士英、张德新,还有一位女将军,牺牲时才19岁。在整个3年的战争中,无论战士还是将军都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巨大代价,人民解放军共牺牲5万余人,而人民解放军共歼敌近50余万。在参观中我看到了一幅全景画《攻克锦州》,周长122米,高16米,面积1968平方米,画布重达4吨,所再现的是1948年10月人民解放军25万大军攻克锦州宏伟全景。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历经战争的长期考验和锻炼,人民解放军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纪律和坚强的战斗力,他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充分体现了高度的革命热忱和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我的内心受到深深感染,被他们的精神深深感动。
3实践感悟一件件纪念品,简朴甚至是破旧,可就是像有巨大的吸引力,让人止步不前,因为那倾注着烈士们的所有心血,代表着烈士们的荣誉,谱写着奋勇杀敌的乐章。每走到一个纪念品的旁边,我都会认真观看好久,想要亲手触摸,甚至会想占为己有,爱国之情油然而起,为往日的蹉跎和抱怨倍感惭愧,因为现在的我们是幸福的,我们的幸福是先烈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所以我们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 模拟战场,形象逼真,参观的人如同真正的置身在硝烟弥漫的战场,看着战士们浴血奋战,英勇无敌,那大无畏的精神令人钦佩;看着牺牲的战士的尸骸,遍山遍野,形状各异,惨不忍睹,我的心为之一紧,中华的英雄,百姓的好儿女,我们为你们感到骄傲!看着倒塌的房屋,看着整个城市战火连天,杀气腾腾,仿佛听到冲锋号的声音、前进的呐喊声、受伤战士的呻吟声、百姓的声声叹息,仿佛嗅到空气中硝烟味、血腥味,又怎一惊心动魄述说的清楚?可是最令我震惊是那样的一幕,两个服装不同的中国人在一起分外眼红的厮杀,我没有了任何感慨与赞美,仅剩下阵阵颤抖。他和他,都是炎黄子孙,有着相同的血脉,家中都有翘首望儿活着归来的白发苍苍的老人,都有望夫早归的妻子,都有期待父爱的孩子,可是因为政权的归属,他们成为了敌人,我真的想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现在我们过着用鲜血换来的仓廪实的和平生活,那是怎样的来之不易?可祥云下生活的一部分人不懂得珍惜,开始了思考,思考自己的利益;思考天下和平、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快速发展,我也要分一羹。也许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会有利益、权力的纷争,所以日子过得舒服,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些人又一次将我们是炎黄子孙的后代远远的抛在脑外,只想到了独立,只想到的权力的独立,可悲,可悲,他们的可悲,百姓的无奈。奈何,奈何! 有了新思考的人们,请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冲昏了头脑,请你睁开蒙闭的双眼,张开堵塞的双耳,看看华夏儿女的所想,听听华夏儿女的心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特别是青少年,吃好的,穿好的,各方面都享受现代化,无忧无虑过着现代化生活。就这样,还有一些人不满足,不知足,不好好工作,总是把享受放在第一,不讲奉献,集体观念不强,个人利益放在第一,忘记了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必须永远记住“珍惜”二字,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一切是由无数中华民族先烈换来的,我们每一个人要努力工作,把国家建设的更强大,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过去。
这次参观使我深受教育,我必须加倍努力学习,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党员,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篇五】党史纪念馆参观感悟及心得交流发言
光荣的历史,伟大的成就
“红色之路”,穿越时空,再现激情燃烧的岁月。7月26日,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观了哈尔滨市党史纪念馆。跟随讲解员详解党史纪念馆的五大主题。走进党史纪念馆。
主题一,以“红色之路”为主题,入馆处一条镶嵌有六个金光闪闪年代标志的历史之路,全方位展示了哈尔滨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画卷。
主题二,以“红色枢纽”为主题,一帧大幅地图前,多条由中国通往苏俄的“红色之路”在哈尔滨汇聚,哈尔滨成为当时的“红色枢纽”。
主题三,以“左翼文化,东北作家群”为主题,哈尔滨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的左翼文化运动,在东北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写下光辉的一页。
主题四,以“最早解放的大城市”为主题,在饱尝14年日寇铁蹄践踏和国民党腐败统治之后,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被誉为共和国长子。
主题五,以哈尔滨的“一五”辉煌为主题,一面巨幅玻璃造型墙引人注目。造型墙展示出在火红的上世纪50年代,哈尔滨经济、社会各方面铸就的辉煌。
看完展览,大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光荣的历史,伟大的成就!
通过党史教育,党员干部深切感受到,以党的优良传统激励人、以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以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做好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全体干部职工立足岗位,以实际行动推动物流园区科学发展,我们为是一名党员而自豪,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篇六】党史纪念馆参观感悟及心得交流发言
通过这次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的活动,我们有很多的感悟。
首先,参观纪念馆、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地方是我们学习中国历史最直观最深刻的方式,这次参观林则徐纪念馆,学习到了比课本更详细的中国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历史现状以及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看到那一幅幅中国人民被鸦片毒害的照片,上至官吏,下至士兵百姓,无不在吸食鸦片中慢性自杀,感受到了鸦片给社会带来的种种恶性后果,中国大量白银外流,经济发展缓慢,国民消沉堕落,社会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等等。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林则徐不怕困难,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上书皇帝,虎门销烟,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也通过陈列在林则徐纪念馆的物品中得到了升华
其次,林则徐的爱国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唤起我们内心的爱国意识,学习历史就是以史为鉴,并从中发现并传承其伟大的精神。参观林则徐纪念馆,从中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这次活动,也是很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我们在参观的时候,对当时的祖国百般无奈、对祖国被列强欺凌而感到愤慨、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而欢呼,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那是因为我们有颗强烈的赤热的爱国之心。回顾历史,每当民族危机的时刻,爱国主义精神就会召唤人们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救亡图存。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仅仅爱国还是不够的,还要爱人民。林则徐的确是一位心系苍生安危的好官。不是吗?无论是从他的眼神中,还是眉梢下,都泛着忧民的情思。在他为国为民、奔波劳碌的一生中,他也曾感到艰难,不是体力,而是精神,而是身心。当他被调离到新疆的时候,为解决人们饮水问题,多次奔波劳碌实地考察,最后发明了坎儿井,至今仍在沿用。
最后,参观林则徐纪念馆,感触很深的是禁毒展示厅,那里面展示的是现在社会吸毒者吸食的毒品,这些毒品的危害性远远高于鸦片。禁毒厅里那一幅幅真实的例子,真实的照片,直观的展示了毒品对我们生活的危害,毒品直接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犯罪,也会毒害自己的身体,据国外有关部门统计,吸毒者多数短命,一般寿命不超过四十岁。吸毒不仅对人体与身心有一定的危害作用,还带给社会与家庭不少的伤痛。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毒者,家便不成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并且对社会生产力有巨大的破坏性,还扰乱社会治安,带给人们巨大的威胁,毒品活动造成环境恶化,并逐年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毒品带给人类的只会是毁灭。旧中国,我们曾受鸦片的泛滥,而被称为“东亚病夫”,使民穷财尽、国势险危。吸毒于国、于民、于己有百害而无一利!毒品摧毁的不但是人的肉体,也是人的意志。“远离毒品,关爱未来”,对每一个人而言,这决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无论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有些路,永远不能走;有的错,永远都不能犯!
我们载着满满的收获离开了林则徐纪念馆,收获的绝对不仅仅是上述的东西,还有团队精神,还有浓厚的友谊!
【篇七】党史纪念馆参观感悟及心得交流发言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的感悟
通过这次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的活动,我们有很多的感悟。
首先,参观纪念馆、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地方是我们学习中国历史最直观最深刻的方式,这次参观林则徐纪念馆,学习到了比课本更详细的中国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历史现状以及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看到那一幅幅中国人民被鸦片毒害的照片,上至官吏,下至士兵百姓,无不在吸食鸦片中慢性自杀,感受到了鸦片给社会带来的种种恶性后果,中国大量白银外流,经济发展缓慢,国民消沉堕落,社会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等等。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林则徐不怕困难,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上书皇帝,虎门销烟,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也通过陈列在林则徐纪念馆的物品中得到了升华
其次,林则徐的爱国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唤起我们内心的爱国意识,学习历史就是以史为鉴,并从中发现并传承其伟大的精神。参观林则徐纪念馆,从中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这次活动,也是很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我们在参观的时候,对当时的祖国百般无奈、对祖国被列强欺凌而感到愤慨、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而欢呼,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那是因为我们有颗强烈的赤热的爱国之心。回顾历史,每当民族危机的时刻,爱国主义精神就会召唤人们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救亡图存。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仅仅爱国还是不够的,还要爱人民。林则徐的确是一位心系苍生安危的好官。不是吗?无论是从他的眼神中,还是眉梢下,都泛着忧民的情思。在他为国为民、奔波劳碌的一生中,他也曾感到艰难,不是体力,而是精神,而是身心。当他被调离到新疆的时候,为解决人们饮水问题,多次奔波劳碌实地考察,最后发明了坎儿井,至今仍在沿用。
最后,参观林则徐纪念馆,感触很深的是禁毒展示厅,那里面展示的是现在社会吸毒者吸食的毒品,这些毒品的危害性远远高于鸦片。禁毒厅里那一幅幅真实的例子,真实的照片,直观的展示了毒品对我们生活的危害,毒品直接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犯罪,也会毒害自己的身体,据国外有关部门统计,吸毒者多数短命,一般寿命不超过四十岁。吸毒不仅对人体与身心有一定的危害作用,还带给社会与家庭不少的伤痛。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毒者,家便不成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并且对社会生产力有巨大的破坏性,还扰乱社会治安,带给人们巨大的威胁,毒品活动造成环境恶化,并逐年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毒品带给人类的只会是毁灭。旧中国,我们曾受鸦片的泛滥,而被称为“东亚病夫”,使民穷财尽、国势险危。吸毒于国、于民、于己有百害而无一利!毒品摧毁的不但是人的肉体,也是人的意志。“远离毒品,关爱未来”,对每一个人而言,这决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无论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有些路,永远不能走;有的错,永远都不能犯!
我们载着满满的收获离开了林则徐纪念馆,收获的绝对不仅仅是上述的东西,还有团队精神,还有浓厚的友谊!
【篇八】党史纪念馆参观感悟及心得交流发言
关向应纪念馆参观感受
10月份学校组织去参观了位于金州的关向应纪念馆。包括关向应故居,纪念馆和录像厅三部分,通过大量实物,照片向我们展示了一位革命家光辉而短暂的一生。参观关向应纪念馆使我深受感动。关向应同志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一生担任过党和军队许多重要领导职务, 在中国革命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关向应同志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毛泽东主席痛惜题词:“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关向应出生于 1902 年,在不久的日俄战争后,家乡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从小就看到家乡父老饱受战祸滋扰和侵略者凌辱的情景, 心中十分愤懑。日本侵略者强行实施的奴化教育尤其使他痛恨。因此从小就激发起反帝情绪,"做一个中国人,就要有骨气!""非把日 本帝国主义打走不可!" 1924 年 3 月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大连市的第一批共青团员.1925 年 1 月, 转为中国共产党员.他曾历任共青团济南,青岛和山东省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团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等职务,曾参与领导青年运动,组建各地团组织和团中央的各个工作部门,先后在上海出版《列宁青年》,《少年先锋》等青少年杂志,关向应为加强共青团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之后在白区工作, 领导工人罢工运动, 还曾经被捕入狱。 1932 年 1 月,关向应被调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与贺龙一起率部队转战不息,先后完成了对红二军团与根据地建设,艰苦的长征历程,晋绥解放区的创建,战斗足迹遍及洪湖,湘鄂川黔苏区及华北各地, 为革命的最后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由于长期繁重的秘密工作和异常险峻的 战争生活,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然而,即使在病榻上,关向应仍然十分关心政治,不停地思索着党和军队的大问题,直到临终仍想为党尽力。1946 年 7 月溘然长逝,年仅 44 岁。
关向应的一生虽然很短暂,但他是革命的一生,也是光辉的一生。在他的一生中始终坚守着一种信念,那就是对帝国主义的痛恨,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和对共产主义的执着,他坚信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当他还在大连公学堂读书时,就常在学校发的日文课本书眉上批写"中国","我是中国人","精忠报国"这样的字句,画一些丑化日本侵略者的漫画,抒发他对日本殖民者的仇恨。 在给叔叔的信中也表达了其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势与帝国主义斗争的决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爰本斯意,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牺牲家庭, 拚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相反抗。" 在以后的日子里,关向应也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怕形势严峻,不畏艰险,深入各地与敌周旋,以自己的言行来实践自己的诺言,同时,他还是个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不仅自己能够做到,而且擅长用政治思想来武装整个部队,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贺龙每次谈到部队的战斗经历, 尤其是在谈到指战员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的时候, 他从不忽视政治委员关向应的作用。 即使在病榻上,关向应也依然关心政治,不忘党和军队: "我在此临死弥留之际,谨向党的领袖,谨向党的七次代表大会,谨向全党同志紧握告别之手,切望全党同志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奋斗前进!全党全军应该像一个人一样, 紧密地团结在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中央周围, 相信我们的党和中国革命是一定 要得到最后胜利的." 用一生来坚守一个信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一个英雄的真实写照。 我们后辈人该怎样去记住,怎样去学习,怎样去工作才能不辜负那些为我们今天和平, 稳定的生活而牺牲的人们呢? 关向应同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也要将这种精神贯彻到我们的学习、工作中, 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在关向应同志的雕像前宣下了我入党的誓言:“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我心潮澎湃,我要向关向应同志那样为党、为人民奉献一生!
【篇九】党史纪念馆参观感悟及心得交流发言
淮海战役纪念馆参观感悟
(姜蕤)
2016年6月18日,碧空环抱,朗日高悬,在4个半小时的车程后,我来到了淮海战役纪念馆。当我漫步于纪念区林间的荫荫小径,仰望于纪念塔身遒劲有力的题字,凝眸于淮海战役的五位领导的雕像,回忆着那一段沧桑而峥嵘的历史,心头油然而生一种厚重而深沉的敬仰和感慨。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的胜利而伟大的中国革命!
我们住建系统党员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下庄严重温了入党誓词。淮海战役纪念塔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在徐州兴建的,以此纪念这一伟大的战役。塔高38.15m,面向朝阳,巍然耸立。塔身正面,镶嵌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照耀下相交的两支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塔座正面镌刻着碑文,两侧为大型浮雕,右侧是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左侧是人民奋勇支前的壮丽情景。塔下角亭环抱的围廊里,镌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及三万多名烈士名录。而这不仅是光荣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后人的丰碑。
瞻仰了巍然矗立的纪念塔,我又来到了淮海战役纪念馆。纪念馆的陈列厅分为四个体块,分为序厅、战前形势、战役实施、战役胜利、人民支前、缅怀先烈、全景画馆七大部分。展厅内共展出珍贵的文物、照片、艺术品和制作品近3000件,生动展示了淮海战役胜利的进程,揭示了战役胜利的诸多因素及伟大意义。室内陈列根据淮海战役战例设15个战争场景,结合板面、文物说明,以现代化手段再现当年战争场景。其中,全景画馆特色鲜明,直径50米的全景画馆位于中央,形成新馆的中心。展出的《淮海战役全景画》以淮海战役三大战场为背景,配以音响、灯光等特技,描绘了气势恢弘的战争画卷,从而使纪念馆的陈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当我走出这凝聚了上个时代沧桑和一代人回忆的纪念塔时,我再次转身,深深凝望那高耸而又坚挺的塔身。历史只属于昨天,都过去了,而时代的精神,先烈的鲜血却经久不散。淮海战役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一代人的前仆后继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一定要要继续发扬老一代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必须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倾听实践的呼声,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历史永远地过去了,但历史也永恒地存在着,它联结着过去和未来,在当代人的血脉中流淌。无法忘记的是血与火交织的滚烫日子,记忆中永存的是生与死碰撞的闪光瞬间。也许时代在变,但我们的价值观和评价观不能变。今天在先烈们面前,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珍惜这幸福的生活,烈士们的高风亮节,激励着我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中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