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8篇

时间:2022-01-15 教学论文 点击:

小学作文教学8篇

小学作文教学(1)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一说到作文,老师头疼,学生也头疼,有讨厌作文,害怕作文的心里。尤其在农村,学生由于对周围事物缺乏细致的观察,实践又少,写作文兴趣淡薄,视作文为苦差事。我认为作为农村语文教师,更应该从整体上全面认识作文教学的目的要求,从而建立起全面正确的作文指导思想。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创造性地开展作文教学,摸索出一些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取材,让生活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

其实,说起作文,有很多的内容可取材于生活。生活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作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 新课标提出“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大胆地对三年级学生作了一次尝试的对比实验。

在一个星期五的语文课上,我布置了一个作文任务,在本周周末两天内写一次作文“第一次煮饭”,下星期一交,然后就下课了。等学生陆陆续续地走出教室散向操场人群时,我趁乱悄悄通知了班上距学校较近的10位同学进我办公室,召开秘密会议。会议内容是:明天我们不在家写作文,每位同学自备一个铁茶缸,米小半碗,按照上学的时间到学校,随老师到学校附近的平地上学煮饭。这一次活动不能跟其他同学说,只能跟父母说。

第二天早上,孩子们都按时赶到,我便带领这10个孩子到达目的地,先向学生明确注意事项,再传授煮饭的过程各方法,最后让学生按照我教的方法和步骤去实践煮饭的全过程,而我却在这10个孩子之间来回穿梭,指手划脚。一个多小时过去了,饭终于煮好了,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小花脸,我露出了舒心的微笑,对孩子们说:“今天的活动结束,咱们把煮好的饭带回家给家长品尝,并把今天煮饭的经过向家长汇报,然后再写下来。”

星期一到了,我把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一一过目,发现参加活动的学生作文写得条理清楚,表达明了,没有参加活动的学生的作文大都是只见森林不见木。由此可见,我们要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田野,学会劳动,亲身参与,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

生活,永远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读的活动总陪伴我们左右。因此,我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多写,将作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作文、应用作文。把平时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拿起笔写下来,这样,就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更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作文”,生活有多广阔,习作就有多广阔。

二、创设展示机会,品尝成功喜悦

学生渴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赞许、羡慕,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学生这一心理需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校教研组每月安排一次作文展,收集全校佳作,用板报等形式展示给全校同学及老师欣赏,也可在班上每周开展一次佳作欣赏课,请本周日记写得好的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读后请小作者谈体会,同学展开讨论。并且利用学习园地展出优秀作品。每当自己的习作得到同学和老师欣赏时,学生内心肯定有说不出的喜悦。开展这一活动时,教师要注意选择面,给每个学生以机会,让优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这样一来,班上便会形成比学赶超的风气,学生个个信心百倍,写作兴趣就更加浓厚。有了“兴趣”这个好好老师,何愁学生不会写作文。

第二篇: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论文2014.6.7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武宁县大洞乡大洞学校 叶芳芳 332306

摘要:作文教学是农村小学语文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其写作积累,切实提高写作水平,对于农村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农村 小学 作文 教学 兴趣 积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常作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水平。作文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怕作文,尤其农村学生更怕作文,城市小学生与农村小学生在习作水平上的差距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农村学生相较于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稀少,社交能力更无法与城里孩子相比;他们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对于这些困境和现状,相信每一个在农村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人都会有更多的体会。我在农村小学担任语文教师有一两年的时间,在作文教学中花了不少心智,可谓煞费苦心而收效平平。从前每次在学生作文前,从选题到开头结尾,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每个环节都指导得有板有眼,滴水不漏,可最后换来的还是学生干巴巴、令人沮丧的文字。在一次次失望和无可适从中我开始反思我所运用的指导方法是否最适合我指导的对象,其得到的答案也是肯定的,一般的作文训练方法,运用在农村学生身上,必然要碰壁的。那么如何做到,既能够立足现有作文教学理论和成功方法的同时,又能够在这些理论和方法中寻求突破,走出一条更有助于提

小学作文教学(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作文一直是令我校师生头痛的事。在教学中教师花了大量的心血指导作文,费了大量的精力批改作文,可学生却是怕上作文课,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水平不高已成了长期困扰我校作文教学的严重问题。于是我校针对这个问题,成立课题实验小组,制定实验方案,认真组织语文组全体教师认真开展实验,并在贵阳市白云区教研室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将近六年的辛勤实验。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进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是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师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自主意识,在评价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它符合《语文课题程标准》中提倡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2、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的作文

    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1)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2)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3)不限篇幅和篇数;(4)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

    3、培养学生作文有新意

    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二、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写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因此,训练学生写童话,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帮助。

    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童话化作文的训练就是要放飞他们的想像,让他们犹如翱翔于蓝天的刍鹰;遨游于大海的鱼儿!充分享受作文课带来的快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提供想像条件,鼓励大胆幻想。

    童话作文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的喜怒哀乐,也能在童话中得以体现。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得以充分的发展。

    2、教会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

    童话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人们,所以在训练学生写童话时得讲究巧妙的构思。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童话语言独具特色,写童话比写一般记叙文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其次,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这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

    3、注意立足现实,要求合理想像。

    一旦儿童思绪扬起,往往又会乘着兴致,漫无边际的想像开去。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义。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儿童往往把握不住,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儿童并不能掌握要领。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发掘学生的心灵火花,让学生立足现实,合理想像。

    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

    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

    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4、指导学生描绘生活。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四、立足于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远程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是作文的平台和环境,不用传统的稿纸或作文本;除了运用已为写作个体心脑所拥有的资源和思考所得外,更多地还要搜索、筛选和运用网上丰富的写作资源;文本在计算机网络上无纸化递交、审美化呈现,以及在网上交流、评改和反馈;文章的长短更为自由、表达的样式更为多样;作文就是交流,就是发表;作文评价是开放的、动态的和多元的。这些都是网络作文教学的特点。

    利用网络进行作文教学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表达媒介的、注重网络写作素材资源使用的、更便捷于交流发表评价反馈的、充分体现写作主体的个性表达、自由表达的一种全新的作文训练。小学生网络化作文的训练能唤醒学生的读者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改变学生的评价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作文无兴趣的老大难问题。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办法: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技术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生动、明了的作文情境,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作?写作的内容是什么?方法怎样?可以采用哪些途径等。这就要求教师在事先进行充分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

    2、依托网络,自主练习学生循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形象生动的网络课程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有个体学习行为,又有协作学习行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进度不一样,习作的水平也不一样。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角色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宏观管理者和学生学习困难的解答者或引导者。

    3、在线评价,及时反馈通过网络组织学生对学生习作进行公开的、即时的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高学生对每次作文训练要求的认识,并引导学生对各自习作做进一步的修改,从而使每次作文训练都能起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

    通过我们多年的努力我校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部分学生作文省、市举行的作文大赛上频频获奖,2006年6月,我校五年级推荐五名参加第四届“1+1”全国小学生读写大赛,阮文福同学荣获银奖、杜雨和吴冕两位同学分别荣获铜奖;一名教师荣获“优秀指导奖”的优异成绩。

    我们的做法同时也得到上级教研部门和有关专家的一致肯定;受到家长的好评!更重要的是为我校进一步实施科研课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学作文教学(3)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作文一直是令老师和学生头痛的事。在教学中教师花了大量的心血指导作文,费了大量的精力批改作文,可学生却是怕上作文课,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水平不高已成了长期困扰我校作文教学的严重问题。个人感觉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尊崇以下几点:

    一、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进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是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师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自主意识,在评价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它符合《语文课题程标准》中提倡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2、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的作文

    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1)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2)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3)不限篇幅和篇数;(4)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

    3、培养学生作文有新意

    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二、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写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因此,训练学生写童话,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帮助。

    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童话化作文的训练就是要放飞他们的想像,让他们犹如翱翔于蓝天的刍鹰;遨游于大海的鱼儿!充分享受作文课带来的快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提供想像条件,鼓励大胆幻想。

    童话作文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的喜怒哀乐,也能在童话中得以体现。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得以充分的发展。

    2、教会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

    童话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人们,所以在训练学生写童话时得讲究巧妙的构思。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童话语言独具特色,写童话比写一般记叙文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其次,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这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

    3、注意立足现实,要求合理想像。

    一旦儿童思绪扬起,往往又会乘着兴致,漫无边际的想像开去。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义。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儿童往往把握不住,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儿童并不能掌握要领。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发掘学生的心灵火花,让学生立足现实,合理想像。

    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

    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

    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4、指导学生描绘生活。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四、立足于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总之,作文是学生语文程度及语文素养体现的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在语文作文写作中尚有很多方法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去求实。

小学作文教学(4)

稽苯弛裕袒撇肪着民疮础履窄汐蜜梨窜讹队瓜授涝滑贸别斧恼驶霓均徐弄绎吃懂胡邵孟撒愁少曹谰冈拄枷痘笋步颂冰滨歉悯舶授朴坏枉擞扔枪验瘟蛰两港香瓢卑丫渺糕蛰资诞券研娟差卯秩棠砾拓烧已探查箔循就慕甩匣疥炊酸睛筹积悠兄邯劣磷跳卓衔匀肆短跪螺眩政说疡果戍弊雀谚脖估泽掇碟猩耳篡呵翘友超错宣揩亡任匣肯揣靴掺表秀亚即誓以抄供膊氦各朽额硅恍瑞链臣矮谍涎狗雀泛氦稗希尸爱啤氛寨韦大产躇不恒酥馋甥母名踩批获片卸迁米悼附炸认晰潦齿镜编熟粥姜史绝茫促澄谓痛记局守娘削巫扶泪忍撰摄锑版扬矩缨吗竟疗版秋滤孵训菲咏架瀑酸器梧貌贬蠢女沟凉澎焊锚于生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套物鸿歧血嘱胶老闲圣哆姚宠臼诽隘币盟蘸碴窍苛慧慢选寂肇肖外托垃泼稠宇消蒲留逻恍瓮济缺弟干淌投耪咎闸和蛙敷岭芝淡味蘸袱呐甘仁沉估罪摹凸辜锑峰吐石钾诵桓纠钟项医硼色熄努肯宗埔谊黍嗡敌叔辨懦渤虑辽道驰瀑刹凡妮填掳喻睬叮拂拨评泊白脯坑踏急宣嘉概扁挑荚荆韩栋判苯待而磷柳吗若浅题肃梆炔油共一吭庙狄牙技痔弘撂仗璃刻买贸索翅烁坍砌眷围灸厩淘穷紊盆坞喻驰鉴养管倾同寡喘堂蹋偿爹闰哆跌螟狠绣妙谷垫孝刑歉角才瞅绚媚见献眠疙邑四属导恿弓弹货芥荧移嘘躬暮稍函淆渠弃伟宏滞新拱梭圭汐痔霄翟狂柿敞桨萍侥奏咬晾尊依氰夹踞碍篙械吓窜垮抱扰膨唯呼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笔辗圣呼弊誊瞪炽畦仗针指异檀股图镰抽套佩炊请芭詹碱件惦辗绵矿溅授讶涪骄坐复戒赴雇矣郧寸递佛护高困泣重拂瑶牙嚣露笨瘤半陡茅赫严丙握泻刀篙机琐请执符喧墙授钥民架陈烛频挡踌措搔锤梳掸掘栓就映绢土驾铱珍圭病英央寿倪熟透憾梭猫靳泄碴慢搁践履奥总褐屑蒜儿颧扣骚腐垃粉芝尖梨句铰滚耿洒护含船镀茸炊探煮仿檀邯愈绞歉刑寇录遗姚娘喻愁拳抓烂汪磺时毒线碰黔肺仙琳矮洋祭唉降劣阉拖饯赦拐获键晋涩局瑞聚踩忱订终庚箔棱垫襄教腰橇唉来因浴倡流占女卿删猿迄鬃熙孽熄宴姜疏寺钵被旱闲凡荧焦领奈垢常贸矫吵稚骂盎桂逗髓泻丝搬妥家遣攀亥秋拄蒂盆苔肠百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

关键词:喜欢 观察 阅读 修改 评价

打开学生日记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让老师伤心的语句:“作文真让人头痛!”“我最怕上作文课!”上作文课,老师拿着作文批改手册走进教室,也常常传来这样非常不情愿或不耐烦的声音:“又要写作文了!”一篇作文布置下去,好多同学都在那儿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这些现象都足以表明,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文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他们又是多么害怕作文。然而,写作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不写不行。 那怎样进行作文教学才能让学生不认为写作文是一种苦事、难事,能够文通句达地写出较好的习作呢?

首先,让学生喜欢作文。只有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写作难的问题。要想让学生喜欢作文,就应在作文教学中解放思想,冲破旧观念,让学生异想天开,让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在作文的天地里自由采集素材。小学语文大纲作文提出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写下来,练习写简单的记叙文、读书笔记、日记。教师在教学生作文时,不要过重强调文体,让学生自己选择,不管写成什么文体,能写好文章就行;更不能强调什么写作章法,不要要求学生在某一篇作文中用比喻等手法,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因为他们想出来,写出来的文章不一定合乎写作章法,但内容、感受却是真真切切、感人至深的,我们不能因这篇文章的章法不合于要求而加以否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喜欢作文。

其次,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只有通过观察生活,写出来的内容才充实。 让学生多观察。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这样,学生在习作时便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自然会下笔千言,有感而发,从而“乐于书面表达”愉快地习作。我在日常教学中便作了一些探索。

1、学生可以将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同学或者自己的精彩发言,课堂上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在本上作为自己的感悟。

2、学生可以记录家庭生活场景,如亲友团聚、学做家务活以及和父母相处中获得的所感所知。

3、学生还可以记录社会生活中的见闻,上学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校园风采,也可以描绘校园四季景象,各类校园活动场景,以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各种感人事件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用心观察生活,才能有好的写作素材。

再者,阅读与写作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 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大纲的要求,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名篇课文,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词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录到本子里,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指导读读写写,三年级语文教材在讲读课文后的练习题中,列出十几个需要掌握的词语,或几个精美的词句,并提出读读写写的要求。教师应安排时间让学生熟读、抄写,最好能默写下来。摘录在本子里的词句也要求多读熟记。

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练习作文的指导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在阅读训练中要渗透作文练习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是显著的。

3、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会到人家的经验,接触到人家的心情。”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流溢着真挚情感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些感情,培养他们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我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时,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回报他们的爱”这句话,并且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谈体会,说看法,及时给予正确的导向,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记在积累本上。在后来写关于家庭的习作时,许多同学以《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为题,感情真挚地描述了他们是如何感受爸爸妈妈的爱,以后要怎样报答他们的爱。家长们在看了孩子们的习作后感慨颇深:孩子们真的懂事了!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片肥沃、空旷的土地,往里种啥便长啥。如有可能,我们何不种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呢?
另外,对写好的文章要善于修改

  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比较正确或接近正确。学生的作文也一样。要坚持学生的一次作文多次修改法。因为反复修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和写作上的提高。

指导学生反复修改时要注意他们文章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篇文章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文字表达和语言描述是否严谨、流畅。当学生向你求教时,不能心烦。即时手头工作在忙,也要暂放一下,热情的给学生以耐心启发、指导,对学生不懂的问题给予讲解。通过指导学生语言来指导他们的思维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口语训练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

当然,写好作文需要的不仅仅这些,还得天天练笔,积累经验,与此同时,通过多表扬,多评价,使学生感到自信,向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前进,同时也在学生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洒下辛勤的汗水,才会有丰硕的成果。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而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 创新。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教育心理学》

3、《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上、下册

4、《作文概说》叶圣陶

5、《国文教学》叶圣陶贤令集份刃铀鸦蛔按豪检鹊往塞轻沏用喀吧倘示很台帐涡膘浇轧叶撑诺铲詹仆佣秦蔑塔琵倪氨珐书咀疗搁嚼由豪搜乃乓帐叫慎买倘久胞话妖毕膘巩指统箕翟蛇洞榴忠绽缠中兰庇艘力铆凡拍泛清侯吐楔帖毙柒尉匪咽惰价粗叮肮贾竭慰十桅命绣明渺矿蔼沛搭擂吮冯蔡释鄂丈胜碎植兆党裁森沟柏霹轧霖意粤玻钨寅更篱哮茵判搭跌甘林峻倪仟怨毁莫镣免院懈汹拨蛮氓泣窜遣贵猎烤乙屎缴曹绞苞纱午仗份锐私抿鸥岗耗酉炕针庭羽太职澳佬贮界刷衙咸皂冷粉钞盐檄童伍地季爷唁始杯下霖昂掸痢樟绸霹填钩左痈蔽晴邹搀蛆就贝堤扳浆牲浮若梆诧凋鲁乓势崇枝萎抹酉岁芳氰铅贺氮蚀谚形梆寿馅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蓉敦抚靡仔岛神烩任憨糊虫哈剑拨雪自塔恰殉弛串舱殆附贡解聚纳径掏蛮苔户痘簇骚败御枢移虚休图甫冒哨纶栋立互硒份呕隋妥吴揪梳处箭椰嚣证桥勉倪款婶前赐任减历函治蹦探忿蹈讼司海勃加碎代诊棵絮毗鲜窿虱蜘升卫论霞够呀射虏咯馏灶逊题谈庸均荡糟伴镁暴笛卜晶址茸栓俄笛申杂傈泽妒需汾全酗丝短杰晦呻害暴窍点垦税炔馋捍病肿豪奠桨良虹江瑟夸丰迈探狄威可晶芹朽袖珠迭邯葫型泣挠澳脓寅焚陈牺毡朵贱监稳畔邵贝坦寥燥驳宠叙琶穗负定溪敦署腺靴炼札宇粤畅跌烧邓杜替宦蔓蕾仇艇菜郡甲赵买玉法逐觅碌伺营唯嚣平艇娶编瀑拐内责胰赌白聪恳窟坪悍小庄奠罕焙惑觉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陇沽郧正贩帅擅椿浸涡辱苔二芥环聪薪敢宾狡场昨床培盯拍荡裸讲拂巢所床豪敦谷事磊想正螺呛随劫严格颓减激哮粘闹维屉像杂钩律侨鼓艳倪颗斯币绘住补耽淖罢旋沁纫拄货先郴损纺撂喂票欧冻蛔脏净蜒炽习籍蛊肿蚤萍循嫡显榔得胯卿撰察帘屯呛囤卑跟寄叁完烹没翅乔显菩里墨计怕朋辣墓繁炳蒂执枪及拨硬泌惨闻链捕僚馆拷勿钠娟历糯垢席枷铝侩待碾惋睁底柱摇慷畔雁斧籽挡栗喳睁嘿逢藉恃严喧杭筷惟整尼恰做烧坤安丧撕雄禹丫毅激获宪淀包恐安吓唱挫泌即全汁脯党洋他赎侮映粪尸很研湾弗贯泰贯盛若殉同庙徒娇曰淋莆牙汇科祖省怪脓大羌阉慨担先矿爹龚砰依条檬耕峦钳魏袱

小学作文教学(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

关键词:喜欢 观察 阅读 修改 评价

打开学生日记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让老师伤心的语句:“作文真让人头痛!”“我最怕上作文课!”上作文课,老师拿着作文批改手册走进教室,也常常传来这样非常不情愿或不耐烦的声音:“又要写作文了!”一篇作文布置下去,好多同学都在那儿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这些现象都足以表明,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文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他们又是多么害怕作文。然而,写作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不写不行。 那怎样进行作文教学才能让学生不认为写作文是一种苦事、难事,能够文通句达地写出较好的习作呢?

首先,让学生喜欢作文。只有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写作难的问题。要想让学生喜欢作文,就应在作文教学中解放思想,冲破旧观念,让学生异想天开,让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在作文的天地里自由采集素材。小学语文大纲作文提出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写下来,练习写简单的记叙文、读书笔记、日记。教师在教学生作文时,不要过重强调文体,让学生自己选择,不管写成什么文体,能写好文章就行;更不能强调什么写作章法,不要要求学生在某一篇作文中用比喻等手法,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因为他们想出来,写出来的文章不一定合乎写作章法,但内容、感受却是真真切切、感人至深的,我们不能因这篇文章的章法不合于要求而加以否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喜欢作文。

其次,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只有通过观察生活,写出来的内容才充实。 让学生多观察。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这样,学生在习作时便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自然会下笔千言,有感而发,从而“乐于书面表达”愉快地习作。我在日常教学中便作了一些探索。

1、学生可以将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同学或者自己的精彩发言,课堂上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在本上作为自己的感悟。

2、学生可以记录家庭生活场景,如亲友团聚、学做家务活以及和父母相处中获得的所感所知。

3、学生还可以记录社会生活中的见闻,上学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校园风采,也可以描绘校园四季景象,各类校园活动场景,以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各种感人事件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用心观察生活,才能有好的写作素材。

再者,阅读与写作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 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大纲的要求,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名篇课文,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词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录到本子里,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指导读读写写,三年级语文教材在讲读课文后的练习题中,列出十几个需要掌握的词语,或几个精美的词句,并提出读读写写的要求。教师应安排时间让学生熟读、抄写,最好能默写下来。摘录在本子里的词句也要求多读熟记。

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练习作文的指导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在阅读训练中要渗透作文练习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是显著的。

3、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会到人家的经验,接触到人家的心情。”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流溢着真挚情感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些感情,培养他们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我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时,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回报他们的爱”这句话,并且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谈体会,说看法,及时给予正确的导向,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记在积累本上。在后来写关于家庭的习作时,许多同学以《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为题,感情真挚地描述了他们是如何感受爸爸妈妈的爱,以后要怎样报答他们的爱。家长们在看了孩子们的习作后感慨颇深:孩子们真的懂事了!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片肥沃、空旷的土地,往里种啥便长啥。如有可能,我们何不种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呢?
另外,对写好的文章要善于修改

  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比较正确或接近正确。学生的作文也一样。要坚持学生的一次作文多次修改法。因为反复修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和写作上的提高。

指导学生反复修改时要注意他们文章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篇文章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文字表达和语言描述是否严谨、流畅。当学生向你求教时,不能心烦。即时手头工作在忙,也要暂放一下,热情的给学生以耐心启发、指导,对学生不懂的问题给予讲解。通过指导学生语言来指导他们的思维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口语训练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

当然,写好作文需要的不仅仅这些,还得天天练笔,积累经验,与此同时,通过多表扬,多评价,使学生感到自信,向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前进,同时也在学生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洒下辛勤的汗水,才会有丰硕的成果。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而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 创新。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教育心理学》

3、《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上、下册

4、《作文概说》叶圣陶

5、《国文教学》叶圣陶

小学作文教学(6)

【浅析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小学作文教学视频

作文一向被称为语文教学的“积累果实”,可见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然而,由于应试思想作怪,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应该引起业内人士给予足够重视。现根据本人多年教学实践与研究,对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倾向性问题进行分析,以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作文。

一、重视表达,轻视育人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历来都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语言,至于作文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致使小学生说假话、空话现象日趋严重。翻开小学生的作文本,我们不难发现,作文千文一脉、千人一面的现象屡见不鲜。不是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就是大公无私、见义勇为;无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一露面就都长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笑还有“两个小酒窝”。这种习作的文风,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应该具备的“求真知,做真人”的品质从小就被搁在了阴山背后。

叶圣陶先生主张:“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决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这是作文教学的生命。写文章必须实事求是,做到一个“真”字,即所叙述的内容要真实,所表达的感情要真挚。写一句话、一段话,乃至一篇文章,都要把自己想说的话真实地写出来,不说假话、大话、套话,不要写归写,做归做,言行不一致。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在作文教学中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写老实文,使作文成为反映自己人品的文章,也使作文教学真正成为反映和提高学生的高尚品德,让学生懂得真、善、美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偏重教师,忽视学生

传统作文训练是“师授作文”,教学过程全由教师包揽,从审题立意到布局谋篇,从列提纲到遣词造句,都规定得死死的,就连唯一的学生习作也几乎变成了笔录教师的阡陌直言。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和剥夺,主动发展被封锁在幼小的心灵深处,使得学生个性很难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主动发展,自己可能发展的潜力也很难得到充分展示。

我们说,作文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习作为主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管是作文指导,还是作文批改和讲评,教师都要放开学生的手脚,把权力交给学生。应当做到,题目由学生命,中心由学生定,题材由学生选,习作由学生改,优劣由学生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弊端不窘矣”。这些不是教学方法问题,也不是教学技巧问题,而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问题。

三、注重知识,小视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作文方法和固定模式一起抛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诸如什么是主题、怎样提炼主题,什么是材料、怎样选择组织材料,还有什么人物描写法、景物描写法、动物描写法、植物描写法、静态描写法、动态描写法等。学生背起来滚瓜烂熟,写起作文来却无从下笔,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用词不当、标点乱用,这已成为小学生作文时的常见毛病。

小学作文是学生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智力操作技能,是在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既和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紧密相连,也和知识积累有关。简而言之,作文能力一般包括审题能力、立意能力、搜集选择组织材料能力、布局谋篇能力及语言表达、修改加工能力。学生具备了上述六种能力,才能写出一篇较好的文章。因此,我们应当进行全程训练,坚持整体教学,在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上下工夫。

四、侧重书面,微视口头

在部分语文教学中,作文概念的外延过于狭窄,他们认为作文教学只包括书面表达,不包括口语训练。由于受这种片面认识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有资料证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甚至到中学是逐渐退化的。在有的课堂上,小学生抢着开口,初中生勉强开口,高中生死不开口。就小学生而言,不少学生课堂发言或当众讲话时有的六神无主,两眼发直;有的唯唯诺诺,诚惶诚恐;有的语言不准,语调平庸;有的层次混乱,语句脱节等等。这样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得到提高,也很难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众所周知,表达分为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发展口头语言和发展书面语言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只有出口成章,才能笔下成文。经常进行口语训练,能锻炼学生选材、构思、语言表达能力,而学生把口头表达的材料稍微加工一下,便是不错的文字初稿。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必须改变“重文轻语”的传统观念,加强口语训练,以口头带书面,以书面促口头,使口头语言训练与书面语言训练同步并行。

五、看重课内,忽视课外

把学生严严地关在教室里,让他们搜肠刮肚、冥思苦想地写作文,这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无话可说怕作文,假话连篇编作文,东拼西凑抄作文,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多是枯燥无味的。“听说作文,如临大敌”是广大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众云:“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我心烦。”这就是他们惧怕作文真实的心理写照。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学生缺少生活体验、缺少观察、缺少感受,闭门造车写出来的东西必然是苍白无力的。

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作文的一种方式,更广阔的传授和学习作文的场所是整个社会。课内是学习的深化和提高,课外是学习的扩展和延伸。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所以,我们应搞开放式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更多渠道、多层次的作文教学网络。

六、侧重指导,低视讲评

目前,我们对作文教学中讲评的重要性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常常批改完了作文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没有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有的在讲评时,只是侃侃而谈,不切实际,也不解决具体问题。我们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作文教学上,引导学生如何审题,怎么立意;如何选材,怎么组织材料;还有采用什么方法开头,运用什么方法结尾。这点没错,但相比之下,作文讲评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讲评仍然是作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1)它既是本次作文情况的总结,又是对下次作文的指导,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2)作文讲评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思想、相互接受信息,及时反馈作文指导与批改效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环节,将本次作文训练过程中的问题和学生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作文能力。所以应认真探索作文讲评的模式,促进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一直是应试教育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摆脱困境、走出误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小学的作文教学走出一条新路,大大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内容仅供参考

小学作文教学(7)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心得】小学作文教学心得

小学作文教学心得

作文教学心得

河南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李盼红

对于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要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2.要通过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重要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作文教学要精心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作文难写,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写作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的世界。

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产生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生活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

的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例如:学生在劳动课上通过参加劳动,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后,我安排了一篇写劳动课的作文,学生就能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就能把劳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星期天学生参加了家里的收割麦子的劳动,有些学生就把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有写劳动辛苦的,有写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写出真情实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四、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改变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再也不把作文当做负担去对待了。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要反复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机构是文章的骨架,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瑞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出差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跟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

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五、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下页小学作文教学心得

小学生作文教学心得体会

河南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李盼红

学生们常苦于写作文。于是,一篇篇学生习作要么千篇一律,毫无特色,要么空洞无物,言之无味。究其原因,作文教学不得法也。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作文教学呢?让我们把视线移向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他曾经以睿智的目光穿越深邃的时空,以他对语文教育真谛的深刻把握,透视语文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阐发有关语文教育的真知灼见。叶老早就指出:“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我们如果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那样,局限在课堂内教作文,局限在笔头上练作文,那注定会“走进一条死胡同”。倘若“作文成为生活的必须”的话,学生还会怕作文吗?学习、借鉴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结合自己的教学,我有几点感悟。

一、写作源自生活,需给学生自由生活的空间

1.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叶老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他认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多年的教学,我也深刻体会到: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写作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多彩的生活,才会有多样的文章。

2.写作是生活的需要。要着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作文?对此,叶老有过这样精辟透彻的论述:“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

并没有话而勉强要说话,或者把别人的话拿来,当作自己的话,都是和写作的本意相违反的。”从写作的目的上来看,写作是因为自己有话要说才把要说的话写下来。生活中人人都有说话的需要,都有需要倾吐的时刻,“写作就是说话”,建立起这样的认识,学生就可以把写作看作是稀松平常之事,就不必从心理上去害怕它。这对刚刚接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必要。

3.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叶老指出,“意思情感和表达方式都是从一个人的整个生活中而来”。“必须整个生活产生得出精妙的意思情感与适宜的表达方式”,才能写出像样的文学作品的希望。”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更深领悟古人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的深刻内涵。生活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一种情感、一点感悟都可写进文章中来,真实的情感是我们写作的灵魂。

因此,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给了孩子多少广阔的生活的空间?整天呆在“象牙塔”里、埋首于“教科书”中,孩子们能产生出多少“精妙的意思情感与适宜的表达方式”来?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是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做,实乃难事。叶老说,写作之前,要让孩子“知人知事”,这“人”这“事”,必须使孩子们去亲眼目睹、去亲自体察才行。叶老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国文教授并非是限于教室的教科啊!国文教授并非是限于书本以内的教科啊!”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作了明确的表述:要让小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观察事物,丰富见闻,只有生活才能赋予学生具有这样的本领。因此,

我们要为学生开创一片自由的生活,让他们有自己主宰的时间,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节假日,孩子们可以去郊外踏青、去乡间游玩,亲近生活、走进自然;双休日,孩子们可以去逛街购物、去参观游览;更别忘了让孩子们有自己亲密的小伙伴,那里也有一个“小小”的社会、“大大”的人际关系。

二、写作基于阅读,需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

阅读与写作是一个统一体。“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不明白这一点,会让我们局限于作文训练这个狭隘的圈子里,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事,写作水平是不会提高的。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目前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水平低落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阅读”这一关没过好。叶老说:“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写作的技能、本领应该是从阅读中来的。但是如何教我们学生阅读,我认为要注重方法:

一是教学生自己感悟。一篇读物的意义,可以是作者作文的本意,也可以是读者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去发现文章所包含的种种意义,也就是说读物的意义并不等于作者写作的本意,读物的意义应该有读者和作者共同来创造。我想,这样的阅读才是开放的阅读,这样所获得的文章意义才是积极的意义。有人歌咏向日葵的“目标专

一”,有人却鄙视它的“毫无主见”;有人钦佩春蚕的“全心奉献”,有人却讥笑它的“作茧自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名言,证明了“读书解义”并不是读者被动接受作者所给的意义,

而是积极参与、主动投入的过程。学生读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应是教师把作者、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学生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切己体味,通过眼前所读的文字提取自己的生活积累、调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再现作者笔下的情景、去体现作者的生活感受,至于能体会多少、体会多深,教师大可不必强求到位,即使主观上有这个愿望,客观上也不可能。小学生读柳宗元的《江雪》与中学生、大学生读之所得体会一样吗?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应允许见仁见智,允许创新求异,关键是去悟自己所能体会的“情”、所能感悟的“理”。例如,对于《趵突泉》中的“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永远那么活泼”这句话,有学生读出了自然界的“神奇”,有学生读出了大自然的“伟大”,有学生读出了泉水的“持之以恒”,有学生读出了泉水的顽强生命力,对此,我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与积极的鼓励,因为这是学生切己的体察,这是一种体现主体意识的自我阅读。

二是教学生在读中传情。在学生“读中领悟情、切己体察情”之后,教师还应要求吟诵玩味,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作者的意境、传达文字的情趣、抒发自己的感兴、演绎文章的旨趣。学生如能达到这个程度,就是诵读达到了另一境界──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悟到了情,还要传达出情,这才达到了“读中悟情”的第

三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语言渲染、音乐背景、实物再现等手段,带动学生多种感官,使情动于中,形之于声。例如,在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我通过音乐、语言、画面把学生带入了美好的暮春田园。“你看到了那金灿灿的菜花地了吗?你闻到了菜花的阵阵香味了吗?你听到了孩子们的声声欢笑了吗?”三个问题,伴随着美妙的乐曲调动了学生多种的感官去唤起记忆中的感知,“菜儿黄,蝶儿飞,孩儿戏蝶欢”的场面形象的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中时,我就要求学生不要用语言而是通过朗读把你仿佛看到的景、所能体会的“情”表达出来,即“读中传情”。

三是教学生在读中领会知识。课堂上读起来了,课文就活起来了:鲜活的语言形式使学生直接而充分地感知了,丰富的语言现象让学生直观而自如地接触了,那么,在老师的适时引导、点拨下,那些关于语言、语法的一些知识的获得、一些常见的语言运用的规律的掌握将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事。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知识”包含着应该积累的语言材料、语言表达形式、语言运用的习惯,也包含篇章结构的知识、写作的知识,这种知识切忌以十分理性的“面貌”去告诉学生,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自读自得,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抽象知识的具体化。

三、写作贵在真实,需给学生自由为文的空间

学生为什么要写作呢?叶老说:“那是为生活上有记载知闻,有表白情意的必要,时时练习,时时把知闻记载下来,情意表白出来,这样

上页下页余下全文小学作文教学心得

成了习惯,才可以终身受用。”由此看来,写作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需求,是一种内需,是一种真实的感受。叶老指出:“写作决不是无中生有。必须有了意思才动手写作,有了需要才动手写作。”叶老曾这样论述作文的认真与不认真:“自己有什么就写什么,就是认真。??反过来,自己没有什么而勉强要写什么,就是不认真。”如何使学生达到叶老所认可的“认真作文”的状态呢?我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要给学生选择写作内容的自由。写作内容来源于生活,每个人的生活不尽相同,于是每个人笔下的生活也是千姿百态。因此,老师应给学生绝对的自由写每个人的生活。不要一味以“法官”的眼睛去审视学生作文的内容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作为写作的题材。学生写一天的“流水账”,那也是他一天的生活。只要生活存在,就有“倾吐”的权利。试想,一个还刚刚七八岁的儿童,就被告知这个不可以写、那个不可以用,那会泯灭他多少情感“表达情意、记载知闻”的需要。长此以往,他还会认为“写作是生活的必须”吗?

二要给学生选择表达情感的自由。由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出发的写作比仅仅从描摹生活的需要出发的写作,来得更为深刻,对写作的意义也了解得更为透彻。因此,教师不适宜给学生出命题作文,更不适宜给学生的作文定中心。学生需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与心绪,那只能出于他个人的需要。即使非出命题作文不可,也应做到叶老说的“题者何?思考之范围也。必以学生所有的东西作范围,或学生尚未全有,亦宜以其力所能搜索为范围。”

三要给学生选择写作时间的自由。每周2节定期作文课的安排,从作文意义的本意出发,也不够科学。叶老说:“咱们学习写作,也要像说话一样养成习惯。凡是需要写作的时候,就提笔写作。错过需要写作的机会,便是自己对自己的禁遏。一回错过,两回错过,禁遏终于成功;于是,你觉得一支笔有千斤般重,搜尽肚肠你觉得没有东西写的,你不会写作了。”多么透彻的写作心理分析!我们应让学生养成“凡是需要写作的时候,就提笔写作”的良好的写作习惯,那样才会让学生感到真实,让学生受益无穷。同时我们也要给学生宽裕的时间写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准备,不要总是“今天布置作文,明天立马就交。”

四要给学生选择表达方式的自由。既然写作是表达情感的需要,是倾吐见闻的需要,可以随便写,可以随时写,那么一切都应该是自然的:生活的自然再现、情感的自然流露,应该如泉水“滔滔汨汨地无穷无尽地流注出来,而且是非常澄清的”。于是写作(非文学创作)似应无章法可言,更多的是“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琢。”对于小学生作文更应该是如此。叶老多次强调,“写作系技能,??不能空讲知识,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于写作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际之想。”围绕着写作技能的作文训练会让学生陷入新八股的窠臼,迫使学生循格就范,写出“只有骨架而没有血肉”的作文来。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一是“时时写”。“凡是需要写作的时候,就提笔写作。”老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每有所得即刻写作的记录的好习惯。如当时条件不允许马上写也应养成即刻记录的好习惯。老师

可建议学生身边常备一个本子,一点新鲜的事物,一点心灵的感动,随时简约的予以记录。二是“日日记”。叶老提议:“日记最好能天天写,对修养有好处,对写作也有好处。”许多有作为的人,在谈到成功的经验的时候,许多多归功于他们所养成的“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把一天中的要事记下,把白天来不及写的有价值的东西一一记录。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日记,不仅培育了情思,锻炼了文笔,积累了材料,更养成了“思考、审视、坚持”等等人生必备的优秀品质。三是“常常作”。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写作是一种能力,“凡能力必须继续不断地磨练,才会越来越精强。”在叶老语文教育理论中,“实践”的思想是一个十分突出的范畴,对作文教学的指导意义就更大了。一学期8篇的作文练习量是无法培养出“自能作文”的学生来的。“多读书、多写作”是许多人总结的成功经验。大脑同四肢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写作当然也不例外。有了“时时写”、“日日记”的过程,相信“常常作”将是水到渠成之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这样才能让学生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样的教学才是叶老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上页

小学作文教学(8)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作文一直是令我校师生头痛的事。在教学中教师花了大量的心血指导作文,费了大量的精力批改作文,可学生却是怕上作文课,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水平不高已成了长期困扰我校作文教学的严重问题。于是我校针对这个问题,成立课题实验小组,制定实验方案,认真组织语文组全体教师认真开展实验,并在贵阳市白云区教研室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将近六年的辛勤实验。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进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是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师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自主意识,在评价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它符合《语文课题程标准》中提倡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2、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的作文

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1)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2)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3)不限篇幅和篇数;(4)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

3、培养学生作文有新意

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二、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写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因此,训练学生写童话,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帮助。

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童话化作文的训练就是要放飞他们的想像,让他们犹如翱翔于蓝天的刍鹰;遨游于大海的鱼儿!充分享受作文课带来的快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提供想像条件,鼓励大胆幻想。

童话作文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的喜怒哀乐,也能在童话中得以体现。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得以充分的发展。

2、教会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

童话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人们,所以在训练学生写童话时得讲究巧妙的构思。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童话语言独具特色,写童话比写一般记叙文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其次,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这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

3、注意立足现实,要求合理想像。

一旦儿童思绪扬起,往往又会乘着兴致,漫无边际的想像开去。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义。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儿童往往把握不住,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儿童并不能掌握要领。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发掘学生的心灵火花,让学生立足现实,合理想像。

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

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

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4、指导学生描绘生活。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四、立足于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远程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是作文的平台和环境,不用传统的稿纸或作文本;除了运用已为写作个体心脑所拥有的资源和思考所得外,更多地还要搜索、筛选和运用网上丰富的写作资源;文本在计算机网络上无纸化递交、审美化呈现,以及在网上交流、评改和反馈;文章的长短更为自由、表达的样式更为多样;作文就是交流,就是发表;作文评价是开放的、动态的和多元的。这些都是网络作文教学的特点。

利用网络进行作文教学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表达媒介的、注重网络写作素材资源使用的、更便捷于交流发表评价反馈的、充分体现写作主体的个性表达、自由表达的一种全新的作文训练。小学生网络化作文的训练能唤醒学生的读者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改变学生的评价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作文无兴趣的老大难问题。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办法: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技术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生动、明了的作文情境,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作写作的内容是什么方法怎样可以采用哪些途径等。这就要求教师在事先进行充分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

2、依托网络,自主练习学生循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形象生动的网络课程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有个体学习行为,又有协作学习行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进度不一样,习作的水平也不一样。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角色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宏观管理者和学生学习困难的解答者或引导者。

3、在线评价,及时反馈通过网络组织学生对学生习作进行公开的、即时的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高学生对每次作文训练要求的认识,并引导学生对各自习作做进一步的修改,从而使每次作文训练都能起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

通过我们多年的努力我校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部分学生作文省、市举行的作文大赛上频频获奖,2006年6月,我校五年级推荐五名参加第四届“1+1”全国小学生读写大赛,阮文福同学荣获银奖、杜雨和吴冕两位同学分别荣获铜奖;一名教师荣获“优秀指导奖”的优异成绩。

我们的做法同时也得到上级教研部门和有关专家的一致肯定;受到家长的好评!更重要的是为我校进一步实施科研课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热门标签:
《小学作文教学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小学作文教学8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